耿爱军,杨建宁,张兆磊,张 姬,李汝莘
(山东农业大学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展望
耿爱军,杨建宁,张兆磊,张姬,李汝莘
(山东农业大学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271000)
摘要:论述了国内外玉米收获机的发展现状和技术特点,从理论和实际角度出发,对玉米收获机进行了整理分类,并对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同时,分析了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存在的问题及与发达国家玉米收获水平之间的差距,并简单介绍了几种新型的摘穗方式。最后,并对国内玉米收获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玉米;收获机械;研究现状;展望
0引言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玉米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收获作业是整个玉米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整个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作业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季节性强,易遭受风、雨等自然天气侵蚀而造成减产。因此,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收获损失和确保丰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统计,至2013年底,我国玉米机收率为49%[1],且发展缓慢,使用机型以背负式为主,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收获损失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经基本实现了玉米收获的全程机械化[2],并朝着大型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
1国外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特点
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玉米机械化收获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根据地域、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不同,各地区的玉米收获机械正在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3]。19世纪初期,美国就发明了由人或牲畜提供动力的脱粒机和割捆机,1920年生产出29.4kW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到1939年成功制作出第1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从此美国玉米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机具朝着大型化、通用化和高效的方向发展,电子技术、导航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智能技术也纷纷运用到玉米收获机上。结合其比较成熟、统一的种植工艺[4],使得玉米收获机快速发展。欧洲国家则在割捆机和脱粒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众多类型的玉米收获机,如东德E512型联合收获机、克拉斯D76和法国布劳特801等。日本则借鉴西方先进的玉米收获机械经验,结合日本多山地的地貌,设计制作出了一系列结构小巧、性能优良的收获机械。由于该国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收获机械多数为水稻收获机械。日本收获机械发展特点是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从1967年开始推广半喂入式联合收获机械到1977年全国水稻机收率为91.4%,仅用了10年。目前,日本的水稻收获机械在自动化程度和收获性能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久保田、洋马等公司生产的收获机械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玉米收获是通过一次或几次作业完成切割、摘穗、秸秆还田(或回收)、果穗收集和脱粒等过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种植规模和种植制度,目前常用的玉米收获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分段收获法。分段收获是将玉米收获各个环节分开进行。首先人工将玉米果穗摘下,再用玉米割台将秸秆割倒,铺放在田间;然后人工将果穗和秸秆运送回场地晾晒,用脱粒机进行脱粒、分离和清选。这种机械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操作;缺点是需要耗费众多劳动力、生产效率低;适用于种植规模较小、经济发展欠缺的地区。②联合收获法。联合收获法是利用玉米联合收获机在田间一次性完成切割、摘穗、剥皮、脱粒、清选和秸秆还田作业。这种方法效率高、损失少,非常适合大型农场使用;但该类玉米收获机结构复杂、售价高、收获结束闲置时间长,整机利用率较低。③两段收获法。该方法首先用割晒机将秸秆割倒并铺放在割茬上,经过3~5天晾晒使玉米成熟并风干,然后使用具有拾禾器的玉米收获机进行捡拾、摘穗、剥皮和脱粒、分离、清选作业[5]。这种方法可以使绝大多数籽粒饱满、坚实、色泽一致,提高了粮食的等级;收获后玉米籽粒含水率低,可直接入仓。但是,两段收获法耗时较长一般需要提前7~8天进行,割晒和收获分别作业,进地两次,增大机械对土壤的压实作用的同时,功率消耗有明显增加。④割前脱粒法。这是一种比较新的玉米收获工艺,先将玉米果穗摘下然后再进行秸秆切割。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机器结构简单,功率消耗低,收获损失大。目前,该机型还处在开发研制阶段,工作质量有待提高,普及程度较小。随着适应机械化生产玉米品种的出现和玉米种植农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玉米收获机的结构和类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前,发达国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不同,主要采用玉米果穗收获机和换装玉米割台的谷物联合收获机这两种形式[6]。
1.1玉米果穗收获机
在俄罗斯、乌克兰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受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影响,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在25%~35%之间,不宜采用直接脱粒的方法进行收获,故采用专用的玉米果穗收获机进行分段收获[6]。第1段收获是指将秸秆切断后摘穗,收集果穗并将秸秆粉碎还田;第2段收获是指将玉米果穗晾干后去皮脱粒,经清选后入仓。如约翰迪尔Y210型玉米果穗收获机,该机设计新颖,在剥皮、茎秆粉碎处理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可以一次完成玉米作物的摘穗、输送、剥皮、装箱、秸秆粉碎还田的全过程作业。该机型装配先进的静液压驱动行走装置,操作更加灵活便捷,作业速度高达8km/h,并可实现无级变速,且机构更加耐久可靠;安装的茎秆铺放装置性能优越,高效可靠,满足用户对茎秆回收利用和粉碎还田的不同需求。
1.2在谷物联合收割机上配置专用的玉米割台
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其种植方式为一年一季,收获时玉米籽粒的含水率低于24%,可以直接收获玉米籽粒[7-8]。美国迪尔公司、凯斯公司、德国Mengle公司和道依茨公司等生产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绝大部分是在小麦联合收获机上换装玉米割台,并通过调节脱粒滚筒的转速和脱粒间隙进行玉米的联合收获[9]。例如,John Deere公司的C110型谷物联合收获机,采用切流式脱离滚筒加轴流板齿分离滚筒结构,增强了机器的脱离、分离性能,降低了谷物破碎率,喂入量高达7kg/s;通过选配不同割台,可以收获水稻、麦、大豆和玉米等多种作物,实现了一机多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外玉米收获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向高效、大型、大功率、宽割幅、大喂入量和高速发展。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大型农场,大型的玉米收获机正在逐渐推广[9]。该类机型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达250kW,喂入量达到10kg/s;割台最大割幅已经超过9m并可以折叠,收获机作业速度超过8km/h。
2)向扩大机器的通用性和提高适应性发展。联合收获机除了可以配置不同的割台实现收获大豆、玉米、小麦和水稻外,同一台机器还可以配置不同割幅的割台以适应不同地块种植密的需要[9];通过改变分禾器结构实现植株连续导入技术,强制抓取、横向输送、有序喂入,从而解决了不同行距玉米的收获问题,扩大机器通用性[10];设计玉米收获机脱粒机构为仿生机构,使其能够自动适应倾斜地面,提高机器对不同地形的适应能力;选配大尺寸轮胎或履带,提高收获机对不同土壤状况的适应能力[11]。
3)高清洁度主要工作部件的研究更为深入。籽粒清洁度是衡量收获机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脱粒清选装置的生产率和籽粒清洁度,降低谷物损失率和破碎率是现代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主要发展趋势[9]。研究发现:摘穗辊辊型是影响摘穗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试验设计新型摘穗辊,提高摘穗辊对玉米不同直径、不同结穗部位和不同穗型的适应性,减少果穗损伤、降低籽粒破碎率及提高籽粒清洁度[12]。脱粒机构采用双滚筒轴流式脱粒分离结构,大大提高了脱粒效率的同时提高籽粒清洁度。
4)广泛应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伴随着新制造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收获机的性能更好、更快、可靠性更高。通过利用ADAMS、Pro/E、UG等虚拟仿真软件对零部件的力学性能及整机的作业效果进行仿真分析,可以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13-15]。玉米收获机的机架使用质量轻、强度大铝合金材料,降低机身质量的同时减少动力消耗;在脱粒机构、输送机构等容易磨损的零件表面进行硬化处理,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重要零部件要进行磨合试验和试运转,从而降低机组故障率,提高机组可靠性。
5)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玉米收获机朝着高效、舒适及安全的方向发展。驾驶室内有空调,座椅具有按摩功能,以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9];关键工作零部件设置传感器以检测其工作状态;收获机割台配备自动控制装置,可自动调节对行,减少植株的推倒率,降低果穗的漏摘损失[16];在谷物脱粒分离装置前设置流量传感器,根据不同地块的谷物生长状况自动调节车速,防止喂入量过大而造成输送系统堵塞。
6)向智能化收获机发展。随着科技进步,电子技术、航天测量技术、导航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玉米收获机[9]。发达国家的玉米收获机可以自动驾驶,智能化的玉米收获机可以在收获过程中直接测出该地块的实时产量,部分比较先进的机型还可以根据玉米产量和土壤状况,绘制地块的土壤肥力图,以便于后期施肥管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智能化联合收割机上的应用,使国外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水平有了飞速发展[11]。王堃等利用遥感技术观测玉米形态的变化,从而准确地预测玉米的收获时间,为地域之间合理配置玉米收获机提供技术支持[17]。
2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玉米收获机技术的发展始于建国初期,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设计、推广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3]。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从引进国外先进样机到生产自己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经历了60年多时间,在这段发展历程中,我国收获机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来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入门阶段(1949-1965年)。这一阶段主要对国外先进机型进行引进和仿制。1949年从苏联引进C-6牵引式和C-4自走式联合收获机,之后又从联邦德国克拉斯、兰茨,英国阿尔滨、弗格森等多个国家引进了众多类型的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并对其进行了试验。经过多年的农场试验并结合我国玉米的实际种植状况,成功制造了两种机型,即1956年投产的GT-4.9型牵引式联合收割机和1965年投产的东风ZKBD-3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这两种机型尽管在产品的质量和工作性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这两种机型的生产表明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联合机械的生产和制造技术。
2)发展阶段(1966-1980年)。这一阶段是我国玉米收获机的高速发展阶段。大批企业投入到玉米收获机的生产研制中去,通过结构创新和技术改造使我国玉米收获机的生产能力设备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玉米收获机的生产已初具规模,年生产量达6 000台。代表性的生产厂及其产品有北京-2.5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丰收-3.0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和北大荒-6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等。虽然这些机型的性能与国外同时期玉米收获机的性能存在较大差距,但却是我国玉米收获机飞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之后,我国已经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3)利用引进技术发展阶段(1981-2000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我国玉米收获机发展出现了划时代的发展。1981年,通过引进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1000”系列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制造技术,设计生产了1055、1065和1075三大联合收获机;继而四平联合收割机厂与德国前进工厂以合作方式引进E514联合收割机的制造技术。但是,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玉米收获机市场迅速萎缩,1982年生产量为1 000台。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玉米收获机的发展才开始逐渐恢复。20世纪90年代初,玉米收获机的水平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新的产品不断出现,机型以中小型悬挂式型号为主;到90年代中后期,各类型的玉米收获机发展已经比较完善,性能也有了大幅提高;到1997年,全国玉米收获机产量为35 105台,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玉米收获机发展又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
4)不断创新,实现“三化”阶段(2000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玉米收获机也开始朝着智能化、高效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给大型化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在电子技术的带动下,玉米收获机的传动部件、收割器、粮仓和输送带等关键零部件都设置有传感器,以检测器工作状态。在此基础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系统也开始应用于玉米收获机上,开始朝着“精准农业”的方向发展。
玉米收获的农业技术要求是玉米联合收获机使用和设计的依据。由于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巨大,并且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栽培制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对玉米收获的农业技术要求也不一样,但概括起来总共有一下几点:
1)适时收获。适时收获对于减少收获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玉米收获的黄金时期是在玉米果穗下部籽粒乳腺消失、出现黑层、籽粒反面基部凹陷变硬、果穗苞叶变枯白而松散时。在玉米最佳收获期进行机械收获,可以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损失、丰产丰收的目的,同时可以为下茬小麦争取农时,为来年的增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为了满足适时收获、减少损失的要求,玉米收获机械需要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靠性。
2)保证收获质量。玉米收获机在玉米植株倒伏率低于5%、最低结穗高度大于35cm的条件下,以额定工作速度作业时,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达到如下要求:籽粒损失率小于2%,果穗损失率小于3%,籽粒破碎率小于1%,苞叶剥净率大于85%(此项适应于摘穗剥皮玉米收获机)。
3)秸秆处理效果好。对具有秸秆还田或青贮装置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其秸秆粉碎、切断长度要求粉碎还田为8~10cm,青贮为2~3cm,留茬高度不大于10cm,从而为下茬作物整地创造良好条件。
4)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栽培制度有较大差异,有平原、山地、梯田,有平作、垄作、套作,此外还有倒伏收获、雨季收获。因此,玉米收获机械力求结构简单、质量轻、性能稳定,行走装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玉米收获机开发研制的企业有60余家[18],推出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按摘穗装置的配置方式不同,分为立式摘穗辊机型和卧式摘穗辊机型;按与动力机的连接形式不同,分为自走式、牵引式和背负式机型;按收获工艺的不同,分为摘穗型收获机、摘穗剥皮型收获机和直接脱粒型收获机[19]。以上机型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下面重点介绍在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发展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几种机型。
2.1自走式
此类机型功能齐全、结构复杂、作业效率高、籽粒损失小,可以一次完成玉米作物的摘穗、输送、剥皮、装箱及秸秆粉碎还田的全过程作业,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合收获机械[20],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主要适用于东北、西北、华北等玉米主产区的一些大型农场[18]。因其技术含量高、利润较高,所以是各厂家主要开发的产品之一。其优点是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驾驶操作简单、对行方便。该机型面临的主要问题:价格较贵,利用率低,传动系统设计复杂,故障率高,维护保养成本高;跨地区作业能力差,收获期一结束,整机闲置,浪费动力。
2.2兼用型
该机型的创新点在于结构上保持原有小麦收割机的部分工作部件及功能,更换玉米割台、加装玉米输送槽和秸秆还田机,实现玉米收获功能;通过互换割台,可以兼收水稻、小麦等农作物[21]。其优点在于收割台结构紧凑、性能可靠、零部件通用性高;解决了小麦收获机使用季节性限制,实现了夏收小麦、秋收玉米,一机两用,从而提高单机效率。该机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玉米收获与小麦、水稻收获区别较大,安装玉米割台的小麦联合收获机都需进行改装。
2.3背负式
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是我国开发较早、保有量较多的产品,配套动力14.7~66.2kW不等[18]。其特点是作业部件安装在拖拉机机身上,尾部安装果穗箱和秸秆粉碎机,拖拉机为行走和收获作业提供动力;优点是机组紧凑、小巧灵活、价格低, 适用于农村小面积田块作业。该机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部件被分散安装在拖拉机的特定部位,用户每年至少要安装和拆卸一次,比较繁琐;相对于中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生产效率较低,零部件的可靠性还有待于提高。
2.4牵引式
该机型以轮式或履带式拖拉机牵引作业,为偏置拖拉式,可一次完成摘穗、剥皮、秸秆粉碎作业。该机型性能可靠,零部件通用性高,结构简单,但技术相对落后[9]。该机型的发展集中在建国初期,目前该类产品的开发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其优点是投资成本低、整机结构简单、维修保养方便,收获期一旦结束,动力可以迅速转移到其它田间作业。该机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偏置拖拉式牵引需要单独开割道、机组配置较长、转弯及行走不便、玉米割台使用技术相对落后[6]。
目前,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上4种,且以前3种居多。这4种机型都是基于1921年澳大利亚人艾伦提出的“辊式收获”的技术路线设计制造的[22]。“辊式收获”原理是:收获机割台安装1对或数对摘穗辊,玉米植株按行依次进入两辊之间,利用摘穗辊相互挤搓实现摘穗。这种“辊式收获”的玉米收获机普遍存在收获损失大、作业效率低、零部件易损坏、对地区和农艺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因此,玉米机械收获难以大范围推广。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向前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政府和各地方部门出台了许多优惠和鼓励政策,各大厂商也积极的参与到了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制和生产中去。针对“辊式收获”作业效率低、收获损失大和对地域性种植制度适应差等问题,许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对玉米收获原理做了相应探索,提出了“并行喂入”和“逆行摘穗”原理。
“并行喂入”原理是:将1排或几排玉米植株排成1排,通过高速旋转的牵引辊引导植株进入割台进行摘穗;牵引辊水平安装,其后装有秆、叶、穗分离机构;牵引辊的高速旋转可防止秸秆在割台处发生阻塞,极大提高了秸秆的入料速度,以及玉米收获机在田间作业的行驶速度和作业效率[20]。
“逆行摘穗”又叫“弯曲折断式摘穗”,是相对于顺行摘穗的一种摘穗方式,即从果穗梢头沿逆生长方向,朝向玉米根部将果柄折断实现果穗与玉米植株分离[23]。这种摘穗方式类似于人手工掰棒子,可以极大地减小摘穗力和摘穗损伤;摘穗过程采用非旋转方式,故不会对玉米果穗产生搓伤。
“并行喂入”和“逆行摘穗”这两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改善我国传统玉米收获机收获过程中出现的作业效率低、摘穗损失大等问题,并可以提高机具作业速度、降低功率消耗。但是,该技术也有其固有的缺点:机构复杂,开发周期较长,维修、保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等。此外,国内的许多专家教授也对传统收获机的关键零部件进行设计研究,以提高玉米收获机的整体作业质量。例如,丛宏斌等通过设计全新的玉米收获机茎秆堆放装置,提高玉米茎秆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成本,为玉米茎秆回收和高效生态化利用创造了条件[24]。杨富营等通过研究改进了4YW-2型玉米收获机的割台分禾器、果穗输送装置和集穗卸载部件,并对动力传递机构进行重新布局,从而提高了机型对玉米不对行收获适应性,同时降低了漏摘率、籽粒损失率和籽粒破碎率,为不对行玉米收获机械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25]。闰洪余等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立辊型玉米收获机摘穗辊辊型对作业主要性能参数的影响,同时对各运动参数的交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各运动参数的最佳组合[26]。
3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发展展望
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鼓舞了各地人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各地企业也纷纷投入到农业机械的研制和生产中去,使我国的农机装配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9]。但是,由于气候、地理环境和种植制度的差异,我国的玉米收获机械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为提高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整体水平,维护玉米收获机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力度[27],充分利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28]。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布局,许多产品还处在试验性生产阶段,导致玉米收获机整机的价格昂贵,多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价格在20万~30万元左右,一般农民难以承受[29]。针对这种情况,应充分利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农民可以通过当地农机局申请,申请通过后到当地经销商交机具差价款购机;也可以采用贴息方式,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以向相关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2)地域功能性玉米收获机将得到发展。在我国,不同地域种植玉米的农艺要求不同,种植目的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某一地域的玉米收获机。在东北,地域辽阔、地势平坦,玉米种植多以大型农场为主,种植制度为一年一季。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率较低,可以直接进行剥皮作业,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收获籽粒。在该地区主要以大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为主,其功能齐全、籽粒损失小及作业效率高。在内蒙古,当地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饲料,玉米收获时需要将秸秆回收青贮,应大力发展果穗秸秆兼收型玉米收获机。在山东、河北等一年两熟区,既要抢农时,还要将秸秆进行高质量还田,以便后期土地的耕整作业。该地区应该大力发展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收获工艺先进的玉米收获机械[27]。
3)做好玉米收获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玉米收获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是决定该机型能否在该区域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前提,能否适应该地区的地形和种植制度,以及当地人民认可程度,是决定人们是否购买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玉米种植区域的地形相对复杂、种植制度不统一,而玉米收获机械对地形和种植制度的适应较差,要从众多的机型中选取适合该地区的一款玉米收获机就变得相对复杂。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选择适合本地区地理条件且作业效果又好的玉米收获机械进行示范推广[28]。
4)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和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玉米收获机的专业性越来越高,对机具使用者和维修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应该对购机用户进行岗前培训,使农户对收获机的技术原理、机械构造、日常保养和故障维修等有所了解,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误操作而造成机械故障[30]。农户应该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收获机,让收获机发挥更大效益。企业在收获机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售后服务中心,建立完善的维修服务点和配件供应点,并严格执行国家“三包”服务规定。农忙时期,企业应对农户提供全套的技术支持,及时解决机器故障,保障秋收工作顺利进行[31]。
5)加快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步伐。在我国,玉米的种植有平播、垄播、沟播、套播、点播等多种形式,同一台收获机很难适应如此复杂的耕种情况,限制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应用。为提高玉米收获机械的生产力和适应性,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就必须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路线。农机与农艺看似独立却相互依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任何玉米收获机型都是在满足玉米收获农艺要求的前提下设计的,而任何玉米种植农艺的出现都必须有相应的玉米收获机械为之服务。只有两者相互结合,相互适应,充分发挥农艺的优质高产和农机的高效功能,才能全面促进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6]。
总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几年内,国内市场必将出现一支专业化、市场化、社会服务化的玉米收获机械化队伍,为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28]。
参考文献:
[1]相茂国,张道林.玉米籽粒直收机械适应性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4.
[2]刘声春,张道林,张继磊,等.我国玉米收获机研制现状及发展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9,31(11): 241-243.
[3]陈志,郝付平,王锋德,等.中国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2,43(12):44-50.
[4]Sharanakumar Hiregouda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or Assessment of grain losses for paddy combine harvester a novel approach ICLICC 2011[J].Gandhigram,2011,2(160):221-223.
[5]邓月英.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工艺及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16):206-208.
[6]郝付平,陈志.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研究现状及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7(10):206-208.
[7]Shinners K J,Boettcher G C,Holfman D S,et al.Single-pass harvest of corn grain and stover:performance of three harvester con- figurations[J].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2009 ,52 (1):51-60.
[8]Thomas Burnell Colhert.Iowa farmers and mechanical corn pickers,1990-1952[J].Agri- cultural History,2000,74 (2):530-544.
[9]朱纪春,陈金环.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现状和技术特点分析[J].农业技术装备,2012(12): 23-36.
[10]陈志,韩增德,颜华,等.不分行玉米收获机分禾器适应性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1):51-52.
[11]邹岚,卓杰强,杨仁全,等.我国玉米收获机发展前景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8(4):205-208.
[12]贺俊林,体金,胡伟,等.辊型和作业速度对玉米收获机摘穗性能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3):46-49.
[13]杜岳峰,朱忠祥,毛恩荣,等.基于ADAMS的丘陵山地小型玉米收获机仿真[J].农业机械学报,2011,42(11):1-5.
[14]贺俊林,胡伟,郭玉富,等.扶禾杆在不对行导入玉米茎秆中的运动仿真[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6):125-129.
[15]杜岳峰.两行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3,42(2): 22-26.
[16]耿端阳,张道林,李清华,等.玉米收获机拨禾导向装置技术参数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5-49.
[17]王堃,顾晓鹤,程耀东,等.基于变化向量分析的玉米收获期遥感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2):180-186.
[18]赵娜,刁怀龙,常建国.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能耗分析及节技术[J].农机化研究,2013,35(8):50-53.
[19]闰洪余,陈晓光,吴文福.玉米收获机械分类解析[J].农机化研究,2007(10):213-215.
[20]胡少永.玉米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化农业,2013(4):59-61.
[21]邢志卿,张宝乾,陈建林,等.玉米小麦兼用型联合收获机玉米摘穗装置工作原理[J].农业技术装备,2010(7):72-73.
[22]王优,张强,于路路.玉米摘穗装置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农机化研究,2011,33(1):228-231.
[23]曹彪,张强.弯曲折断式玉米摘穗机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4]丛宏斌,李汝莘,李洪江,等.玉米收获机茎秆堆放装置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5):107-111.
[25]杨富营,余泳昌.4YW一2型玉米收获机的性能改进与试验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114-118.
[26]闰洪余,吴文福.立辊型玉米收获机摘穗辊辊型对工作性能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5):76-80.
[27]籍俊杰,刘焕新.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综述[J].当代农机,20068(4):18-21.
[28]伞庆超,于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途径的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12):11.
[29]Yang Weiyu.Present development in China′s maize harvesters and proposals[J].Agri- cultural Science & Tech nology and Equipment,2011(2):128.
[30]Zhan Shuhua,Li Guilin,Dong Jie,etal.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in maize har-vesters in Dandong[J].Agriculture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2012(5):83-84.
[31]王瑛瑶,张翠萍.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工程,2013(5):34-36.
Discuss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of Corn Harvest Machinery about Domestic and Abroad
Geng Aijun, Yang Jianning, Zhang Zhaolei, Zhang Ji, Li Rushe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orn harvester,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oint,consolidated and classification the corn harvester,make a profound analysis abou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tudied the problem of corn harvestingmachinery and gap between the developed country corn harvest levels. Briefly introduced several new harvesting method,and prospected a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corn harvester.
Key words:corn; harvesting machinery; present situation; prospects
文章编号:1003-188X(2016)04-0251-07
中图分类号:S233.7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耿爱军(1973-),女,山东淄博人,讲师,博士,(E-mail)hilan@yeah.net。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5239)
收稿日期: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