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坤 方小勇 吴佑年
【摘 要】体育是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和手段,而学校体育是人们学习体育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最重要的人生阶段,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襄阳市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襄阳市农村体育开展的对策,为襄阳市农村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襄阳市;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对策
0 引言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它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精神风貌等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体育的重要部分,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和发展必将带动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如何根据各地实际抓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加快普及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步伐,提高普及的效益,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进一步提高,教育、文化及体育等事业取得瞩目的成绩。但总体发展还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滞后与城市教育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在我国,80%的学生居住在农村,这些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襄阳市农村学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的襄阳市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资料,并查阅了相关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学校健康教学等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络咨询及电话咨询,与部分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进行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探究与交流,了解襄阳市农村体育教育的现状。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需要设计问卷,经检验问卷信度效度符合研究要求,向各校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及体育教师发放调查表200份,收到问卷182份,问卷回收率91%,同时还对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以便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弥补问卷调查之不足。
2 襄阳市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与分析
2.1 学校体育观念的现状
2.1.1 家长心中的观念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心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从而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1.2 学校的观念
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予以高度重视。甚至有为数不少的校领导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语数外主课教师的某些抵制因素也加剧了应试教育观念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2.2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
2.2.1 体育师资缺乏
一是,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不少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或是中师毕业或是未受过专业训练,因而知识能力有限,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二是,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的体育教师中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多数,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更谈不上准确讲解、标准示范;三是,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体育教师中,女教师寥寥无几,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女教师,致使男女生分组训练的不少项目无法开展;四是,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课,致使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等培训工作出现脱节,甚至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师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或者说很少有人参加培训。
2.2.2 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的高低,这在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农村表现依然突出,由于人们对体育存在偏见,体育教师的劳动及其价值不被尊重,从而也造成了体育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进而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3 学校体育经费、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和短缺。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层次越底,学校规模越小,场地、器材缺乏越严重。以国家最低器材配备标准评价举例:谷城一类地区达标率为72%,二类为57%,三类为35%。调查表明:襄阳市325所农村小学只有12个篮球场,有少部分学校最基本的体育器材也没有。
可见,许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与教育部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短缺,是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的重要原因。学校体育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
2.4 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经过对多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只要是中考、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许多农村中小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常常被学校其他活动挪用,有些学校的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体系中是可有可无的。大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3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要转变体育课是“豆芽科”的传统观念,在思想上、行动上要高度重视,真正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要提高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体育的基础,它的发展既有利于全民体质的增强,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学校体育工作搞不好,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乃至影响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提高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提高农村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的需求。
所以转变体育观念坚持健康第一,就是将农村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放在首位,“健康第一”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由此,各级政府要行动起来,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把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纳入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纳入农村学校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在全面推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中,要更新观念,更要提高对农村体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待遇和地位,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要采取措施扩大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要着力提高体育师资的素质,应全方位、多途径地拓宽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渠道,完善教师职前与职后培训制度,解决有“能人上课”的问题。尤其是对兼职体育教师和青年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多组织一些教研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和执行者,是影响学生和教学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
俗称“名师出高徒”,只有拥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开展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成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基本保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各级领导要科学合理评价体育教师,重视体育教师的工作,大力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待遇,建立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把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资格待遇、聘用、辞退、考核评估、职称评定等用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使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对侵犯体育教师的地位和经济的现象应上升到法律高度来认识,才能确保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合法权益,从而使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稳定,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公正的体现。
3.3 加大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村体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设施是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就是大部分教学活动都是室外进行,类别多,项目多,必须具备一定的场地、器材,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正常身心教育提供保证,真正使体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
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一定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作为物质保障,没有这一保障,学校体育就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农村学校领导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把体育教育工作真正摆进工作日程,纳入统筹考虑和安排,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好现有的体育资源,按照国家和地方制定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进行规范建设。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我省农村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加大对那些学校体育设施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建设力度,使它们与条件较好的学校的差距逐步缩小。
3.4 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案和管理机制
农村学校体育以教育部门为主管,体育部门配合管理,“教体结合,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农村学校面广、量大且分散,在政府部门的宏观领导下,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网络性的体育教研组织。
首先将体育课列入教师、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其次要求对农村学校按学生比例配备一定的场地、器材,把在校生人均场地设置、器材配备标准作为学校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第三,对农村学校体育进行科学的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和激励机制,落实体育教师的待遇,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关于学校体育的法律有《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这两部法律规定了学校体育诸方面的建设和制度,譬如学校体育课的开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学校运动场地的建设与管理、体育器材的配置与管理、学校体育工作的主管负责、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与聘用等等。法律的条文,给了我们发展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依据,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到了学校领导人手里就变成了一纸空文,仍是将学校的体育工作置于偏僻的角落,久久不会问津。所以,学校上级的管理部门必须将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纳入对该学校考评,学校也必须对本校的体育教师的成绩纳入考评,并严格执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机制。
3.5 发展课余训练,以竞技运动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校是农村青少年接触和接受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发展动机。学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过的阶段,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
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三维”体育观的确立,以及人们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视,使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犹如“阶级敌人”,都不敢对其抱以友好的微笑。在学校中的竞技体育主要表现在课余体育训练,而大众体育主要表现在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这些年也被许多学校忽视了,或者说有意回避,唯恐别人说自己学校发展“精英体育”,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不符,其实,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学校中课余训练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发展课余训练,可以带动整个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经费紧缺,这是农村学校体育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但是中小学课余训练对设施要求并不是太高,同时,农村又有天然的山地、湖泊、平原,可以利用这些自然条件进行课余训练,可以以田径类的中长跑、短跑、跳跃、定向运动等为主、其它的如足球、武术、游泳等项目也可以进行,通过发展课余训练,有机会参加一些比赛,不仅为学校赢得荣誉,还会因为这些荣誉而获得对学校体育建设的投资,从另一个方面看,学校课余训练搞得好,可以促进整个学校形成一种体育文化氛围,有助于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增进学生健康。
3.6 强化对农村学校体育的领导、管理和监督
在行政事业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不占编制的体育教研网络组织,尤其是以乡镇为重点的体育教研网络制度,做到有人管,有人抓,把农村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法规文件等落实到基层学校,为实现人人享有体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提供组织保证。
特别要抓住村级学校体育这个薄弱环节,把学校体育工作与当地教育综合改革结合起来,成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文教办公室应设专干或兼职干部具体分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做到层层落实,县(市)均应配备专职的体育教研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联系当地实际切实开展体育教研工作,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为农村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指导。
4 结语
本文的研究仅提供了粗略的框架构想,运用时还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工作,方可具体实施,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关键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当,群策群力,方可取得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胜利。
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研究问题时,要把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纳入整个教育总体规划考虑中,不仅要从学校体育角度研究师资问题,还要把着眼点放在基础教育建设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系上考虑问题,切实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同时要加大女体育教师的培养与聘用,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体系的内容不仅包括体育教师教学和专业素质的评价标准,还要与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学工作量等相结合进行整体的评价。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要靠外界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改革与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首先要趁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发扬创新精神,继承民族传统体育精华,积极进行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其次,发展课余训练,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用课余训练带动学校体育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凡,张龙宝.农村中小学体育科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对策的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7(02):21-22.
[2]高航.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15-16.
[3]王萍丽,朱庆.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7,26(4):30-31.
[4]杨建设,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2):48-51.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