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辉,高香凤,江铃,陈百文,郑廼辉*
(1.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福州350014;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355015;3.福建省张天福有机茶技术服务中心,福建福州350001;4.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福建福州350001)
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发展现状、问题及保障体系构建
叶小辉1,高香凤2,江铃3,陈百文4,郑廼辉2*
(1.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福州350014;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355015;3.福建省张天福有机茶技术服务中心,福建福州350001;4.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福建福州350001)
从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入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以及构建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药监管信息化平台、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并完善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的战略对策,以期提高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福建;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福建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茶叶产区,产茶历史悠久,也是产茶类最多的省份,生产茶类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以及再加工的花茶等。其中的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均起源于福建[1-3]。2014年4月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2014年,福建省茶园面积达355.0万亩,居全国第五位,生产毛茶35.5万吨,毛茶产值200亿元,茶产业年产值500多亿元,毛茶产量、毛茶产值、茶产业年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5]。茶产业已成为福建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要求日趋提高。福建省茶叶种类多、安全水平涉及面广,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研究者及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之一[6]。因此,完善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对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茶叶质量安全呈稳中有升的改善态势
福建省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区、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等,提高了茶叶质量品质水平,也提高了产品影响力[7-8]。21世纪以来,福建省无公害茶叶生产发展迅猛,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4年福建省无公害茶园面积约80.0万亩,较2013年增加14.3%;有机茶园面积约45.0万亩,较2013年增加18.4%,分别占福建省茶园总面积的20.62%和12.68%以上,全省茶叶总产量达到35.5万吨,较2013年增产2.3%[5]。从近年情况可见,福建省生态茶园建设面积逐步扩大,其茶产业卫生质量安全状况呈逐年改善的态势。
1.2 茶叶“三品一标”认证增加
近年来,由福建省农业主管部门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茶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至2015年3月底已认证的无公害茶叶企业53个、面积13.9万亩,无公害茶叶产品82个、产量1.4万吨;绿色食品企业103个、面积8.8万亩,产品142个、产量9700吨。福安、永春、大田、漳平、华安等5个市(县)被评为全省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9]。各设区市、主产县政府,对获得“三品一标”的企业均给予了不同的资金奖励,我省也将“三品一标”认证情况作为福建名牌农产品、龙头企业评定的必要条件,这些鼓励措施大大激发了企业开展认证工作的热情。
1.3 示范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在各茶业主管部门、茶企、茶农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茶叶主产区的茶园标准示范区建设逐步扩大,并取得良好成效。2011年,安溪县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确认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出口日本的茶叶全部通过“肯定列表制度”检测,并得到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认可。2014年11月,央视焦点访谈《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专题报道了安溪县在茶叶质量安全源头管控上的做法和经验,受到广泛的好评。2015年10月,安溪县获得国家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称号,全国获此殊荣的仅9个县(市)。近五年国内市场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10-11]。2015年8月宁德市茶叶示范区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区,共有茶叶类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40多家,拥有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1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件,著名商标53件。在示范区带动和引领下,全市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20多万亩,新品种改造20多万亩,基地备案数量54个,7.19万亩,集约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茶叶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8]。
2.1 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近年来,通过各有关部门、广大茶农、茶企共同努力,茶叶农残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农残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受到广大消费者、媒体等的关注。其中茶叶农残超标一直是困扰广大茶农及茶叶消费者的问题,同时也是阻碍我国茶叶出口的贸易技术壁垒[12-14]。国内对农药残留也越来越重视,2014年农业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食品安全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其中与茶叶相关的农药由25项增加至28项,2013年农业部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决定对氯磺隆、胺苯磺隆、甲磺隆、福美胂、福美甲胂、毒死蜱和三唑磷等7种农药采取进一步禁限用管理措施[15]。2015年12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9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其中3批次茶叶均因氰戊菊酯超标不合格;2015年10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19批次不合格食品情况的通告中1批次为茶叶三氯杀螨醇检出,不合格;2015年12月30日,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表明,3批次茶叶三氯杀螨醇不合格,并申明茶叶中检出三氯杀螨醇一般是由于在种植环节违规使用该农药导致。虽然农业部早已公告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在茶树上禁用,但这两种农药残留仍是目前各相关单位检测的重点[16]。
2.2 食品添加剂检出问题
最近,在茶叶及其制品的抽查中检测出茶叶中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等食品添加剂,在业界及消费群体中引起较大的关注。茶叶是以鲜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加工的、不含任何添加物直接供人们饮用或食用的产品[17],国家指标中明确提出香精、色素等添加剂是明令禁止的[18];2015年5月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没有允许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等在茶叶中应用,可见食品添加剂在茶叶中使用是不合法的。
2.3 有害微生物残留问题
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超标一般由食品生产过程整体卫生状况来决定,茶叶在加工、仓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等肠道感染细菌超标。特别是一些厂房条件差、设备不全的小茶厂,常造成霉菌和大肠杆菌污染。我国茶叶卫生标准中未将有害微生物作必检项目,美国要求大肠杆菌不得检出,俄罗斯要求对中国茶叶检测黄曲霉毒素和霉菌。另外,茶叶出口中常因大肠杆菌和黄曲霉毒素被检出而引发多起贸易纠纷[12]。
2.4 稀土超标问题
2000年以前,稀土曾因作为肥料改善茶叶品质及产量而风靡一时。自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中规定了相关食品中稀土限量要求,其中茶叶的稀土限量为2.0 mg/kg,其超标事件频繁。2015年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10批次茶叶均因稀土不合格而下架;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6年1-4月对茶叶及其相关制品的质量安全监控中发现3批次茶叶中稀土超标。茶叶中的稀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让茶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受到很大的制约,稀土含量的超标更是严重影响我国茶产品的出口,特别是给我省乌龙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流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虽然2015年12月28日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污染物分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取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的稀土限量,但目前稀土仍是重点监控对象。
3.1 茶农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传统中国乡村的道德生活是宁静而富有秩序性制约力量的,而变革中道德秩序则充斥着突破曾经羁绊的激动,也有面临新生活和新秩序的不安和惶惑。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正在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转变,道德舞台也因之而变得焕然一新。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变动不息的陌生人群,人们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是将功利主义的利益标准作为行动准则,还是坚守过去习惯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底线,这就出现了时代变迁背景下的选择困境。
大多数农药按照推荐的剂量、方法和时间施药,在农产品中不会有残留性问题。由于受到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茶农对农药残留的概念及其危害性的认识模糊。茶农在选购农药时,片面追求农药的防治效果而忽视了毒性;或者凭借自身经验的积累进行选购;或者大部分茶农对用药间隔期的时间界限并不是很清楚,对于用药的具体时间、用药量把握不充分,见虫打药,增加了用药量;由于对农药残留概念的认识模糊,导致其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忽略对农药操作的合理和安全性要求,进而导致不安全生产行为。
3.2 茶园生态环境遭破坏
近年来,由于受茶叶生产经济效益比较的驱使,盲目乱开山或者事先没规划,不按照修筑等高梯层茶园的做法,先欢树烧山,严重破坏植被;部分茶农过分地追逐茶叶的产量,肆意开山种茶,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等不利于茶园生态发展的情况发生;有些茶农的生态茶园建设科技意识不强、在茶园管理上,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而是严重剥夺地力,引起水土冲刷,对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茶园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
3.3 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为控制茶叶质量安全,福建省除继续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外,积极参与制定和修订各类茶叶标准。但相对于茶叶市场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福建茶叶的标准化体系建立仍受到阻碍[19-21]。标准制(修)订周期长,更新速度慢。标准技术水平低,与茶叶进口国标准水平相差甚远。
3.4 监管和检测体系不健全
在质量监管上,我国目前对食品安全监测的投入十分有限,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传统式、突击式和运动式抽查较多,监管监测工作不能全程化、日常化,导致有害食品生产销售依然普遍;在质量检测上,企业的自我检测应当是主要方式,行业中介检测和政府检测是企业检测的补充。我国主要是政府机构的强制性检验检测,而食品业者自身的检验监测意识不够,一部分企业甚至以制假售假作为获取利润的方式。政府部门缺乏打击措施,监管机构与强制性检查不力。另外,不同机构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与检测标准,使检测结果差异大,导致检测报告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4.1 加强生产源头管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放心工程",不懈地连续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广播、宣传车、通告、传单等多种形式深入茶区、企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大面积覆盖,增强广大茶农和茶叶企业对茶叶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指导茶农生产质量安全合格的茶叶产品[22]。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茶叶产业化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用统一生产管理标准、统一的加工销售标准和统一的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把分散的茶农联合起来进行组织化、规模化大生产,做到既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又使茶叶标准成为茶农的行为准则和约束,降低茶园管理成本,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为主体的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同时推广“五统一”统防统治模式,按照“统一防治人员、统一植保机械、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统一安全间隔期“的标准,为茶园提供统一服务[23-24]。
4.2 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积极发展生态茶园,采取多项措施鼓励、扶持发展生态茶园,在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梯壁与茶园中种茶、种绿肥、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等等,以改善茶园环境,充分发挥茶园自身生态调控能力,从茶园源头杜绝污染物进园,确保茶叶原料和产品的卫生质量安全。
4.3 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
主动跟踪并积极参与茶叶国家、国际标准的制定,切实维护福建茶业的正当权益,尤其是关联福建茶业的乌龙茶、白茶、花茶等特种茶的相关质量标准,力求福建茶业在这些茶叶标准制定方面取得话语权[25];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制,为茶叶生产和出口提供法律依据。在分析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不断调整、完善和更新,使茶企及茶农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茶叶,积极进行国际认证,提高质量档次[26-27]。
4.4 加强并完善农药监管信息化平台
建立农药经营单位、使用单位和使用品种的实时监控信息化平台,对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实行动态管理。目标是将项目县规模以上农药企业,城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所在地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等重点区域的农药经销企业全部纳入平台监管范围,力争将农药市场销售量的80%以上纳入平台监管;开展农药用户信息采集并制作农户卡,实行农药实名购买制度,将当地茶叶等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纳入农药实名购买制管理[28]。同时加强平台监管中心运行管理,开展农药经销企业人员系统使用技术培训,严格入市农药备案审核,强化网上执法巡查和现场稽查,严查制售假劣违禁农药行为,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4.5 严厉查处茶叶添加违禁物质的行为
各地要加强对茶叶生产过程的巡查,依照法定职责,对违法违规使用违禁物质(如色素等)的行为进行查处,涉嫌触犯刑法的要及时移送公安部门查办。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违规行为,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不仅要取消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取消产品或企业的认证资格,还要根据情节大小追究责任。
4.6 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
持续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将茶叶类国家级省级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分别于2014年底、2016年底全部纳入省级可追溯平台管理,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29]。首先为龙头企业、示范社统一购买可追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统一购置配备专用的追溯码打印机、条码扫描枪,并组织茶叶类龙头企业、示范社开展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软件和相关配套设备操作与使用的培训[30-31]。其次是制定可追溯管理制度和相关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采购与使用、农事操作、产品采收与检测、产品销售流向等记录档案[32-34]。第三是注册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及时、全面、如实录入并上传生产记录,加强产品闪出的管理,强化自有基地及合作基地茶叶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认真实施可追溯茶叶标识的使用与管理[35-36]。
[1]周玉璠,冯廷佺,周国文,等.闽茶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黄贤庚.武夷茶说(第二版)[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刘勤晋.茶文化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州市委员会组编.茉莉韵: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封槐松.2014年全国茶叶生产各项指标超历史[J].茶世界,2015,(02):17-23.
[6]严可仕,刘伟平,谢向英.福建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3,(05):476-480.
[7]福建宁德市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J].中国茶叶,2015,(08): 36.
[8]张居德.宁德市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措施[J].福建茶叶,2013,(05):46-47.
[9]王庆.2015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M].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5.
[10]蔡建明.安溪县茶叶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和成效[J].中国茶叶加工,2015,(05): 10-13.
[11]廖艺邨,李旭云.安溪县创新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调研报告[J].广东茶业, 2015,(Z1):34-37.
[12]程宝栋,丁珊珊,秦光远.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24:220-224.
[13]焦知岳,赵凌云.欧盟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措施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世界农业,2015,(06):132-136,220﹒
[14]朱仲海.摩洛哥、法国茶叶市场考察报告[J].茶世界,2015,(01):36-41.
[15]GB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S].
[16]李晋瑜.茶叶农残形成因素及检测技术[J].福建茶叶,2014,(02):29-30.
[17]GB/T 30766-2014,茶叶分类[S].
[18]GH/T 1091-2014,代用茶[S].
[19]李越,陈喻伟.基于农残标准立法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中国茶叶加工, 2015,(05);69-72.
[20]曾华.桃源县茶叶质量安全现状与提升对策[J].茶叶通讯,2015,(02):62-64.
[21]高海燕.关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探讨[J].广东茶业,2013,(03):10-12.
[22]姚清华,张居德,苏德森,等.福建省茶叶主产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与隐患点比较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4,(04):393-397.
[23]陈亚,李霞雪.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的农艺措施及技术途径[J].四川农业科技, 2016,(01):34-35.
[24]黄木庭,刘雪玉.从源头抓起确保潮州茶叶质量安全[J].广东茶业.2015,(03): 9-11.
[25]郭燕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保障体系构建[J].林业经济,2014, (07):98-101.
[26]郑国建,陆小磊.国内外茶叶标准分析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4,(03):5-10.
[27]郭志毅.提高当前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3,(08): 280.
[28]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的通知[EB/OL].http://www.foodmate.net/law/fujian/185137.html,2014-10-30.
[29]连清秀,连祖辉.武夷岩茶质量安全可控性对策的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 2015,(09):15-17﹒
[30]杨少英.大佛龙井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及设计方案[J].浙江农业科学, 2014,(10):1588-1589,1626.
[31]郑旭芝,赖雨萍,吴成迪.泰顺县茶叶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J].茶业通报,2013, (03):122-123.
[32]邱荣洲,郑诚勇,林九生,等.基于良好农业规范(GAP)的茶叶质量溯源系统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5,(04):344-350.
[33]胡斌,钱和,钱振,等.物联网技术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茶叶加工,2015,(05):5-9,19.
[34]吴成建,孙威江,黄绍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J].茶叶科学技术, 2014,(04):47-52.
[35]谢艳兰,李湛斌,王志敏,等.临沧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浅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04):1323-1328.
[36]郑国建,高海燕.我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7):2869-2872.
福建省科协科技思想库研究重大专项(FJKX-ID1501)
叶小辉,女,硕士,江西万年人,主要从事茶叶品质与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郑廼辉,女,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从事茶叶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