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珩(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茶企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
潘珩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我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茶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一直以来,作为传统产业,我国茶叶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信息化程度较低,市场调节能力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是我国茶叶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所在。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茶叶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经营提供信息化服务,是未来茶叶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茶企;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化建设
茶业是我国传统农业中的特色优势产业,在我国分布较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2015年我国茶叶出口超过了10亿元,我国茶叶产业带动了超过1000万人的就业,可见茶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我国茶叶企业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大多数茶企都是手工作坊或者小型加工厂,上规模的大型企业不多,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进入新时期,国际茶叶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茶企核心竞争力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我国在茶叶市场的地位和历史不相符,这就需要茶叶企业转变经营思维,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传统茶企向现代茶企的转型过渡。茶叶信息化是现代茶企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化在茶企经营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无不表现出对信息服务的渴望,茶叶计算机分拣技术、茶叶专家系统、茶园农业技术等被广泛用于茶企经营中,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于茶业本身特性造成的不利因素,提高了茶企经营效率。
2.1我国茶企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一些敏感的茶企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之路。很多大型茶企,制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投入资金购置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开发了茶树病虫害数据库、茶叶质量追溯体系、茶叶加工专家系统等。招聘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人员,并建设了专门的网站,实现了以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为主的品牌宣传渠道。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茶企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不仅是茶叶生产企业,茶叶经销商和茶农都开始借助网络来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研究室的调查显示,有超过64%的茶企已经开始了电子商务之路,其中将近92%的茶企开始涉足移动端业务,在天猫平台上开设茶叶店铺的商家也超过了33万家,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建设在茶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传统茶企经营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
2.2我国茶企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2.1茶叶生产的天然局限性
首先,茶企生产规模过小。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具有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茶叶种植和加工产地主要位于偏僻的山区,我国茶企大多以手工作坊和小规模加工厂的形式存在,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人才短缺,经营产业化程度低,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资金和人才的瓶颈。其次,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商品性的农业经济作物,茶叶具有农业生产本身的复杂特性,生产加工链条较长,包括了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之间具有较高的信息关联性。例如茶叶生产与茶园水分含量、气温、降水都有较大的关联性。茶叶销售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销售价格、品牌知名度等影响,这些都给茶企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难度。
2.2.2领导重视程度不足
领导的重视程度关乎到茶企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茶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部分茶农以及茶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信息化之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茶企领导认为茶叶本身属于传统农业行业,在上千年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固有的经营模式,引入信息化后反倒显得不伦不类;有的茶企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由于缺乏对信息化的认识,仅仅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配置的电脑仅仅用来打字和统计等工作,导致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企业依然沿袭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的参与,但有的茶企没有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和规范,简单地将信息化工作交给技术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信息的对接,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信息化建设不尽人意;有的茶企也建设了电子商务的平台和网站,但大多将其当做展示商品的一个窗口,仅仅列出了产品简介、联系方式等,内容简单而陈旧,有时几个月不更新信息,甚至联系方式变动都没有及时更新。
2.2.3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茶企信息化建设的前提。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对茶企信息化建设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正如上文所述,茶企普通规模小、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成立专门信息化团队,在茶企内部也很难找到既懂得茶叶经营又熟悉电子商务、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多茶企都是临时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来完成信息化工作,这部分人员缺乏计算机专业背景,也不熟悉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无法顺利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的茶企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借助第三方的技术优势来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效,但第三方对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缺乏了解,也不熟悉茶叶生产和经营的特性,导致信息化建设止步不前。
3.1树立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识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茶叶企业也不例外。茶业产品链条较长,从种植到销售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加上茶叶生产企业分散程度高,信息化建设滞后,造成了茶叶产品的信息传递速度较慢,茶叶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对接,以销定产的茶叶企业经营模式依然普遍存在,这也是我国茶业行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我国在国际茶叶市场中重要地位不相符。可见,茶企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为此、茶企要树立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识,将其作为转变企业经营模式、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工作来抓,企业要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部门,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以及同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根据茶企的经营状况、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效。
3.2通过计算机技术引进,推进企业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冲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对茶业而言也是如此。目前,计算机技术在传统的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拣剔、茶叶营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茶企经营效率和经济利润。作为一种多年生木本经济作物,茶树一年种植,数十年生产,受茶园的温度、水分、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较大,以往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下,茶叶种植大多凭经验,成本居高不下,产量徘徊不前。目前,精准农业经营已经成为茶园种植的趋势,而这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有的茶企联合专家,利用关系数据库技术、系统建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开发出茶园种植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田块推荐施肥、空间信息查询以及土壤肥力分区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茶园种植效率,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茶企还引入了茶梗识别计算机技术,该计算机技术可以根据茶梗的颜色、形状和重量等因素,自动将茶叶进行分类和识别,大大提高了茶梗分拣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准确率也大大提高;另外,近年来,随着茶叶采摘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机械化采摘开始被茶园采用,采摘机械化大大提高了采摘效率和茶叶品质,降低了人工成本。但对于机械化采摘而言,如何准确识别和定位茶叶嫩叶一直是个技术难题。目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栅投影轮廓术的茶叶嫩梢定位系统,该系统以交叉光轴投影系统为基础,在测量中以相位来描述光栅场的空间分布,并在条纹图像中求出相位来得到点的三维坐标。由于相位在空间中是连续分布的,所以光栅投影法可以通过一次投影直接测量整个幅面。早春时节,茶叶嫩梢与背景颜色具有较大差异,利用该计算机技术有利于嫩梢与背景的图像分割,而且能一次性实现整个工作面的嫩梢定位,工作效率高。
3.3建立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茶企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既熟悉茶叶习性和生产经营特点,又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人才队伍。一方面,茶企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招聘力度,通过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资水平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引入一批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并量才适用,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茶企要加大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力度。企业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茶企信息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所有员工,茶企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员工们了解信息化建设对茶企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配合信息建设部门的工作,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同时,茶企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参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让信息化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网络知识、信息加工处理技能等,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培训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企业也可以组织技术员工参加一些行业经验交流会,了解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经验;也可以请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到企业进行讲座,帮助技术人员了解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有条件的茶企也可以选拔一些学习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到高校系统学习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王剑.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X):6581-6582.
[2]邹申.浅谈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6):204-205.
[3]柴文慧,对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及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92-93.
潘珩(1978-),男,江苏吴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