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强
每一年,都必须是、应该是、也许是……中国足球改革“最关键的一年”。每一年都很关键,在最关键的全面改革方略出台一年后,如果执行层面上还不能有一些新的迹象,那么只能印证民间的各种猜测:改革方案当然没有问题,可执行的程度还跟不上方案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
足球在2015年是两会期间的关键热词,全面改革方案就在那时候诞生。2016年的两会,足球仍然是社会高光领域,有中超联赛的开幕,有史上最豪华中超各俱乐部阵容出征亚冠的赛事,有万达成为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也有中国品牌签下梅西这样世界顶级球员的市场行为。国内联赛的火爆从上座率也可见一斑,此前中超版权的天价销售同样是这片市场被激活之后的绩效呈现。激活这片市场,中央政府的政令指引具备战略意义,然而执行这个方案,更是涓涓细流、水磨工夫。
全面改革方案公布的一年,市场活跃,民间声音响亮。竞技场上,只有女足在为中国足球遮羞。国家队无可救药地在世界杯预选赛赛上铩羽而归,最被关注的中国足协体制改革,第一步似乎仍然只有形式,而无实质进展。青少年及业余足球的普及在民间有了不错的各种力量推动,尤其是资本市场的看好。然而,我这一年走访的多所中小学,见到的更是足球无法登场的空旷球场,学校的大门仍然没有对足球、对体育打开。足球改革的难度,即是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难度。
就在我办公室不远处,有一所高尚社区的中学,硬件条件出色,一块十一人制的球场。可全年下来,几乎看不到孩子在上面踢球,更别提成年人。说起中国发展足球,各种问题挑战林立,硬件条件的不配套肯定是问题之一。但仅有的一些球场设施得到的使用率有多高,无从考究。我很希望能有部门机构对目前全国中小学的足球场进行一次数量统计,看看到底有多少球场,每片球场的使用率到底有多高。
周末,向社会开放使用的球场人满为患,踢球者热情越来越高。可学校这扇大门是足球体制改革,乃至体育发展最重要的一条通道。学校的大门如果不能推开,青少年足球就发展不起来。
完全依靠社会力量来做青训,其实更是概念和目的复杂的炒作。在这一波创业大潮中,做青少年培训的项目不少,从资本市场上得到短期支持也不少,可到底能给多少青少年提供每周稳定的踢球机会,并且能得到校方和家长真正的支持,靠谱的并不多。以概念说服资本市场,一周一场轰轰烈烈的新闻发布会,各种名流场所抛头露面,作秀者比比皆是,都为了赶上中国足球大发展这辆快车,可实际落地的项目和具备健康成长模式的服务仍然不多见。
习主席访英之时,是这股足球风吹得最为凛冽的时候,当天在曼彻斯特就有规模浩大的中英足球论坛,所有出席论坛的中国企业都要打上“随习主席访英”的标签,实际上这只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英国,去开一个会而已。跟风跟大潮无可厚非,识时务者为俊杰,然而俊杰们回来之后做了多少脚踏实地的工作,暂时还看不到实效。
资本市场或许对足球这样的专业垂直领域有一定的信息时间差,投资人同样可能跟风,但一段单位时间之后,只有形式却无实质,踢球的人不见增长,竞技水平不见提升,以概念去换取更多概念,资本市场也不可能照单全收。以这样空对空的概念博弈,最终中国足球本身不会得到实在的增长机会,反倒有可能成为被殃及之池鱼。
在2016年这个足球改革“关键一年”, 推开校门是头等大事。不能仅将希望寄托于中国足协乃至体育总局,因为足球改革不是一个政府部门能推动的事情。各种社会力量在参与足球、推动足球的过程中,更应该集中精力于服务校园和青少年,能让更多孩子踢上球,并且是健康的形态下,不影响学业,不让家长校方增添新的压力,这会是比中超恐怖投资购买外援、版权方数十亿收购中超版权更有意义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