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

2016-03-31 08:29崔晓晋
福建茶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词曲英译古诗

崔晓晋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我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

崔晓晋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中华古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古诗词曲,成为我国古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茶文化更是古诗词曲中的精髓部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古文化也开始面向全球。但由于各国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的古诗词曲很难在其他国家落地开花,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上下功夫。1871年英国传教士的英译版《诗经》的问世,掀起了中国古诗词曲翻译的高潮,茶文化作为古诗词曲的精髓部分,成为了翻译者争相翻译的内容。在对诗词曲中茶文化的英译中,由于没有相关的规范和英译策略,导致市面的英译文本作品良莠不齐。本文针对如今我国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英译现状,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古诗词曲;茶文化;英译策略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诗词的地方就有茶,现在茶已发展成诗词曲中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中国历代诗词人皆有描写茶的佳作,简称为“茶诗”,如红楼梦中的“扫将新雪及时烹”,浣溪沙中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全球化不仅把中国的诗词曲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把中国的茶文化带到了国外。茶文化作为诗词曲中的精髓部分,受到了外国人的喜爱,但是,由于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通,加之市面上关于诗词曲的英译书籍相当不规范,更不用说对茶文化的翻译,外国人很难对我国诗词曲中的茶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导致我国的优秀文化难以在外国茁壮成长。本文分析了如今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英译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1 对我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的概述

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东西,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古诗词曲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和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古诗词曲的关于茶的描写比比皆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茶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茶文化与古诗词曲的结合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相融。譬如,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的是苏轼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排解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对苦闷心理的自我调节。由此可见,茶文化是古诗词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诗人的情绪或是情怀有很强的表现力。

2 现今古诗词中茶文化英译的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碰撞就是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的交流,各国文化的相融已成为当今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曲是我国一种既古老又优美的表达方式,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古诗词曲资源,我国可以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诗词曲宝库。并以其用词精妙,意境深远著称于世。“茶诗”作为古诗词曲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部分,也同样具备了以上特点。从先秦到汉魏再到盛唐直至宋元明清的古诗词曲中都散发着一缕缕幽幽的茶香。中国古诗词曲被称为是中华五千年的语言艺术瑰宝,茶文化又是其中的精华所在,由此,良好的英译对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1译者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有差异

当我们惊叹于我国古诗词曲用词精妙,意境深远时,对照中文和英译作品欣赏时,总是感觉,英译作品少了中文的那份神韵,原文中的意象在英译中也不知去向,就连原本让诗歌朗朗上口的韵脚也消失了,这样英译往往让外国读者有种中国古诗词曲本就是索然无味的东西的感觉,这对于文化的传播是很大的阻碍。到底是什么让我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变的面目全非的呢?究其原因,还在译者身上,由于每个译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迥异,造成了对茶文化的理解偏差。还有的译者根本对茶文化一无所知,单单凭过硬的英语能力就妄想翻译我国历史悠久的艺术瑰宝。这种做法不单单暴露的译者的知识浅薄,而且也是对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亵渎。

2.2古诗词的特性,译者难以把握

诗歌是最为复杂、精炼且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比其他形式语言形式的翻译难度更大,对译者的表达技巧、用词能力和对文字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由于汉字在音,形,义,语法方面比汉外的文字更为纷繁复杂,这就不可避免的使汉语的外译有无与伦比的困难。而中国的古诗词曲是汉语最为浓缩精炼的部分,这就使对其的翻译是难上加难。加之,中国大部分的古诗词曲都是寓情于景,译者很难对作者当时的感受感同身受,因此在用词方面很难把握正确的情绪。

2.3译者学识不足

英译中国的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一般的翻译者很难达到这种高度。想要很好地英译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要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对各个朝代的古诗词曲都有很深的认识的理解。其次,还要了解茶的文化,从采茶制茶开始,到每种茶的烹法,以及最后的品茶都要有深厚的功底。最后,要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三个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中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的翻译策略

中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的英译不能按照英文直译的方式来进行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诗仅具其形,不具其神,这就使中国古诗词曲的魅力大打折扣,只有形神兼备的英译才是优秀的英译。在茶文化的英译过程一定要有相关的翻译策略,包括补充译法,相关意象转化译法等。

3.1补充译法

我们知道,汉语的诗词曲中是没有曲折变化的,而英文中却是很常见的,所以译者不得不考虑人称,时态,语态等的变化。其次,汉语不仅有音,形,意的变化,而且每个词的词性多变,时而作名词,时而作形容词,时而作动词或副词。最后,汉语极简,省略极多。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文化交流活动,要把原诗中的意思完完整整地传达给外国的读者。古诗词曲中独特的语法与英文有着极大的区别。在古诗词茶文化英译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原诗词曲中没有出现的成分和内容。这些内容不是译者随意添加的,而是根据英文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差异进行调整的,这些成分让译文更加精准。如《冬夜即事》中的“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写的是冬夜看到下雪了,赶紧招呼侍儿将新雪扫起,用雪水烹茶。如果我们把这个内容直译出来,外国读者恐难理解。杨宪益、戴乃迭将其译为“Happily the maid 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And g 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译文将新雪译为“fresh fallen snow”,译文中增加了“fallen”,表现了雪落下的状态,虽然是比原诗中增加的内容,但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习惯,使外国读者读起来更加顺畅舒服,也将原诗的魅力体现出来了。另外,将“试茗”翻译为“how to make good tea”,译文中增加了“good”,虽是译者自己增加出的内容,但却更能表现出茶的香甜。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幽幽茶香。

3.2相关意象转化译法

中西方传统不同,风俗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也有很大差异,因此翻译起来,困难重重,有时甚至遇到英文中不存在的内容,这就要求译者找到相关的意象来表达其含义。比如中文中的“阴阳”,英文中就不存在这个意象,这就使西方人感到困惑,不知所云。为了避免在英译中出现这种状况,译者会找到相关意象替代原诗中的内容。如《过山农家》中的“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译文翻译为“Don 't hate the cloudy smoke from the baked tea,”the farmer said.“We are very much pleased by the fine day to air our grain.”译文中用“cloudy smoke”意寓“烟暗”,用相关的意象来描述烹茶时的烟暗,用外国读者最能理解的意象去表现中文中比较晦涩的东西。西方人比较喜欢较为精确,有实证性的东西,而中国人则喜欢模糊,具有意象性的东西。翻译时容易出错的原因就是外国读者对中国的某些意象不了解,而中国古诗词曲正是以其朦胧的意象享誉全球。要想让译者能翻译好中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必须要让译者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语言特点,然后通过对中国各种意象的了解去翻译这些模糊朦胧的东西。

3.3译者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相关知识

虽说在中国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翻译要按照相关的翻译策略,但译者的文化修养和相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内容。译者首先要花时间去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学习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并要知道为什么说中国的历史流淌着一脉幽幽茶香。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只是对中国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翻译的前提,还要弄清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学会中英文中相关意象的恰当表达。最后译者要运用上述的翻译策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翻译得恰到好处。

4 结 语

中国古诗词曲茶文化是我国最重要的非文化物质宝库。全球化的进程让各国的文化都有机会走出国门,为了让世界的人民都能欣赏到我们国家的古诗词曲茶文化的无与伦比的魅力,我们有义务培养并要求我国的英译者凭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过硬的翻译能力,把我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很好地翻译出来,能被西方人所接受,并为之深深折服。谨以此文,提出中国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的一些简单策略,望能抛砖引玉,共同促进我国古诗词曲中茶文化的传播。

[1]贾玮品,顾正阳.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之我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3-127.

[2]刘金龙,叶红卫.跨文化视角下的古诗词曲英译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02-405.

[3]刘金龙,刘晓民.评《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26-127.

[4]何晨蕾,陈玉琼.浅谈花茶茶艺解说词与古诗词的结合[J].茶业通报,2014(1):42-44.

海口经济学院2015年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海南民间文化习俗的英汉翻译现状研究》hjkz15-10

崔晓晋(1980-),女,满族,甘肃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词曲英译古诗
我们这儿
走向辉煌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一定好好的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