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北单季稻白叶枯病药剂防控与保产效果

2016-03-31 03:53陈建明严成其黄元杰梁伟芳余初浪张国忠陈剑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单季稻防治效果

赵 敏,陈建明,严成其,李 荣,黄元杰,梁伟芳,周 洁,余初浪,黄 坚,张国忠,陈剑平*

(1.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桐庐 31150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3.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040)



浙西北单季稻白叶枯病药剂防控与保产效果

赵 敏1,陈建明2,严成其2,李 荣1,黄元杰1,梁伟芳3,周 洁2,余初浪2,黄 坚3,张国忠1,陈剑平2*

(1.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桐庐 31150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3.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040)

摘 要:通过5种杀菌剂防治单季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试验表明,初病期施药1次,以667 m2施用20%噻唑锌悬浮剂100 mL、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 g、20%噻森铜悬浮剂100 mL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31.4%~39.2%,15.8%~21.7%和12.5%~36.5%;药后14 d,以667 m2施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 mL、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 g、20%噻唑锌悬浮剂100 mL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18.3%,13.8%~26.7% 和10.5%~14.0%。在伤口期、初病期和激增期每667 m2各喷施1次20%噻菌铜悬浮剂100 mL,则以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施药1次效果最佳,药后7 d病指防效达90.4%;药后21 d,2次较单次用药的病指防效提高19.9%。初病期防治白叶枯病,每667 m2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100 mL、20%噻菌铜悬浮剂100 mL、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 g、20%噻森铜悬浮剂100 mL各1次,对单季稻均有较好的保产效果,分别为23.9%~29.9%,21.0%,20.1%~22.3%,15.9%~18.0%。667 m2施用20%噻菌铜100 mL,以在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施药1次的保产效果最佳,达28.8%;其次在初病期施药1次,保产效果为21.0%;而在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激增期、初病期+激增期用药2次的保产效果均比单用1次增效明显。

关键词:单季稻;白叶枯病;防治效果;保产效果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131

桐庐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常年以单季中晚稻为主,在0.67万hm2左右,主栽品种为中浙优系列(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两优培九、甬优系列(如甬优15、甬优538)等。由于前些年抗(耐)水稻白叶枯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加上对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关键期的综合防控,水稻白叶枯病在浙西北桐庐地区发生面积连年下降,近年来已在单季(晚)稻上为轻发生。但水稻品种的抗病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品种种植时间和环境影响,导致抗性衰退,甚至丧失;同时,随着病菌的生理分化,也会导致特异菌株的产生。品种的抗性受不同病菌、不同地区的限制,且年际间的气候条件是发病轻重的重要因素,一般在受洪涝和台风暴雨袭击的年份,常易发病且较重[1-3]。曾在20世纪80—90年代,浙西北桐庐两江流域水稻白叶枯病常引起大流行,为害损失惨重,尤其是单季(晚)稻常年是受害严重的对象田。

由于影响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因素较多[4],对其发生程度预报准确度还不够高,因此目前对白叶枯病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仍然是提倡在防治适期采取药剂主动预防。为筛选出和进一步明确白叶枯病防治药剂及不同施药期对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2014年对单季稻白叶枯病进行了药剂防控与保产效果试验,现将试验研究与示范应用结果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20%噻菌铜悬浮剂(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 20%噻唑锌悬浮剂(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噻森铜悬浮剂(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 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 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浙江绍兴天诺农化有限公司)。

水稻品种为中浙优8号,于5月18日播种,6 月8日机插,密度为30 cm×18 cm;水稻白叶枯病菌种为P6、浙173。

试验示范田设在旧县街道旧县村官路畈等。

1.2处理设计

1.2.1不同药剂筛选试验

设6个处理,即每667 m2用商品量噻菌铜100 mL,噻唑锌100 mL,噻森铜100 mL,叶枯唑100 g,氯溴异氰尿酸50 g,以不施药为空白对照(CK)。于白叶枯病初病期施药。

1.2.2噻菌铜不同施用期及防治次数试验

1次用药。在伤口期病菌接触前(于8月13日施);在初病期(于8月20日施);在激增期(于8月27日施)。

2次用药。在伤口期病菌接触前(8月13日施第1次) +激增期(8月27日第2次);在初病期(8 月20日施第1次) +激增期(8月27日第2次)。

以上各处理均按667 m2用水量50 kg计算,均匀喷雾。小区20 m2,各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

1.3调查方法

每小区固定9丛,每株查上部4张叶片。在目测到田间有发病株时,每7 d调查1次,记载每丛总株数、总叶数、病丛数、病株数、病叶数,并进行分级,然后计算丛发病率、株发病率、叶发病率、病情指数[5-6],以及病株防效、病叶防效、病指防效。

参照水稻白叶枯病病情分级标准[6]。0级:未发病; 1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5以下; 2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3以下; 3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2以下; 4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3/5以上。

在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稳定后、成熟收获前,于10月10日对各小区固定的9丛进行实割并晒干称重,计算保产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药剂对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

表1表明,5种不同药剂于初病期施药,对稻白叶枯病(P6)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后7 d,病指防效以噻唑锌为最佳,达31.4%;其次为叶枯唑、噻森铜,分别为15.8%和12.5%;而以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为较差,仅为7.5%和6.9%。药后14 d,病指防效以噻菌铜为较好,达18.3%;其次为叶枯唑、噻唑锌,分别为13.8%和10.5%;而以噻森铜、氯溴异氰尿酸为最差,仅为5.8% 和0.6%。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稻白叶枯病(P6)的防效

表2表明,4种不同药剂于初病期施药,对稻白叶枯病(浙173)也均有一定的防效。药后7 d,以噻唑锌和噻森铜防效较佳,病指分别达39.2和36.5;其次为叶枯唑,达21.7% ;而以氯溴异氰尿酸为最差,仅为0.2%。药后14 d,病指防效以叶枯唑和噻森铜为较好,分别达26.7%和26.3% ;而噻唑锌较低(14.0% )、氯溴异氰尿酸已无效。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稻白叶枯病(浙173)的防效

2.2不同施药期及防治次数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

表3表明,20%噻菌铜在伤口期病菌接触前、初病期、激增期施用1次,以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施药为最佳期,药后7 d防效达90%以上;而在初病期、激增期施用1次,防效均较低,仅为7.45%~16.20%。于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激增期和初病期+激增期2次不同用药期处理,以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激增期2次用药处理对稻白叶枯病的防效较好,9月3日病指防效分别达40.24%和33.92%。

表3 噻菌铜处理时期对水稻白叶枯病(P6)的防效

2.3各处理对单季稻的保产效果

表4,5表明,以5种不同药剂在初病期处理白叶枯病(P6),对单季稻均有较好的保产效果。以噻唑锌、噻菌铜、叶枯唑为较好,保产效果分别为23.9%,21.0%和20.1%;其次为噻森铜和氯溴异氰尿酸,保产效果分别为18.0%和16.2%。

表4 不同处理时期(P6)对单季稻的保产效果

表5 初病期不同处理(浙173)对单季稻的保产效果

4种不同药剂在初病期处理白叶枯病(浙173)对单季稻也均有较好的保产作用。以噻唑锌和叶枯唑为较好,保产效果分别为29.9%和22.3%;其次为噻森铜和氯溴异氰尿酸,保产效果分别为15.9%和12.3%。

噻菌铜在不同时期处理,以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施药的保产效果较好,达28.8%;其次为初病期施药1次,保产效果为21.0%;而以激增期施药1次为较低,为12.2%。20%噻菌铜在不同用药期(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激增期、初病期+激增期) 2次用药处理的保产效果均较好,分别达40.5%和39.3%,比单用1次的保产效果提高明显。

2.4示范效应

在分水镇大路村、百江镇联盟村、瑶琳镇皇甫村、旧县街道旧县村、江南镇莲塘村等省、市、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0.25万hm2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区,在大风暴雨或洪涝过后,对易造成稻叶受伤的稻田,特别是水淹过的稻苗,应采取积极主动用药预防。对受淹的秧田或稻田,大雨后,667 m2示范应用噻菌铜100 mL,噻唑锌100 mL,或叶枯唑100 g防治1次;对未受淹的秧田或稻田,在病害初见时用药1次,药后5~7 d再防治1次。调查表明,各示范区均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对稻白叶枯病于初病期施药1次,药后7 d,以667 m2施用噻唑锌100 mL、叶枯唑100 g、噻森铜100 mL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31.4%~39.2%,15.8%~21.7%,12.5%~36.5%;药后14 d,以667 m2施用噻菌铜100 mL,叶枯唑100 g,噻唑锌100 mL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18.3%,13.8%~26.7%,10.5%~14.0%。3个不同施用期667 m2施用噻菌铜100 mL,以在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施药1次为最佳,药后7 d病指防效达90.4%。2次不同施药期(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激增期、初病期+激增期)的

药剂处理,均比伤口期病菌接触前、初病期单用1次的药剂处理对稻白叶枯病的病指防效有明显提高,分别为19.9%和15.7%。667 m2施用噻唑锌100 mL、噻菌铜100 mL、叶枯唑100 g、噻森铜100 mL在初病期防治白叶枯病1次对单季稻均有较好的保产效果,保产效果分别为23.9%~29.9%,21.0%,20.1%~22.3%,15.9%~18.0%。667 m2施用噻菌铜100 mL,以在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施药1次的保产效果最佳,达到28.8%;其次在初病期施药1次,保产效果为21.0%;在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激增期、初病期+激增期用药2次的保产效果均比单用1次的保产效果提高明显,分别提高11.7%和18.3%。

2014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较重,在大雨过后对桐庐县61个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区(0.25 万hm2)受淹的秧田或稻田,每667 m2施用噻菌铜100 mL,噻唑锌100 mL,或叶枯唑100 g防治1 次;对未受淹的秧田或稻田,在病害初见时用药1 次,药后5~7 d再防治1次。在全县各示范实施区单季稻白叶枯病得到有效控制,并已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建议在浙西北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较重年,对受淹过的秧田或稻田,在大雨后以667 m2施用噻菌铜100 mL,噻唑锌100 mL,或叶枯唑100 g立即用药防治1次;对未受淹的秧田或稻田,在病害初见时也应立即用药1 次,药后5~7 d需再防治1次为宜。

参考文献:

[1]吴彭龄.单季稻白叶枯病流行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 (7):135-136.

[2]FANG X P,CHEN J P,DAI L Y,et al.Proteomic dissection of plant responses to various pathogens[J].Proteomics,2015,15:1525-1543.DOI 10.1002/pmic.201400384.

[3]肖炎农.淹水与汕优63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J].杂交水稻,1998,14 (1):34-35.

[4]叶建人,李云明.温岭市连作晚稻白叶枯病发生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J].浙江农业科学,1998 (3):136-138.

[5]王华弟.粮食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2-57.

[6]张左生.粮油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21.

(责任编辑:张瑞麟)

通信作者:陈剑平(1963—),男,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毒学,E-mail:jpchen2001@126.com。

作者简介:赵 敏(1963—),男,浙江桐庐人,研究员,本科,从事农业病虫监测预报及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zjhztlzm @163.com。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C14001);浙江省农业厅三农六方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5-10-20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2-0237-03

文献著录格式:赵敏,陈建明,严成其,等.浙西北单季稻白叶枯病药剂防控与保产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 (2):237-239,247.

猜你喜欢
单季稻防治效果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观察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浙江省单季稻生物量及产量结构的模拟与分析
甬优1540水稻单季高产栽培技术
单季稻锌肥肥效试验
小麦返青期除草剂防治效果试验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
不同农药组合对当归病害防治效果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