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的茶叶对外贸易

2016-03-31 08:29段立先
福建茶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茶道跨文化茶文化

段立先

(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白城 137000)

跨文化视野下的茶叶对外贸易

段立先

(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白城 137000)

茶叶发源于我国,并由我国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的茶文化从唐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通过僧侣活动、使臣来往、贸易来往向海外传播。时至今日,茶叶更是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因历史发展不同,各个国家的茶文化表象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与各国实际的交际中,必须充分认识各国文化的差异,才能跨越文化障碍,在茶叶对外贸易过程中,得以顺利的沟通,促进茶叶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跨文化视野;茶叶;对外贸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种植国,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盛唐时期,就有陆羽著下《茶经》一书,不但在国内被奉为茶文化经典,更是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茶叶经典著作。我国的茶叶贸易自古就已颇具规模,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张库大道,再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茶叶已经成为各个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虽然茶叶起源于中国,但由于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和不同的发展历程,茶文化在经历传播之后也在所难免形成了东西方的差异。只有认清了这种差异,站在跨文化视野的角度上厘清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得我国的茶叶对外贸易活动针对性更强、目的性更强,茶叶的出口贸易量得以进一步提高。

1 不同国家和区域内,茶文化的表现各不相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真正形成完整理论并快速发展是在陆羽所著《茶经》之后,《茶经》的出现被认为是我国茶文化成熟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在历史长河之中,最能体现我国的茶文化的当属茶道精神了,在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之中,我国的茶道精神逐渐确立,并把茶叶赋予了集儒家的“仁和”之心、道家的“自然”之法、佛家的释然和感悟为一体的内涵。在我国境内,茶文化的传播也因地域、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教育普及程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微妙的差异。中国茶文化传播到各国之后,受文化背景和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自然会出现内容和形式上的错位。中国的茶道精神,在国外茶叶消费上已经难觅身影。

在中国,喝茶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限制,但在英国,每天“下午茶”地位无可撼动;在中国,任何一个爱茶之人,不会单单只喝一种茶,而在英国和土耳其,红茶则被视为“国饮”,其他茶种备受冷落;在中国,喝茶除了“喝水”这一本质之外,还会赋予精神上的许多追求和享受,茶叶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涵,但在西方国家,喝茶更多的是为了休闲娱乐和与友人交流;在中国,茶楼多选幽静之处,装修也颇具典雅,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而在西方国家,真正意义上的茶楼几乎见不到身影,茶在饮料摊上就可以轻易买到,甚至在自动售货机上都能见到茶的身影。

不仅仅在茶饮形态上不同,就连在冲泡方法和形式上,中西方国家也有所差异,如在我国,对于不同茶叶的不同饮用方法,不同器具,水温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在西方国家,人们在乎更多的是茶饮成品的口味和品质,对茶叶的冲泡过程、形式和器具却没有太多的要求。

再以茶具为例,在我国,茶具多制作精良形态考究,即考虑到实用价值,又极尽可能地赋予茶具以艺术的气息。不但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也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和待客诚意。而在西方国家,茶具也很精美实用,但其蕴含的内容和功能却远远不及中国。

而在我们的近邻——日本,在唐代时派出僧人来中国学法,并带回了中国的茶种和禅茶文化,为日本的茶道奠定了文化基础。宋朝以后,中日两国交流减少甚至曾一度断绝,两国的茶文化也向着各自的方向发展,但禅茶文化精髓一直为日本茶道所保留、传承和完善。时至今日,以中国茶道为血统、又颇具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已经固定下来,但与现在我国流传的茶文化又有着很大的差别。当下,有许多寻求古法茶道的爱好者又东渡日本,将在国内曾一度遗失的宋代点茶法重新带回国内来。

从上述的中外茶文化对比不难看出,同样是茶,同样是用做饮品,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表现形式会出现很大偏差,甚至相驳。在中西方茶文化交流和茶叶对外贸易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这种文化差异,跨越文化上的障碍,才能真正实现茶文化的交流互融,中国的茶叶贸易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2 中国茶文化经历跨文化传播之后仍具相似之处

尽管说中西方茶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但茶是一种饮品的根本属性不会改变,所以即便中国茶文化经历了跨文化传播之后,仍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掌握了这些相似之处,同样会为中西方茶文化交流和茶产品的贸易往来,带来顺畅有效的交流。其中,茶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担着相似的文化功能是中西方文化普遍认可的相似点之一。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学作品中都随处可见茶的身影,茶被赋予静怡、雅致、清淡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色和人文环境,体现了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在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以茶为对象,抒发自己不同的情怀,或苦涩、或清新、或淡泊、或惆怅、或高雅静寂、或快意抒情。文化名人的诸多传世之作中,随处可见茶的身影。因此类似作品太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而在国外,茶更是在近代文艺作品中大量出现,并直接反映出世界各地对中国传统的直观认识和接受态度。如:17世纪中叶,嗜好饮茶的凯瑟琳公主嫁给了英王查理二世,随后凯瑟琳就把早已传到葡萄牙的红茶,一并引进英国,并引发了英国的宫廷和民间的饮茶之风,诗人沃尔特在给王后祝寿时,写下一首充满激情的《饮茶王后》,在欧洲被广为传颂,并被公认为欧洲最具代表性的茶诗。再如17世纪初,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曾写下《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一诗,不仅富含浓郁的东方神韵,而且难能可贵地将中国的禅意也有所体现在其中。此外,拜伦、济慈和诸多知名英国浪漫派诗人,也都有作品对中国茶大加赞美。另外,在这一时期,也有著名画作展示了中国的茶风,如画家霍恩的《饮茶图》、爱德华兹的《茶风俗画》等等。

在浪漫国度法国,茶更是被赋予了温柔和礼貌的象征。大文豪巴尔扎克、莫泊桑,象征派的代表性诗人波德莱尔,也都有文学作品对茶进行大篇幅描述,尽管他们都没有到过中国,但通过对中国茶的描述,都对遥远中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19世纪的俄罗斯,饮茶是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消遣活动,当时的文学巨匠普希金,曾写下《假如我没有记错》,详实描绘了乡间的茶会。在美国,爱默生写下《波士顿》的诗篇,记录了英美两国因茶叶贸易而起的纷争。

这种中西方茶文化的相似之处的存在,是中西文化共融互通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结果。作为一种商品文化,茶叶在中西方和亚洲国家所形成文化表象上的共融点,正是对外贸易最好的切入点,也是最容易实现共同认知、相互尊重和公平往来的侧重发力方向。

3 跨文化视野之下,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如何发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贸易格局,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越来越在当代茶叶国际贸易中凸显出了重要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和茶叶生产国,在国际贸易方面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末,我国茶叶就大量出口欧洲,并主导了整个世界茶叶出口市场的格局。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19世纪末和上世纪初,我国的茶叶对外贸易一落千丈。而更对中国茶叶贸易出口形成冲击的是,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一些新兴产茶国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茶叶对外贸易逐渐发力,从2006年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量始终在30万吨以上。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总额和总量逆势增长,实现量价齐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茶叶对外出口贸易前景一片乐观。目前我国对外出口的茶叶之中,因为有相当部分是作为原料茶出现的,还有相当部分是作为中低档茶叶出现的。尽管依靠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等优势,实现了出口的量价齐增,但茶叶千百年来的农耕方式没有改变,茶叶品种依然以六大类茶叶为主,缺少创新和精加工,此外,在茶叶品牌建设方面更是没有太大的改观,缺乏拳头产品,缺乏有力、有效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在此情况下,站在跨文化视野的角度下,认真审视我国茶叶贸易的优势和短板,系统地部署未来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战略目标,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笔者认为,站在跨文化的角度上,中国茶叶对外贸易不妨从以下方面发力。

3.1茶文化跨国域传播要力求准确客观

本文前面提到,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茶文化在国际之间的传播会出现意象上的错位。如中国的明前茶,如果用简单的拼音方式直译成Mingqian tea或Yuhou tea的话,则很难准确表达茶叶采摘期的真实特性。再如英国的红茶(black tea),直译成中国的黑茶,不但损害了英国红茶的固有文化,还和中国的黑茶容易形成混淆,中国的黑茶出口欧洲,若简单的翻译成(black tea)也会带来同样的问题,给贸易往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如,中国茶道中的“端茶”还包含送客的意思,这在西方国家很难用直译的方式表达准确。诸如此类,茶文化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错位现象举不胜举。这就要求,中国茶企及行业协会,在对中国当代茶文化输出时,要兼顾国内外语言背景和茶文化特性,力求中国的茶文化在输出时保持准确、忠实、连贯和地道等原则,让更多的国外人士真正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茶商品。

3.2针对不同国家的茶饮习惯研发适销对路的茶叶新品

千百年来,我国以盛产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清茶六大名茶为荣,根据各类茶叶特性的不同,冲泡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这六大类茶的更多是为中国而设计,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六大类茶叶竞争力明显不足。除了在日本的茶道里还能找到中国式泡茶的影子,在欧美国家,茶叶的冲泡方式已经完全和中国不同。如俄罗斯的简易袋装绿茶泡温水、英国的红茶加奶和柠檬的改良、美国的凉水泡茶兑蜂蜜、埃及的半杯红茶半杯糖等等。在这种消费习惯严重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开发适销对路的茶叶新产品,以迎合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是摆在中国茶企前面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3对接国际标准提高品质,消除国际市场对中国茶的偏见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全世界闻名,但恰恰是这种粗犷原始的农耕方式,给一些茶叶消费国带来了潜意识上的偏见。前些年中国茶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也一直为一些西方国家所诟病。此外,欧洲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向来有着特殊的“心理情结”。自英国发现疯牛病以来,欧盟区域内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在随后的“二噁英”污染、禽流感、口蹄疫等一连串事件的冲击下,欧美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谨慎了许多。绿色贸易壁垒,一直是中国茶产品出口欧美国家所面临的巨大障碍。而消除欧盟国家对中国茶叶的偏见,既需要中国茶企苦练内功,改变现有茶叶种植模式,改变现有茶叶加工工艺以提高茶叶品质,又需要兼修外功,拿出足够的诚意,靠诚信文化传播和高品质茶产品的推介打消欧美民众对中国茶叶产品的顾虑。“心结”打开了,贸易往来自然也会顺畅起来。

4 结语

当前,我国饮料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成功的案例却为数不多。尤其是中国饮料业在国际市场上,成功的案例更是寥寥。茶做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国际市场空间之巨大不言而喻。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茶叶品种繁多,出口贸易优势明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能针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对症下药,找到中西文化的共融点,打开对外贸易的最佳切入点,中国的茶叶对外贸易必然能重拾辉煌。

段立先(1965-),女,吉林白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学科教学等。

猜你喜欢
茶道跨文化茶文化
体验茶道魅力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道人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