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育杰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1200)
茶文化在中英文学语言中运用的比较分析
谢育杰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1200)
在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饮茶更是雅俗共赏的日常活动,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当代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对茶话茶事进行了记载。从文学作品中认识茶俗有助于对当地的风俗人情进行了解,知茶论事更是一度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中国的茶文化在几百年前传播到西方国家,更是给了茶与西方文学作品相融合的机会,其中尤以英国的茶文化最为典型,英国茶文化更是成为了很多西方文学家创作的主体内容。本文将分别分析中国和英国文学语言中的茶文化,对茶文化在中英语言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茶文化;中英文学;语言应用
茶作为普遍存在的饮品,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更是成为古今中外文学家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的对象,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文学形式,极富情趣,西方茶文化的发展是由中国茶文化逐渐传播发展起来的,但是中西方在茶文化上却有着各自的风格特点。以下笔者将以中国与英国对茶文化在文学语言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对于茶文化的态度,中国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注重它的传承性。但是在长期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茶是发展友情、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2.1以茶会友,精神象征
以现代文学作品《茶友》为例,这部作品谱写的就是以茶会友、加深友情的和谐故事。故事发生在望江楼茶馆中,一帮茶客既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又是志趣相投的茶友,当生活艰难时他们每个人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是在新理念统领下的新环境中,他们自身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故事中,梅酒糟和茶馆老板李干人、烧腊店老板潘弯背、嘉陵江竹器工艺社社长罗哥子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在其他朋友各自响应政策发财致富后,只有梅酒糟还是胡混,这让很多的茶友为他感到惋惜。梅酒糟原本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但是自从他的父母过世他便开始依靠补助费度日,也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他的朋友纷纷表现出了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街道办事处表示已经仁至义尽、民政干部则认为他不可救药,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梅酒糟的茶友们却持有不同的态度,故事对于梅酒糟的茶友们的态度的描述是围绕着茶馆老板李干人与他的一帮茶友是如何将他引到正途上展开的。在那样一个身边人人都认为他无可救药、没有再帮助的必要的情况下,茶友们却都纷纷帮助他,凸显了茶友们这种行为的可贵,展现了当代茶人蓬勃的精神面貌。《茶友》并不是单纯的描写茶与喝茶的场景,而是更多的将茶文化渗透到一个人的精神品貌当中,通过小说中层层递进的情节推动来为小说人物营造一种极端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极端的生活情境中茶友们的商量与热心也得到了层层深入的展现,就如同抽丝剥茧一般让我们循序渐进地感受到茶人的精神品性,而事实上对于围绕茶人展开的一系列故事也是对“茶”的一曲赞歌,将茶的浓郁韵味通过茶人的人生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2.2华茶兴衰,文化传承
《茶人三部曲》是王旭烽创作的至今为止唯一一部充分展现茶文化的、具有最高茶事小说成就代表的长篇巨制,这三部作品分别是《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与《筑草为城》,这三本书的故事主线是杭州忧茶庄历代茶人各自的命运与风貌。其中清末年代的江南茶商杭九斋儒雅风流,不擅长整顿家业、治理钱财,而生长于民国这一动荡时期的杭天醉则是奋发与颓废的矛盾体,而其子女面对的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杭氏家族以及故事中的各色人物都在战争年代描绘了一幅属于自己的画卷。杭嘉禾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茶叶世家的接班人,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体现的是中华茶人不朽的风骨。杭氏家族的第四、五代传人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个漫长而又黑暗的时代,是茶支撑着他们的信念迎来了繁荣昌盛的新时期。《茶人三部曲》中,个人、家族与民族的命运交织跌宕起伏,它将茶庄百年的兴衰同华茶的发展紧密结合,将近现代与当代中国茶人的命运展现的淋漓尽致,使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具有深厚的精神支撑力量的象征,将茶文化融入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当中,展现了对民族的热爱,它不仅是一部茶叶的记录史,更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历史长卷。
3.1中国茶文化的衍生品
英国的茶文化追根究底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中国与英国虽同属于饮茶大国,但却代表着中西方形式各异的饮茶风格。在宋元年间,政府对外国的交往很频繁,格外重视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友好交往,进出口商品较多,其中出口的商品尤以茶叶最为受欢迎,而茶叶因此得到大量出口的机会,西方国家的商人也开始将中国的茶叶转运到其他国家,主要是在西方国家的上层阶级中进行推广。茶叶最初是荷兰最受欢迎的饮品,而受到荷兰人的影响和带动,饮茶活动逐渐发展到了英国与法国等国家。
自清朝以后饮茶之风在欧洲国家愈加盛行,并且茶叶的输出量逐渐提升,成为普及化的生活饮品。在18世纪茶叶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饮品。而在爱德华时期,外出饮茶则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当初还没有形成“下午茶”的概念,其真正的提出是英国贝德福特公爵的第七位夫人安娜所引领产生的,之后出现了伦敦上流阶层纷纷效仿的局面,并发展成为一种传统,英国中各个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在自己家中或者是伦敦新建的时尚茶园里品茶聊天增进感情,这也使得未曾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饮茶国家。
3.2英国文学语言中的茶文化
茶叶发展到英国之后,不仅仅成为人们的时尚饮品,更是成为了小说家与诗人灵感的源泉与创作的宠儿,而在英国下午茶的带动下,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事渐多,对于人们生活场景的营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乃至世界上的一部不朽的著作,小说中的人物在用完餐点之后必然会参加英国式的正统茶会,茶事片段更是几乎贯穿了作者的整部小说作品,例如:“到喝茶的时候,……贝内特先生带着他的客人回到了客厅中。喝过茶之后,贝内特先生热情地邀请他给小姐们朗读”、“那些太太小姐们都在桌子周边围坐着,贝内特小姐在桌旁沏茶,而伊丽莎白则在旁边倒咖啡”……小说中诸如此类涉及到饮茶的描述有很多,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中饮茶的流行。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茶会更是成为极为重要的社会性质的聚会活动。在参加的茶会中必不可少的是有严格规格的茶桌、茶壶、茶具以及宾主的着装。茶会上通常会伴有舒缓优雅的音乐来调节气氛,男男女女各自的穿着打扮充分展示了上流社会绅士淑女的优雅与高贵。
狄更斯创作的《匹克威克外传》作品当中,据有关统计对于茶这一字眼的使用次数达到了80多次,他的作品不同于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针对贵族阶层饮茶的描述,在这部作品中他向世界展示的是非正式的英国茶会也就是平民茶会,此类茶会不同于贵族茶会的讲究与高贵,但是却别具一番随意性。在这部作品中更多的时候是女人们坐在一条长凳上,一边喝茶一边闲聊,真实地展现了中下阶层民众的日常生活。狄更斯通过对中下阶层人们的茶事描写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寻常百姓的生活常态,其中六便士的茶水、杯子碟子一片声响和成群拥来的喝茶人等等都带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受,将自己也想象成一名爱茶、饮茶的人。那些对于饮茶者边喝茶边聊天的神态、举止的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下阶层民众从饮茶活动中获得乐趣。狄更斯在作品中针对西班牙花园的“花园茶座”也曾有过详细的描写,其中的茶具与茶点也同样没有被忽视,文中是这样的描述:茶盘端来了七只茶杯和茶托,面包和牛油也是同样数目。另外,狄更斯还在小说中针对礼拜堂戒酒联合会布瑞克大街分会详细叙写了其中的一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月会盛况,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就是维勒先生因为对于他们能够喝下如此海量的茶水感到十分的震惊。可以说在狄更斯的这部小说作品当中不仅描述了在当时所处的年代人们在戒酒运动的积极高涨的表现,也全面地展示与描绘了在当时英国的戒酒运动中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随着时代的推进,英国式的下午茶已经成为了优雅生活的一种代表,发展到了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至今英国人仍旧按照传统的作息规律来饮茶并且自得其乐,以茶为主体开展的各种茶会、茶舞会、茶宴与野餐式的茶会可谓名目繁多,一般上呈现出了一种用茶来开始每一天并用茶来结束每一天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融入到了英国文学创作中,为英国文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文学语言中的茶文化与英国文学语言中的茶文化各具风格,中国文学语言中的茶文化更多的是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风骨的代表、信念的支撑,而英国文学语言中的茶文化更多的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展示。中英文学语言中的茶文化都为各自的文学作品增添了风采,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学语言。
[1]王丽耘.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肖小月,彭华.语言交际下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6-118.
[3]聂富博.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比较中英文新词汇[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82-84.
[4]徐梦蝶.文化差异与中英文学作品语言的艺术应用[J].语文建设,2012(24):79-80.
[5]黄丽文.浅论中英文学表达之差异[J].作家,2011(10):186-187.
[6]包婉玉.中英茶文化的内涵——从物质、精神、语言三个层面来看茶文化的内涵[J].学园,2013(25):192+194.
[7]周楠,姚楷强.汉维茶文化与茶语言[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49-51.
谢育杰(1983-),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