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两会已经结束,体育界代表、委员在会议期间的讨论涉及中国体育的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爆发式发展、体育改革破冰前行的大背景下,体育的热度也提升到新的高度。
关注山区体育教育
刘翔
全国政协委员
学生每天最好能坚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我了解到,现在能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中小学生确实不太多。一些城市的学校是因为课业负担比较重,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一些地方解决的办法就是在中考中加考体育项目,但一些基层的乡镇中小学则存在体育老师比较匮乏的现象。
针对乡镇中小学、边远山区学生体育教育问题,我希望有更多的公益组织、基金会能够在硬件上给予他们帮助。除了改善体育设施外,教育部门也应该联手体育部门,加强对基层教师的培训,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体育支教。
体育原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同时对塑造青少年意志品质也有很大的益处。同时,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兴趣,也将给体育产业培育潜在的消费群体,所以体育不仅仅是体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常规体检增加运动能力测试
李国平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前院长
“体医结合”是我国体育与医疗系统共同面对的课题,双方应该成为推动健康中国的共同动力,这一点,体育界和医疗界已有共识,现在亟须的是双方尽快合作。如今,大众只知道应该运动,却不了解怎样运动对预防和缓解疾病有好处,这就需要体育总局和卫计委分别派出专家,各尽所长,共同研究不同患病人群应该怎样科学地运动。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有个初步的想法,并已搭建了平台,希望能邀请医疗口的专家一起来研究“体医结合”的落实。在体育与医疗结合的进程中,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我提议,国家应逐步建立“运动处方库”,针对各类慢性病制定多样的体医结合治疗手段,投入使用的运动处方必然要经过科学验证,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骨质疏松病人不可能采用同一套锻炼手段,这是一系列大课题。
“体医结合”的获益者远不止停留在慢病人群,“保持健康人”、让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是更有利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方式。以往的健康人群主要用体检的方式筛查疾病,而“体医结合”后,常规体检应当有运动能力测试,例如内脏、关节能承受什么幅度的运动。单从身体指标测试这一项,就需要科学开发、设备投入及医保方面的资金投入等。我正在牵头制定“运动防护师”培训、审核等一系列规范,当这个行业以规范的组织流程运作起来,“体医结合”又将向前迈出新的一步。
释放足球场地的社会价值
张近东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
导致中国足球现状的原因有多方面,最关键的是青训体系建设。很多优秀的小球员在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期间,缺乏再深造平台,而职业俱乐部也没有完善的从校园足球选拔年轻球员的机制,使得很多球员无法寻找到有效的职业路径,降低了家长培养孩子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
我建议,在青训体系建设上,宜考虑将优质教育资源向青训球员倾斜,让想踢球、会踢球的青训球员得到踢球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一个稳定的教育平台,让他们两条腿走路,球踢得好可以有机会进职业队,如果达不到职业队要求,学习亦不受耽误,仍可继续深造,这样可以减少青训球员在学习教育方面的后顾之忧。
此外,地方政府应督促和扶持各学校,加大对校园球场的建设投入以及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达到一定建设标准的足球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释放每一块足球运动场地的社会价值。
校园足球联赛是挖掘优秀青训球员的沃土,我希望省市政府、教育部门和足协牵头组织、推动,职业足球俱乐部提供专业协助,建立校园足球联赛常态化、专业化运营机制,提升校园足球联赛整体水平。
体育馆应引入社会资本
姚明
全国政协委员
体育产业大热,国家提出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目标的背景下,承载体育赛事和大众健身的体育场馆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大型场馆甚至还在“拖后腿”。
体育场馆运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大多数体育场馆是为了举办集中的、综合性的赛事而设计建造,配置过高过量,且功能单一,从而造成运营成本过高,全民健身、日常办赛用不上、用不起,搞文艺演出软硬件设施不达标、不配套,造成在耗费国家行政拨款的同时,场馆闲置。
第二,体育场馆所属系统分散,绝大部分大型场馆隶属行政、事业体制下,经营业绩与员工收入不挂钩,造成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而且场地一用就亏本,造成赛事举办成本高,运营商望而却步。
我建议,在今后的场馆建设过程中,建立包括政府、社会投资、体育产业、设计建设等多方组织分工中的协作模式,改变体育场馆只为大型综合性赛事服务的设计思路,充分考虑分散的、小型的、群众性的体育文化需求,既要建好馆,又要用得上、养得起。特别是要引入社会资本,应突破公共体育场馆现有运行机制,成立股份制经营实体甚至产业集团,还应更新经营理念,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积极扶植精品赛事和精品演出。
加强体育赛事知识产权保护
韩方明
全国政协委员、乐视网副董事长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迅猛,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国家对体育产业的重点关注和扶持,赛事直播和点播授权价格水涨船高,中国体育赛事转播权的重大战场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影响力增强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中国体育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然而对于体育赛事的知识产权保护却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在立法环节,体育赛事节目尚未被界定为著作权法中的“作品”得到保护;第二,在行政查处环节,对于体育赛事直播侵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至于解决措施,我建议首先通过立法明确体育赛事节目的权利属性。在修订《著作权法》时,将体育赛事节目写入法条,或者至少写入《著作权法》修订说明,明确认定属于视听作品,进而纳入著作权保护客体,填补体育赛事节目法律保护的空白,与国际上法律实践保持一致。
其次,加大体育赛事直播行政保护力度。实践中,针对在赛事直播过程中非法转播的情况而言,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突破传统的保护方式,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执法方式,对于播放次数多、时间长、盈利较多的企业,加大执法力度。
与两会议案提案紧密相关,中国体育界各大赛事的商业价值挖掘与产业利益保护,关系到每个行业参与者和体育爱好者。全国两会上对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和体育赛事版权保护的热烈讨论,有望对未来国家政策和法规形成积极影响。
着力微观的政策落实
刘敬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体育产业是当前体育的热点问题,不仅对体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直接关系民生。一年来,中国体育产业取得的进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育产业发展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依然面临挑战。体育产业的需求很大,但供给跟不上发展,体育服务业、竞赛表演也存在明显的短板。
中国体育产业的下一步发展,首先是加强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体育产业很大的盈利模式来自电视转播,因为体育是眼球经济,大量的球迷形成团体才形成规模,提供媒体服务是我们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电视转播极为重要。电视转播有许许多多的优势,能够大量推动体育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大量的资源,所以应该放开体育频道,让各省市都有频道播体育。
其次,体育产业要充分与教育、旅游、休闲、养老、养生、文化、医疗相结合。体育产业不能单打独斗。比如养生,在电视报刊上养生是个大头,但真正的养生不是吃,而是运动。把群众体育跟旅游、养生、医疗、养老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人民更广泛的支持。
目前来看,体育产业相关政策偏于宏观,下一步需要着力进行微观的政策落实。我们不仅从上往下看,而且要从下往上看,顶层设计落下来实实在在是个什么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要研究个案,比如单个的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最基层是什么情况。另外我们同样需要研究体育产业中小企业的状况,解剖麻雀,要重视微观体育政策研究。还有,现在有的公司有钱不知道往哪投,那么体育产业是不是投资方向?企业从哪儿盈利?如何优惠?如何能够站住脚?这些都需要微观研究。除了顶层设计之外,微观的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要放在决策者的视野当中,小型企业到底在哪儿去盈利,发现他们的问题,解决他们的问题。
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宏观与微观都要深入,经济、文化、教育的意义上都要深入,这样才是完整的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