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博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1400)
茶文化对安溪茶歌审美价值影响刍议
刘恒博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1400)
茶乡安溪,是一片有着丰厚茶文化历史的艺术沃土,在千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孕育了极为丰富的茶文化,对茶歌的审美价值产生很大影响,在后世的传唱中,形成了茶歌审美文化价值的存在。
安溪;茶歌;文化;审美价值
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大众消费者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精神层面的追求就凸显出来。饮茶,不只是解渴的功用,在当前消费社会中,更是一种文化的追求与精神层面的愉悦、享受。安溪,作为我国的茶叶之乡,拥有着浓厚的茶文化传统。茶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承,丰富着茶农的生活。而茶歌文化,则是老百姓劳动之余最主要的休闲愉悦审美方式之一。在漫长的安溪茶农劳作时光中,飘荡的茶歌,伴随着积淀下来的深厚的茶歌文化,在安溪地区形成了一道除茶叶之外独特的文化审美风景线,具有浓厚的文化审美价值,供我们品评鉴赏。
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安溪,自古以来就有着茶都之称。秀丽温润的安溪山川,钟灵毓秀的锦山秀水,孕育了安溪多姿多彩的茶文化,作为东方茶文化宝库的瑰宝之一散发着熠熠的光泽。
安溪作为茶叶之乡,始于大唐时期,在宋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兴盛于明清,历时一千多年,因此,安溪茶文化在经历了千年的时光沉淀后,有着极为丰厚的积累。可以说,茶文化渗透到了安溪百姓日常劳动生活、风俗习惯的方方面面,并且通过口耳相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俗茶文化。如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的青年男女在婚嫁前一定要对歌的婚俗,男方给女方送彩礼时,放在礼盘中作为彩礼之一的就有安溪当地的名茶铁观音。在婚宴当日,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茶,婚后第二天清晨新娘要向公婆敬上第一道茶,这一风俗保留至今。在安溪的茶俗中,不仅是婚宴上少不了茶,丧事中同样少不了茶的存在。办丧事时,主人一般都会对上门前来祭悼吊唁的人奉上清茶一杯,前来祭吊的人浅吟几口,以求吉祥辟邪。清明扫墓时安溪人也会先向先人在排位前奉上三杯清茶以示怀念哀悼之意。此外,在安溪的茶文化中,还有着用清茶敬佛的风俗。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主人都要在太阳升起之前、晨露未落尽之时,净手烹茶,向神佛献茶,以求家宅平安,诸事顺遂。当然,对于有着千年历史的茶乡安溪来说,茶诗、茶歌、茶楹联乃至于茶王赛等等,也是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存在。茶王赛源自唐朝末年,是茶农们对制茶工艺的一种比拼。在比赛上,参赛者自带茶具、水及茶叶,评委对茶、水及器具进行分别打分,其中茶艺最为考究,以点出的汤花的细小为评判标准,获胜者将获得茶农尊敬,一时荣耀无比。时至今日,安溪茶农将在茶王赛中与时俱进地融入了时代的因素,分别从“形、色、香、韵”进行评判,同时,在茶王赛上,还会有茶歌、茶舞、茶艺的表演,极为热闹繁盛。而茶诗,茶楹联,则更是安溪茶文化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存在。
发源于安溪这片丰茂土地上的茶歌文化,最初由茶农在种茶采茶的劳动之余作为休闲而信口唱来的茶歌,最早所产生的文化功用,其实就是供茶农在劳动的间歇消除疲劳寂寞之用的。后来在传唱的过程中,又融入了青年男女采茶过程中通过歌声传情达意、表示爱慕情感的功用。因此,在茶歌的嬗变传唱过程中,就融入了安溪地区茶农的文化审美理想与美学的追求。
人类社会群体的发展与情感需求,决定了文化的产生与演变。安溪茶歌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安溪茶农漫长的社会生产劳动与情感审美需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茶农艺人根据自己的劳动体验及情感的审美感受吟唱出古老的安溪茶歌,并且在传唱的过程中引起情感共鸣,得到劳动者审美情感体验的认同。甚至可以说,安溪茶歌的产生,最早是由茶农口耳相传,早于文字的产生而成为安溪茶农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表达的最主要媒介。关于这一点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安溪境内清水岩寺庙的记载。此外,宋代的大学者朱熹对于安溪茶歌同样作诗为赋以记之:“茶香三月茶歌满,不辨红妆与绿装”。在飘飞的茶歌中,很容易就将人带入到一幅茶花满山、茶香飞扬的种茶、采茶景象中,浓郁的劳动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留恋秀美的安溪山川而不禁忘了归路。
当然,在这飞扬的安溪茶歌中,深蕴的是安溪人民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表现。据搜集整理的安溪茶歌资料显示,其实,安溪茶歌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特色,早已远远超过了“茶歌”的审美范畴。安溪茶歌传承人高元正表示,安溪茶歌最早的起源是茶农劳动间隙即兴编唱的小曲,内容多以种茶、采茶、饮茶等同茶事有关的活动组合而成,后来在茶歌的传唱过程中,其传唱内容又延伸到茶农的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活动,如茶农的婚丧嫁娶、传情达意、劳动休息等等。安溪文化馆馆长在对安溪茶歌进行了多年的搜集整理研究后发现,安溪茶歌,其实就是安溪人民用茶歌的曲调唱出来的安溪民歌,因此,可以说,安溪茶歌的文化意蕴,早已超越了茶歌的涵盖范畴,而成为安溪音乐文化美学价值品鉴的独特代表。
安溪茶歌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深受晋唐文化的影响,因此,有着晋唐文化的一些特色,对后世的茶歌文化价值的审美研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安溪茶歌引起了我国很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大家纷纷将自己音乐创作的视觉投注到安溪茶歌文化的身上,对安溪茶歌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入的研究梳理,在此基础上,尝试着结合新中国安溪茶农新的生活、情感特色,将茶歌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扬光大。如著名的《安溪是个好地方》,还有当时广受新中国人民喜欢的电影《武夷山下》插曲《茶乡新歌》等,都是深蕴了安溪茶歌文化传统的新民歌,一时广为传唱。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将安溪茶歌文化进行更好地宣传弘扬,安溪县举办了全国性的征歌比赛——铁观音杯,这一活动,引起了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地区音乐专家、作者们的关注,安溪的茶歌文化,随着安溪县“铁观音杯”的征歌大赛,被越来越多人认识、理解、关注、传唱。这些参加征歌大赛的歌曲,用安溪茶歌的风格特色,对安溪茶农改革开放后的生活、情感以及安溪的名茶、茶乡进行了方方面面的书写吟唱。茶乡安溪的茶歌文化,随着飞扬的茶歌飘入到祖国的各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创作的茶歌,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安溪茶歌文化的韵律风格,而且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安溪茶农在新中国成立后呈现出来的新的生活风貌与特色,使传统的茶歌文化具有了新的时代特色。具体说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安溪茶歌文化,大致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型:与原始的茶歌较为接近。这类茶歌,无论是在调律体制上还是歌词节奏上,都很好地继承了原始茶歌文化的特色,有着极为浓郁的原始茶歌味道与风格。
第二类型:仅从内容层面继承了茶歌的文化特色,但是,在茶歌的韵律、节奏、曲调等等方面,则更多地融入了新的时代的特色,与原始的茶歌文化相比较,则更富于时代性。
第三类型:在传统的安溪茶歌文化中融入时尚的元素,使茶歌具有了流行文化的特征。如《铁观音》这首茶歌,就是在茶歌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摇滚音乐的文化特色,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时尚流行文化特色。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安溪茶歌文化也在不断的随着时代的脚步而与时俱进。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有鲜活的生命力。具体来说,在安溪茶歌文化的前进发展中,新的茶歌文化同原始的茶歌文化相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3.1语言文化层面的差异性存在。关于这一方面的差异性,是极为明显的。原始的茶歌文化,具有极为浓郁的地域性特色,也就是说,基本都是用闽南的方言来吟唱的。新的安溪茶歌,则挣脱了方言的束缚,用更为审美大众接受的普通话进行吟唱。
3.2调式、曲式方面的差异性存在。原始的安溪茶歌,是用我国古音乐文化中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式,相对于后世西方的七音符,要单调很多。而新的安溪茶歌,则是用现代的七音符进行制曲的,因此,韵律、节奏、曲调等等,都要比原始的安溪茶歌丰富,也更为优美。
3.3从茶歌的受众层面来看,原始的安溪茶歌文化,有着较大的地域限制性,基本是在安溪闽南地区流行传唱。但是,新的安溪茶歌文化,则很好地克服了原始茶歌文化的这一地域性限制,从大众审美的层面,被更多的欣赏者所欣赏接受。
3.4从茶歌文化的审美风格来看,原始的安溪茶歌文化,由于其闽南方言土语的运用,并且最初的创作也是民间艺人在劳动之余进行的,因此,具有更多的生活的气息,较为通俗、接地气。而新的安溪茶歌文化,由于在时代的影响下,融入了新的时代的因素,并且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曲式、调式等方面来说,都更具有了时代感,显得较为优雅清丽。因此,两相比较,原始的安溪茶歌文化,具有更为浓郁的茶乡气息,对安溪茶歌文化的传统保存较好;新的安溪茶歌文化,则具有了更为宽广的受众层面,富于时代气息,显得更为悠雅动听,但同时,也消解了茶歌的民间味道。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安溪茶歌文化,在千年的流传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茶歌文化特色,具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安溪茶歌文化产生,源自于贫瘠劳苦的茶农生活,以吟唱茶农的农事劳作、日常生活情感的悲喜以及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要内容,是由茶农中的民间艺人在劳动之余创作传唱的,很难登上高雅的艺术殿堂。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音乐艺术家们结合了原始安溪茶歌文化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时代特色与新的音乐文化元素,使这种民间的歌谣具有了高雅的艺术文化的特色,并且,在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与时代特征的同时,有了流行文化的时尚性元素,伴随着茶乡安溪,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廖皆明,梁贤文.安溪县文化丛书——音舞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薛世浩.安溪民间文学集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