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璠(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浅析茶叶名字英译的影响因素与策略
李璠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茶叶作为古老中国的典型代表,是早期中国与世界贸易进行沟通的工具,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茶叶作为一项热销产品迅速占据了国外市场,因此,对于茶叶名字的英译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茶名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翻译原则为基本导向,探索茶名翻译的有效解决策略。
茶叶;英译;策略;原则
我国是最早发现茶叶,利用茶叶的国家,还是茶叶的原产地,茶的故乡,也是茶叶生产大国。其他国家都直接或间接的传承了我国的茶叶生茶技术和饮茶技艺。受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域差别等因素的影响,茶名的英译翻译标准各不相同,与传统英译原则相比,它的英译要求简洁通俗,生动形象,雅俗共赏。
1.1在茶类英译名中是否曾使用“Tea”一词难以形成统一
在众多茶叶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译名使用了单词“Tea”,但是部分产品并没有使用“Tea”这一单词。正是由于当前人们并没有对于茶叶做出清晰的概念界定,因此使其意义较为模糊。例如部分人将“白牡丹”直译为“White Peony”,而这样的译名很有可能会给读者造成困惑,不能分清是茶名还是花名。
1.2对于一部分含地名的茶,笼统的采用音译的方式即拼音
比如凤凰(Fenghuang Dancong),六安瓜片(Lv An Gua Pian),通常产地包括地名与山名,即“六安(市)”与“凤凰(山)”。在《茶述》中曾经提及:“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纵观我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所以中国许多茶叶均以产地命名,但是笔者认为“产地+茶名”这类茶叶产品仅仅用音译显得相对潦草,不能显示茶的特色和种类。如明朝学者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曾说道:“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辞海》:六安茶叶形似葵花籽,逐称“瓜子片”。如果单单用音译的话,一方面是没有凸显瓜“片”的外形,另一方面也难以体现出茶叶的种类,而这也是翻译茶叶最大的问题。
1.3对茶名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够深入了解
部分译者并不了解茶叶背后的文化内容,因此很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如“工夫红茶”与“功夫红茶”都被译为“congou black tea”。在潮州和闽南方言中,“工”音为“刚”,“功”音为“攻”。二者发音不一样,其意义也不尽相同:其中“工”是力气、时间的意思,“功”的意思是武功、本领、火功,也就是说两种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而在相关史料中也曾经记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接着在民国之后,岩茶就删掉了“工夫”二字,而其中“工夫”就全部指的是红茶了。所以我们在这里说,“工夫红茶”专门指的是茶叶,即一种十分具体的茶叶。然而功夫茶,其实并不是具体的一种茶或者一类茶的名称,而是说一种泡茶的技术方法。功夫茶的泡茶方式极为高雅,讲究操作方法,有一定的沏茶泡茶的学问。因此我们可以将两种茶叶都翻译成为“congou black tea”,截然不同的概念笼统地用同一个名词,会使国外友人不能更好地接受我国的茶文化,最终导致茶叶的外销受到阻碍,使得中外文化的交流困难重重。
1.4难以充分去尊重外国友人的传统文化与审美规律
众所周知,龙在中国是权力的象征,封建社会中将皇帝称作为真龙天子,所有关于皇族的都是龙的图案。但是在西方却是相反的文化,龙来自于拉丁文中是“大蛇,凶暴的人,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因此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龙是邪恶的,所以很多故事、电影中将龙延伸为撒旦、恶魔的象征,因此“大龙”(the great dragon)在西方就是“恶魔撒旦”,许多西方人认为故事中是很多英雄勇敢者要挑战的对象要战胜的恶魔。这与东方的神贵的象征截然不同。因此,将“西湖龙井”译成“dragon well”是不恰当的,不仅不能表现出西湖龙井茶的广受大家敬仰喜爱,反而会使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不能接受中国茶。
2.1缺乏相对统一的术语作为翻译参考
迄今为止,国内并未出台相关的茶叶名翻译规范、标准,而市场上也并未发行与茶叶翻译术语相关的字典,这使得不同行业内的人们对于茶叶翻译名称十分混乱,鱼目混珠,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茶叶商标名称并未统一。
2.2并未开设足够的茶叶翻译专业的院校,研究茶叶翻译的人才相对匮乏
据统计,国内有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 14所大学开设了茶学专业。数不胜数的院校更是开设了“英语翻译”专业。但是综合以上两专业开设“茶英语翻译”专业的院校寥寥无几,因此使得专业的翻译人才十分稀缺。一个好的译名需要翻译工作者仔细斟酌,精心琢磨反复推敲,这不不仅要求译员有过硬的翻译工底,还需要全面深入的掌握和理解中国茶知识,相关的背景和历史文化。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有着较多数量的茶叶,而针对于这些茶叶名称来说,根据不完全统一,国内各地区的茶叶类型超过了700余种。对于茶的分类也有很多,所以单凭扎实的英语基础,从字面翻译肯定无法表现原名的含义,这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可见茶知识与英语基础结合对茶名英译的重要意义。
2.3中外文化差异导致翻译方法和技巧生搬硬套
对于翻译,熟悉两国文化比掌握两门语言更重要,翻译是交际的一种手段,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每个名词只有放在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中才能被理解被尊重。故茶名英译不单单是简单的中英词汇转换,也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中华传统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3.1公示语翻译原则
我们需要把茶叶译名以信息公示的形式来对外国友人展示,就如同在旅游外宣品翻译中类似街道和公共场所的公共标识。这种翻译原则的目的是让外国友人更好地在我国交流学习,生活,工作和游玩。这种翻译原则,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对方所处的文化氛围和接受理解能力,把茶名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进行传递。
3.2商品名称翻译原则
基于这样的翻译原则,我们可以将茶叶当成一种对外展示的商品,而翻译则需要按照产品的名称来进行翻译,这种翻译原则要把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的审美心理和茶叶独特的美学特别考虑在内。
3.3文学作品翻译原则
如前文所提,中国茶叶名称与现代化商品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背后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甚至部分茶叶还会涉及到一些节日、节气和地名等。因此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核心的“传神达意”的翻译策略运用到茶名翻译中恰到好处,可以使茶叶译名简洁、精炼以及通俗易懂,并且还要对每一个词语都要深入润色,让人回味无穷,品味到茶叶背后的精髓文化。
4.1音译法
茶名英译词中绝大部分是音译词:对于隐含意义比较复杂,或名字来于某个传说,总之不是一言半语能代表其含义的,可直接音译,与其费大篇幅的文字来描述解释其内在含义,还不能表现出茶叶的特点,不如直译。如“大红袍”就可译为Dahongpao Tea,几个字很难把它的特色在译名中解释出。
4.2意译加音译
这类词中的音译部分多是tea,茶名英译时都加上tea给茶名加上清晰的界定,这里可直接借鉴英国国家已有的固定译名,比如“绿茶”Green Tea,“红茶”Black Tea。
若茶叶名称包含有其色彩、形状、香气以及采摘季节等内容,那么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即采用“内涵意义+Tea”的翻译形式如明前茶,雨后茶,是采用二十四节气制来定义的,明前茶顾名思义就是清明前夕采茶,而雨后茶便是谷雨后采茶而致它们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气,被译为Pre-QingMing Tea和Pre-Grain Rain Tea,此类型的还有春茶,秋茶等。
4.3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的意思是群众经长期的社会实践确定事物的命名和形成社会习惯。其中典型的就是“红茶”的译名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17世纪,英国开始在中国福建地区收购大量的茶叶。福建武夷山产的武夷茶收购较多,武夷茶叶颜色为黑,所以当时英国人称其为“black tea”,并且沿用至今。武夷茶冲泡后红汤红叶,按其性质应归为红茶类。但英国人已经习惯称其为“black tea”以指红茶。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国人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将其丰富的文化含蕴和民族特色以最美的姿态展现给世界其他国家。茶名英译承担着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重任,我们应重视茶名英译的规范和统一,促进茶经济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交流。
[1]高然.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J].科学时代,2013(5):99-101.
[2]张竹莉.浅析茶叶名称英译中的语用关联[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1):67-69.
[3]黄晓玲.浅析茶叶名字英译的影响因素[J].价值工程,2014(35):56-58.
[4]杨倩.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名的英译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014(5):34-36.
[5]王海兰,宁继鸣.全球公共产品视角下的语言国际推广分析[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5(2):67-69.
[6]周维.《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1-113.
[7]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56-58.
[8]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2014(6):34-36.
李璠(1982-),女,陕西咸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