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彤阳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09)
我国传统茶建筑在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研究
张彤阳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09)
研究传统茶建筑在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的目的在于了解传统茶建筑的发展历程及茶文化对其的影响,找到适合当下传统茶建筑保护与传承的途径。本文介绍了我国传统茶建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茶文化对中国传统茶建筑的影响,提出对传统茶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举措如下:充分结合茶旅游事业拓展传统茶建筑经营内容;在传统茶建筑中融合更多养生、茶艺类服务项目。
传统茶建筑;茶文化;影响;发展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艺术是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茶建筑作为茶文化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物质之一,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成为了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凝固了我国伟大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珍贵载体。
作为世界上茶属植物最早的发源地,中国的茶文化具有最悠久的发展史,其中最能反映民间茶文化演进的场所就应当算各类茶建筑,比如茶摊、茶座、茶馆、茶楼等。提到茶建筑,一般就是指区别于私人住宅内的饮茶、品茶及其相关活动的场地,也就是公共区域内的与茶有关的活动的处所。早期中国茶建筑严格意义上还不能与理论上有顶棚、有四面墙壁、有门窗桌椅的建筑物相提并论,比如经常在古装影视剧中出现的画面——摆在路边的简易茶摊,充其量只是由若干竹竿撑起一片布帘,其下三两张木桌,五六只竹椅或凳,旁边常见一老翁或老妇烧水煮茶。来往的挑夫、行人走得累了,便随意往布帘下一坐。煮茶的老者便摆上粗陶的茶碗,再提起旁边已煮好茶的瓮或壶满满地沏上一碗。这样的场景很有画面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中国传统茶建筑的简陋和随意性。
饮茶文化发展到唐宋时期,在相对简易的茶摊、茶肆基础上,具备了建筑物基础元素的茶馆、茶楼开始出现。这些古代茶建筑的出现并不仅仅具有饮茶一种功效,相反,古代中国相对匮乏的娱乐形式让茶建筑基本上都附带有大众消遣的功能。吹拉弹唱是这类茶建筑中算得上“标配”的娱乐元素。此时的茶建筑已经成为了一种“多功能”公共建筑的代表,进入其中的人既可以使用其本质上饮茶、品茶和各类茶事活动的功能;又能够将其作为一种类似于当下信息时代BBS的场所,既可获取信息,也能发表意见,只不过这些行动都是在“线下”;不过也有人将此处当作纯粹消遣娱乐之地,听歌、听曲、饮茶、饮食不一而足;此外还有一些人将其当作了商务活动的地方,谈生意、办买卖,无论“白道”、“黑道”,茶建筑中人来人往的特点让试图掩人耳目的行为都能得到最好的遮蔽。
到了明清及以后的时期,传统茶建筑的发展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这从老舍先生所著的《茶馆》中就能窥见些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茶建筑可以算作人们必须有所接触的场所,无论是否频繁,人们在茶建筑中基本能够满足包括沟通交流、商品交易、娱乐休闲等各方面的需求。
作为中国最古老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茶建筑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茶文化同时受到儒、释、道三种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讲究的以礼治天下、温良恭俭让、以和为贵等体现到茶建筑中就是其浓郁的市俗风情体现。比如茶“小二”对客人殷勤备至的招呼、端茶倒水;主宾落座后相互客套、敬茶、让茶,甚至共同饮茶的一群人之中常常说到的“让我以茶代酒,敬……”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讲究“礼”、“和”的元素。
道家所追求的清静、淡泊、去功名利禄等的精神境界反映到传统茶建筑方面,既有其在装饰方面的清淡,也表现在其中器物使用上的简洁。一般情况下,传统茶建筑中几乎见不到装饰得极其奢华、夸张的茶馆、茶楼。多数传统茶建筑中常用的装饰色彩基本上会选用冷色调如青、绿、白等,或者与竹、木等近似的原始色彩。如果是镂空雕的门窗使用的花纹也常见“万字花”或者菱形花等比较简单的几何形状的装饰图案。至于内部家俱也基本以竹、木制为主,比如竹桌、竹椅、竹凳;若是木质桌椅也较接近于明代八仙桌配木靠背椅或条凳,形制中规中矩,少见装饰。至于茶建筑中的人在饮茶、品茶过程中往往也只接触到与茶直接相关的器物如水、茶壶、茶杯,即使是早期饮末茶的过程也往往只涉及茶碾、急须、茶筅、茶盏等物,而几乎不会出现如西式下午茶中的餐点、奶、糖等物。处于这样环境中的人往往能够保持情绪上的稳定,即使是相互之间的交谈也止于对面相闻,少见高声大嗓。
至于佛家与茶的渊缘则常见于“禅茶”,也就是参禅时辅以饮茶,在饮茶过程中打坐、参禅。佛门中人最初发现茶对于提振人的精神十分有益,而打坐参禅的过程有时难免出现精神不济甚至瞌睡的问题,而饮茶之后,人能相对长久地保持头脑清醒,对于参悟佛道十分有益。久而久之,佛门中人无论是打坐、诵经时都习惯旁置清茶一杯,需要时便饮上一口,且茶香缭绕更能使人平心静气,于悟道颇有助益。不过这种情形在闹市坊间出现的频率不高,在多数寺庙或部分较僻静的茶肆、茶座中会有所显现。
我国悠久的种茶、饮茶、售茶的历史促进了传统茶建筑在几千年社会演进中的快速发展,各地不同风格的茶建筑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但是随着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影响,许多地方,尤其是大中城市中高楼大厦日益增多,城市人口的暴增与发展经济的现实要求,让越来越多的传统茶建筑在城市寻求更多利润和效益面前让步,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老式茶建筑被推倒,代之以各类西式高楼。即使是进入高楼的茶座、茶馆也常常以商务茶楼的现代面貌出现,沙发、茶几代替了传统茶建筑中的竹桌木椅,再难寻觅“传统”的影子。而在现代化程度稍稍不足的小城市和乡村,虽然传统茶建筑仍然有所保留,但这种获利相对缓慢的经营种类面对各种快速消费品的侵袭却无力抵抗。尤其是大量瓶装饮料将青年一代饮茶的习惯彻底改变之后,进入传统茶建筑的人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少,当坚持传统方式的饮茶人数量减少到再无力支撑起传统茶建筑的经营时,这些老式的茶馆也难以改变被淘汰的命运。因此,维持和拯救传统茶建筑必须通过改革与创新,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创造出更适应现代人需求的饮茶形式。
3.1充分结合茶旅游事业拓展传统茶建筑经营内容
将传统茶建筑与现代茶旅游、生态旅游事业紧密结合不失为一种拯救和发展的举措。茶叶种植对环境的要求决定了多数茶园、茶山都处于自然环境条件十分优越的山川丘陵地带,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空气、水、土壤都相对原生态,这对于长年处于空气浑浊、难见绿色的城市中的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近年来各产茶区逐渐开始兴起了茶旅游业,也就是利用茶的自然生长环境吸引城市中的人群开展休闲娱乐旅游。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传统茶建筑融入茶旅游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事。游客进入茶山茶园后必定会经历饮茶、品茶的旅游环节,此时的传统茶建筑会成为游客了解茶文化、参与茶事活动的平台,游客的茶事活动也必然包含对茶建筑中一应陈设的鉴赏和使用。有了游客的参与其中,传统茶建筑便有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为发展茶旅游带来的经济利润,也同时促进茶建筑、茶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如果条件允许,一些地方还可以尝试将茶建筑经营范围扩大到涉及住宿、就餐、小型博物馆等的综合建筑类型,将茶馆、旅馆、餐馆、小型茶博物馆集中整合到一栋传统茶建筑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进入茶旅游区域后所有的需求。
3.2在传统茶建筑中融合更多养生、茶艺类服务项目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茶叶中富含多种有益微量元素,不仅有提神醒脑的基础功效,更重要的是,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儿茶素等物质对预防和延缓现代城市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卓有成效,同时,经常饮茶能够保护人体心脑血管,促进新陈代谢,延长人的运动机能,甚至对防癌抗癌也具有一定的功效。茶叶及其提取物所具有的医疗保健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掌握,这对于开展茶叶养生很有帮助。传统茶建筑的经营者应当及时转变经营思路,将现代人重视健康、期望长寿的心理融合到日常的茶产品经营中,比如在传统茶建筑中开辟一块专营茶营养提取物的空间,可以取名为“养生专区”。其中不仅陈列可供售卖的茶多酚、儿茶素等营养产品,更重要的是展示大量茶叶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介绍。将“养生专区”打造成一片小小的科普走廊,让前来饮茶的人有机会进行学习、增长见识。
除此以外,传统茶建筑中还应当视情况增加更多茶艺展示和表演的空间。现代人虽然也有饮茶、品茶的习惯,但是对于已经远去的如“斗茶”、“功夫茶”等包含大量茶文化元素的技艺早已陌生,即使有心学习,也常常没有场合和机会。如果传统茶建筑中能够增加一些学习和娱乐性质的表演项目,或是能够提供免费教授传统茶艺的项目,这对于吸引更多受众进入传统茶建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传统茶建筑是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曾经在几千年茶文化发展中起着基础和载体的重要作用。但是,现代化发展让当今的传统茶建筑面临着消逝和湮灭的危险,这其中既有当代人饮茶方式剧变的影响,也有发展经济、追逐利益的现实选择。保护传统茶建筑、传承茶文化在新时期需要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方式,也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无论是在发挥原有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叠加更多新内容还是将传统茶建筑与新兴的茶旅游经济紧密融合,保护好传统茶建筑都是现代人对文化继承的责任。
[1]吴環,卜菁华.地域环境特征的建筑表达——中国茶叶博物馆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设计思考[J].建设学报,2003(4):37-40.
[2]杨施悦.日本茶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2-156.
张彤阳(1980-),男,安徽来安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