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对外翻译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作用研究

2016-03-30 17:27:06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福建茶叶 2016年9期
关键词:批判性英译茶文化

王 芹,左 伟(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茶文化对外翻译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作用研究

王芹,左伟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初期,茶叶和丝绸、瓷器都是主要物质载体,随着茶叶输出的,还有丰富的茶文化。帮助多元文化实现实质化沟通的要素就是翻译,通过将一种文字语言按照某种约定含义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就是文化沟通、交流的过程。之所以要探究对外翻译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主要是由于我国博大的茶文化中,有很多深层次意义,是无法用直白的英语来翻译的。只有尽可能保留其中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茶文化;对外翻译;批判性思维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外在展现。尽管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语系之间存在不同差异,但语言之间在内容表达、语法应用、语言结构方面保持着高度一致性。正是语言共性的存在,让不同语言翻译、转化成为可能。因此,正是人们生活环境的大致相同,语言和词汇存在相应的共性、普遍性。随着茶叶和茶文化不断融入西方文明,用英语来表达茶文化也日益成熟。因此,在对外翻译过程中研究茶文化对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和影响也至关重要。

1 茶文化对外翻译的批判性内涵分析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最深厚的国家,因此茶文化的表达词汇和语句远远多于英美国家,所以很难寻找到完整的英语词汇来表达中国茶文化的意境。而翻译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不破坏原有内涵,也就是表达其批判意境。因此,要想满足这一翻译要求,必须在充分了解茶文化基础上,进行意境传递。当遇到较深层次内涵的语句时,如果能够深化表达,就选择深化表达;如果不能深化表达,就选用最接近的词汇予以替代、阐释,尽可能保留语句原有意境,而翻译中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原有内容及内涵进行深化。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描述茶文化的文学作品也是深度完善,因此只有深入理解其中内涵,并且了解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才有可能准确、恰当的用英译的方式来表达、阐述茶文化。比如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有篇诗歌《冬夜即事》中有句诗歌: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如果我们在英译时,直接按字面内容进行翻译,那么不仅很难表达诗歌原有的意境,同时也极不准确。因此,要翻译这句话,就必须深化原有内涵。以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为例,可以充分感受到如何更好的要国外读者表达诗歌中独有的茶情茶韵。杨宪益老先生在翻译时,将原来诗句中的知试茗翻译为:“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将“扫将新雪及时烹”翻译为:“gathers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形象描绘了中国人喝茶的场景,可以说是从传统茶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英译。

2 中西文化对对外翻译的影响研究

在文化主题下,对于同一事件或情感,国家与国家的选择各有不同,即使同一意象也会有外形和内涵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中西文化、环境、意象观念的差异,也有地域文明自身心理状态的不同。

2.1中西文化环境:大陆农业型与海洋商业型

由于中西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中西方表现的文化特性也迥异。中国属于典型大陆农耕文化,而西方则为海洋商业文化。中国大陆封闭的农耕环境相对稳定,来自自然的压力较小,这种环境下,人们可以在劳作中自给自足,而少向外扩张、征服的欲望。人们做事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推崇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偏于安、静、内省。而海洋商业文化面对的是复杂多变且危险的海洋环境,受到的自然压力大,人与自然多处于紧张对立状态,人需要探索自然规律,认知世界。贸易在于交流,因此人倾向于扩张和冒险,因此文化展现的是动、进、外察。中国传统文化环境是典型的小农之隐,文人的心理环境相对平和连续,他们的文化意象同样具有统一性,意象是物、情、人的融合体。而西方提倡商业冒险与文化创新,这种文化环境下的西方思想富于创新性,意象新颖、独特,而意象本身也是冲突多变的矛盾集合体。

2.2中西文化哲学:伦理型与科学型

中国文化是伦理哲学型文化,根源于政治和伦理修养的需要,追求“善”,而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哲学型文化,根源于对自然的探索,追求“真”。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以完美的人格为理想。西方文化以物为主,倾向于物理的探求,满足于对真理的把握。魏晋时期主流的儒道两家文化,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人在认识自我、反观自我,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下追求心灵的自由,在内省中寻求幸福和真理。西方世界在基督教、超验主义和科学主义文化下,共通的价值是理智和科学,无论是带有原罪的人类向天国寻求幸福,还是不完美的人类在人间需求快乐。哲学文化影响下的中方文化具有浓重的自我反省、回归自然的色彩,自我的人格品质与意象融为一体,而意象本身模糊但内涵丰富。西方的思想理念则充满了对宇宙、自然以及人的心灵奥秘的探索,意象明确,意象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即依赖又对立的矛盾心灵。

3 茶文化对外翻译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作用研究

3.1语言共性与茶文化批判性思想密切相关

想要满足茶文化英译的批判要求,不仅需要明白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共性,还要了解其差别、不同之处。汉语文化更多是一种隐性的,融入感情色彩的语言,而英语文化则是注重语境和语法,表达意思通常比较直接。茶文化文学作品通常注重平仄韵律,而英美文化则注重结构,正是两者在具体表达上的不同,就成为茶文化英译的难点。因此,进行茶文化英译时。必须对原有文化本身进行深入理解,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形态的规则和表达方式,也要深入了解。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弥补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别,从而在差异中,最巧妙地表达原有含义,达到既能准确表达,既能表达原文含义,又不失原有意义的目的。

茶文化对外翻译中的批判性思维,是整个有效翻译的普遍技巧和重要要求。随着现代翻译理论发展不断成熟,其告诉我们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技巧的应用,更是语言科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而有关茶文化的翻译自然也是艺术品。英译批判追求的是对原有艺术作品的再深化,所以必须充分保持原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正是英语文化体系中也涵盖了茶文化的元素,中西方文化体系中涵盖了同样的语法体系和结构。因此,实现批判翻译是可行的,也能保留茶文化的原有意义和价值。当然在进行英语翻译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良好的翻译,更多依靠的是翻译人对翻译素材的理解。

3.2文化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翻译技巧上的升华

客观上的讲,茶文化,尤其是茶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很难达到英译批判这一状态的。经典著作,不仅是词语和语法的应用,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他是在有一定文化氛围中,结合相应文化符号、结构所组成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可以说对茶文化作品的朗诵、阅读自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字可以直译,但无法将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内涵准确表述出来。将一种包含了多样元素的文化内容,通过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表述,其效果可想而知。但从语言和多元文化沟通不断成熟的背景上看,茶文化又是可以被翻译的。因为文化的根源是一致的,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汇总。所以,想达到英译的效果,必须确保翻译的结果接近茶文化本身。

在对茶文化进行英译的过程,通过融入批判理念,实现尽善尽美的追求,这实际上是翻译人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当然想要达到这一高度,不仅需要良好的翻译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化个人理解,通过对茶文化进行全面、有效的学习,最终确保达到最完善的翻译效果。理想效果不仅要通过丰富大量的翻译实践来实现,同时也要做好个人经验总结和学习,只有将个人认知和翻译水平提升相结合,从而最终实现个人水平的全面超越。可以说,实现茶文化英译的批判更多是一种翻译技巧上的升华,也是将翻译技巧与个人了解紧密结合的最好产物。

3.3文化批判关系到中西思想观念的流变

在对茶文化进行翻译时,翻译人需要结合自身的理解和相应的环境来予以加工,因此同样的素材,在茶文化基础掌握水平不一样的人哪里,所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达到茶文化英译批判水准是一种翻译的完美状态,也是建立在翻译人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正是英语体系中也涵盖有茶文化元素,所以实现批判英译具备可行性。因此,达到茶文化英译的批判,应该更多是一种翻译技巧上的升华。所以,不仅需要翻译者有熟练的翻译技能,同时也要对茶文化做前期了解和深入。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看,对茶文化进行合理的英译,不仅是翻译文章著作,更是对茶文化的全面传播。

思想意象是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两大因素的完满结合物,对于意象的内涵中西方有共识,但中西方对意象概念的认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的意象理论贵“虚”,强调意象的象外之象、意外之意。而西方则偏重意象“形”的塑造,追求明晰具有包孕性的意象,传递丰富内涵。同时中国文学环境相对封闭,意象能得以沉淀、继承和发扬。而西方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文化环境活跃开放,意象系统可以进行自我否定,并能开拓革新。因此我国的文化意象重意境,强调情感的传达,意象本身模糊,并承继发展了前人成果。而西方思想通常用坚实清晰的意象传达丰满的意义,并且许多意象的内涵大胆新奇,独秀于同时代。

4 结语

在茶文化对外交流过程中,很多西方文化也想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尝试,最终实现全世界茶文化的良好沟通。因此,在将中国茶文化利用英语传递到世界时,要在充分利用语言共性基础上,准确再现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和内涵。通过研究茶文化对外翻译中的批判性思维作用,最终细化整个翻译工作,通过翻译技巧的全面融入和对茶文化的有效了解、继承,最终实现将茶文化的全面、有效传播。

[1]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43.

[2]韦忠生.主体间性视域下译者的主体性与翻译策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0):88-93.

[3]任彤,张惠琴.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J].文学教育(上).2011(1):99-101.

[4]胡赤军.近代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J].东北师大学报.1994(01):25-31.

王芹(1972-),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批判性英译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8:26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茶文化的“办案经”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2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