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各地的茶民俗文化

2016-03-31 08:29董聪
福建茶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德昂族民俗文化民俗

董聪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 330201)

谈中国各地的茶民俗文化

董聪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 330201)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土地上,不同地区的劳动人员依托于自身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茶民俗文化,这些茶民俗文化不仅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与结晶。本文在对中国各地茶民俗文化做出论述的基础上,以实现中国茶民俗文化时代价值为出发点,对中国茶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中国;茶文化;茶民俗;开发利用

茶民俗文化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地风俗的重要支系。由于中国民族众多且分布广泛,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我国不同地区的茶民俗文化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特色。对我国各地茶民俗文化做出认知,有利于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是最好的文化保护策略就是对这些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从而体现这些文化的时代价值并推动这些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现代社会发展当中,因此,对茶民俗文化的内容以及茶民俗文化开发与利用做出探索,有利于我国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1 中国各地茶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了茶与礼仪的关系、茶与婚俗的关系、茶与祭祀的关系以及茶与宗教的关系,而且也涉及到了茶与各地民族风俗的关系。另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且幅员辽阔,所以各地茶民俗文化也是色彩缤纷,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茶民俗文化都是我国茶文化体系和地域风俗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笔者却无法对这些茶民俗文化做出一一表述,本文仅选取了江南、闽南地区以及白族与德昂族的茶民俗文化进行了分析。

1.1江南谷雨茶民俗

在江南地区,谷雨时节是对茶叶进行采摘的黄金时间,在谷雨前后,茶树的枝叶刚露尖尖角,这是质量优良茶叶的最好原料。另外,江南地区的社会大众认为谷雨当天采摘的茶叶具有更好的医用功能与保健功能,因此饮用谷雨新茶成为了江南地区主要的茶民俗文化之一。当然,谷雨茶民俗也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在饮茶方式方面,不同地区的社会大众所采用的饮茶方式各有千秋。如湖南地区在谷雨茶民俗中会将谷雨前后采摘的茶叶制成擂茶,江浙地区则会将谷雨时节采摘的雀舌进行炒制并用开水冲泡,而湘西地区则会将谷雨时节采摘的茶制成油茶。但是无论在江南的哪个地区,在谷雨时节到临时,茶农都会带着新鲜的茶叶到集市上贩卖,对于他们而言,这是开始饮用新茶的日子,同时也是开始丰收和获得富足的日子。

1.2闽南七分茶茶民俗

福建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与多样化的茶叶品种,其中,贡品龙团曾在历史上显赫一时,而现代乌龙茶同样是享誉中外。在闽南地区,社会大众都使用具有较高质量的铁观音和乌龙茶待客,热情奉茶并叙叙家常成为了闽南地区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茶民俗方面来看,闽南地区社会大众具有十分讲究的泡茶方式,在泡茶过程中,闽南人并不会直接使用沸水对茶叶进行直接冲泡,而是在水开后片刻才将水冲入茶壶当中。泡茶姿势则是将水壶提到一尺多高,泄入茶壶的热水将茶叶冲的上下翻腾。但是相对于这种“高调”的泡茶方式而言,倒茶的方式却十分“低调”,在倒茶过程中,茶壶的壶嘴紧挨茶杯,这种方式被称作为“高冲低斟”。这样不仅能够表现出对客人的尊敬,而且也能够确保冲泡出良好的汤色与香气。另外,在斟茶过程中,闽南人习惯将茶水倒至七分满,从而避免客人被烫伤,因此,闽南的这种茶民俗被称作为“七分茶”。

1.3白族三道茶民俗

用茶待客是我国礼仪文化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此方面,白族三道茶民俗具有鲜明的特色。白族经常在堂屋接待客人,并在与客人寒暄的过程中烹制茶叶,烹制的过程看似随意实则具有严格的讲究,其中第一道茶为苦茶,第二道茶为甜茶,第三道茶则为回味茶。苦茶具有着“雷响茶”与“百抖斑鸠茶”的别称,在这道茶的烹制中,主人需要将砂罐放在火上进行预热,并在放进茶叶之后对砂罐进行不断的抖动,当茶叶出现黄色并产生焦糖香时,则可以用开水对茶叶进行泡制。水与砂罐、茶叶接触之后,会产生气浪以及声响,这种现象就是“雷响茶”与“百抖斑鸠茶”这一别称的由来。由于这种茶水具有苦味,以此也具有了“先吃苦,再做事立业”的寓意。第二道茶的烹制过程与第一道茶相似,只是在茶的烹制过程中会加入核桃、红糖等调料,而第三道茶则采用蜂蜜、花椒、生姜等进行烹制,许多味道的融合让饮茶人对茶水回味无穷。从三道茶的烹制过程来看,体现出了“先苦后甜、回味无穷”的人生哲学。

1.4德昂族婚茶茶民俗

婚茶茶民俗是德昂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无论是恋爱、提亲还是结婚等,都具有很多与茶相关的民俗民风,这同时也体现出了茶民俗文化所具有的信息传递与情感沟通功能。在春茶长成的时候,德昂族年轻的男女都会结伴上山采茶,如果男性对女性产生爱意,就会使用采茶小调接近女性,并协助女性采茶。之后,男性可以将一包茶叶送到女性家中,如果女性收下,那么就代表着两情相悦,二人之间也将构建起感情基础。在二人“告知”家中这段恋情的时候,都会在父母熟睡之时将小包茶叶放在父母的挎包中,父母看见茶叶就会了解儿女的心思,并为提亲作出准备。在结婚之前,德昂族所送出的请柬也十分具有特色,他们会用植物的叶子包裹茶叶送给亲朋好友。德昂族茶民俗最大特点在于原生态,而这种茶民俗同时也反映出了德昂族对自然的崇拜。

2 中国茶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各地各民族的茶民俗文化需要得到保护与继承,更需要得到开发与利用,只有如此,中国茶民俗文化才能够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对中国茶民俗文化做出合理的定位,并在探究茶民俗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契合点的同时对茶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策略做出探索。

2.1中国茶民俗文化的定位

在茶文化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我国各地、各族人民在劳动与生活中孕育出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茶风茶民俗,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无论是江南、闽南、白族还是德昂族中具有代表性的茶民俗文化,都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这些生于社会大众之间、长于社会大众之间的文化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也具有着雅俗共赏的特征,这些特点体现出了茶民俗文化的魅力,也为茶民俗文化时代价值的体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中国茶民俗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的契合点

经济与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以茶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例,各地在推动茶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以弘扬当地茶文化气息当做提高旅游地吸引力的重要策略,其中,茶民俗文化与茶旅游经济的结合,更是为茶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这种融合能够实现茶民俗文化继承、开发和茶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同时也体现出了茶民俗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结合以及与茶产业发展的契合之处。茶民俗文化是一种休闲文化、交际文化,因此,寻求中国茶民俗文化与休闲经济及交际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对于推动茶产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茶民俗文化对休闲经济的推动作用来看,我国各地的茶民俗文化都蕴含着礼貌、文明、平和和优雅等思想,这些思想与我国发展中的时代追求和精神目标相吻合,更是能够很好地满足受众心理,这种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思想,能够为茶文化、茶艺、茶饮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从茶民俗文化对交际经济的推动作用来看,现代社会中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日益加大的工作压力让社会大众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陌生化的发展趋势,而城市中的茶馆则为社会大众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将茶民俗文化融入到茶馆的建设与经营过程中,不仅可以让更多社会大众对我国各地茶民俗做出认知与了解,而且也可以推动茶馆从一个纯粹的交际平台向交际娱乐平台转变,这对于提高茶馆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具有着重要意义。当然,茶民俗文化同时也兼具审美文化特征、养生文化特征等,而这也决定了中国茶民俗文化对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远不止笔者所论述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出了寻求中国茶民俗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利用茶民俗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不容忽视的现实价值。

2.3中国茶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中国茶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首先需要文化行业的支持。相对于日本茶道浸透本土而言,我国社会大众虽然普遍具有饮茶习惯,但是对包括茶民俗在内的茶文化所做出的了解却并不深入。因此,在对中国茶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应当强化与文化行业之间的合作,从而强化茶民俗文化的宣传。如茶民俗文化的宣传可以与电视媒体、互联网媒体等联手开办与茶民俗相关的专题栏目,以便更好推动社会大众了解茶民俗文化并引导社会大众的茶消费行为;其次,有必要对茶民俗文化研究机构进行构建与健全。一支高素质、深造诣的茶民俗文化科研队伍,是推动茶民俗文化得以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此,重视茶民俗文化研究机构的构建与健全,对于茶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茶民俗文化研究机构应当涵盖茶业领域、经济领域、食品领域、旅游开发领域、文艺领域的人才,从而更好体现茶民俗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并推动茶民俗文化实现自身时代价值。

3 结语

我国不同地区的社会大众受到劳作方式、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饮茶方式方面体现出了明显差异,而这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茶民俗文化。这些具有多元化形式的茶民俗文化,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体现。对这些茶民俗文化做出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且也有利于体现茶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因此,对茶民俗文化做出更加全面的认知,对茶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做出更加深入的探索,应当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余悦.中国茶民俗学的理论构建[J].农业考古,2015(2):154-160.

[2]文南薰.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81-85.

[3]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1.

[4]陈文华.论中国的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兼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J].农业考古,2005(3):3-11.

[5]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18.

[6]金翰钧.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 [J].农业考古,2008(3):129-131.

[7]龚永新.略论新时期茶文化产业化趋势--由以虚为主向以实为主的茶文化产业发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63.

[8]丁以寿.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J].农业考古,2006(5):1-14.

[9]许利嘉等.再论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功能定位[J].中国现代中药,2012(10):68-70.

董聪(1980-)男,吉林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丝网印刷,视觉传达。

猜你喜欢
德昂族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德昂族酸茶研究进展
新时代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分析
——以德昂族酸茶文化为例*
民俗中的“牛”
德昂族祖先迁徙记忆探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