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饭桌上的苦恼
——如何当好隔代教育的“桥梁”
李虹
又到晚饭时间,唐果果端着碗坐到了电视机前。我看了她一眼,她也看我一眼,眼中却没有平日里的愧疚。我轻轻走过去,把电视机关了——因为早已经跟她约定好,吃饭时间不能看电视,所以我没有作任何的说明。
没想到,唐果果“哇”地一声炸开啦:“呜呜呜……妈妈不公平!凭什么外婆能看我就不能看?!刚刚外婆也是端着碗在看电视,你都没骂外婆!也没有关外婆的电视!呜呜呜呜……”
怎么办?我扭脸看看外婆,也是一脸的尴尬。
可是,我该批评外婆没有带好头没有给孩子作个好榜样吗?老人家为了给我带孩子,远离了自己熟悉的圈子和朋友,每日里解乏的只有电视。我能批评她吗?而且在这个点儿上批评,估计只会是让家里更加人仰马翻,一地鸡毛。
“外婆是外婆!你是你!”我生气地说。
“哇!呜呜呜呜……”唐果果哭得更凶了:“妈妈不讲道理!我不听!不听不听!”唐果果哭得惊天动地,还赖在了地上,我恨得牙痒,恨不得给她一巴掌!
到底该怎么办?继续批评果果吗?可是她说的确实有道理——我的做法确实有失公正,而且硬性的批评绝对无法解释她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同一件事,我不批评外婆,只批评她?就算这次用妈妈的威严让她听了话,可结果只会是从此让她服从于权威甚至是淫威,而不是尊重道理尊重事实。
思忖了一会儿,我控制住情绪,把发泄够了的果果抱在腿上。这是我每次和果果作很郑重交流时的必做动作,因为亲密的肢体接触会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消除抵触情绪,而把注意力放在你对她说的话上。
我柔声对她说:“果果,妈妈知道你现在心里很难过,我知道你很生气也很奇怪妈妈为什么不批评外婆,而只批评你。现在,我告诉你原因,你想听吗?”这段开场白,是为了获得孩子的认同感。我先认同她的难过和生气,便大大地消除了她的难过和生气。
“第一,妈妈不准你吃饭看电视,是因为那样做不利于消化,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就不会变成能让你长高的营养。你不是想快快超过妈妈吗?可是,外婆的情况稍微好点儿,因为她年纪大了,早就长不高了。”
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果果的哭泣声明显小了很多。
“第二,外婆确实也不对,确实不应该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因为那样对身体不好。但是,妈妈怎么能骂外婆呢,她是妈妈的妈妈啊,我不能骂外婆,就像你不能骂妈妈一样啊。以后如果外婆有做的不对的,我们就好好地告诉她,教她爱护自己的身体,好吗?”
果果看看我,看看外婆,终于点了点头,开始吃饭了。而外婆呢,以后再也没有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甚至开始主动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传身教”。
也许讲求公平、崇尚民主,是现在很多家庭的共识。但是,我们毕竟生活在中国,毕竟有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家庭文化习俗。当家里有老人时,你怎么可能抛弃“尊老”的传统而一味做到“公平”?所以,不如真诚地、真实地告诉孩子,因为外婆是长辈,所以不能随意批评,而只能好言相劝。这样,既给了外婆“面子”,又相应教育了孩子“尊老”。同时,真诚的态度、真实的话语更让祖孙双方都能了解你的苦衷,从而将关注点放到事情本身的对错上去。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子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