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峥嵘(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从唐代茶诗看茶艺的审美情趣
郭峥嵘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摘要:饮茶是中国人共同的习惯,基于茶文化基础上的饮茶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广义上的“茶艺”,茶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同时也与艺术文化之间有着完美的结合。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唐宋两代,尤其是唐朝的文人,对于“饮茶”的推崇,简直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文人陆羽提出了最早的“茶学”,他从寺院学习了茶艺,并编写成书,从而推动了茶艺的发展,因此最初茶艺的兴起就是在文人中间,它是文人雅士所钟爱的活动。在唐朝,饮茶之风极为盛行,诗人之间以茶会友、饮茶对诗,十分常见。因此茶艺对于诗歌的影响十分深远,从唐代的茶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茶艺之美也非常浓厚,本文将针对这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唐代;茶诗;茶艺;审美
唐代“茶诗”是茶文化发展下的产物,是唐代文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唐代时期的人们对于茶文化热爱的集中体现。唐朝是茶文化与诗歌最为兴盛的时代,因此这两大产物之间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与影响下,不管是诗歌,还是茶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可谓是我国文化历史中不可多得的奇葩。在唐代所产生的大量优美诗作中,有关茶事的作品有六百多首,诗人有一百五十多人。这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泉仙人掌茶并序》,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等。从唐代的“茶诗”中能够看到很多关于当时饮茶的习俗、使用的器具以及冲泡方式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茶艺的起源,也拥有丰富的审美趣味。
茶树的生长需要大自然的滋养,最早的茶树就是生长在深山中,大自然中的露水、土壤以及光照都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所以说茶本身就具有十分鲜明的自然属性,它的这种属性也决定了茶叶冲饮方式的自然性,这也正是我国茶文化的精妙之处。茶发源于中国,中国人对于茶的了解非常深厚,因此在饮用时也钟爱品其原味,常以“清引”的方式品茗。陆羽的《茶经》中这样写到“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质所工,但猎浅易”。从这其中能够感受到陆羽对于饮茶顺应自然之道的提倡。另外,陆羽还倡导饮茶易在室外,并非室内,至于自然之中,呼吸新鲜的空气,饮茶、品茶,才是至佳之道。我国古人饮茶也基本都是遵循这个原则,常常是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一边欣赏自然之美,一边享尝茶品之味,此情此景,身心都会得到舒展,思想也会因此而平静,个中滋味,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这种体验唐代众多诗人也同样有所感悟,很多诗作中都描写到了茶与自然之美的结合。比如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中有这样的句子:“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说的是皎然与陆羽在僧院的东篱下面,一边欣赏菊花,一边饮茶,这等附庸风雅之事,是唐代文人最为擅长。陆羽被尊为茶圣,这是由于茶学的发起人就是他,最初寺院僧侣钟爱饮茶,因此茶文化中富有浓厚的佛家思想,唐代茶诗大多也充满禅意,细细品读之下,能够领会其中淡泊名利、宁静悠远的意味。除此之外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中这样写到:“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有:“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等等,都是充满一边感受自然,一边体会茶道精神的良词佳句。在唐代,品茶是文人之间最为高雅的一种行为活动,他们通过品茶、茶道去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感受自然的声音。不管是山泉叮咚、鸟儿雎鸠、雨打芭蕉还是风吹竹林,一边饮茶,一边作诗,诗中既包含了对自然之美的颂扬,也充满了对茶文化的热爱,诗词中更是蕴藏了无尽的空灵之境、闲适之趣。这是一种超脱的、淡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饮茶的关键还在于器具的选择。我国古代文人饮茶十分讲究,不同品种的茶叶,所使用的器具也不尽相同。据陆羽《茶经》中的记载,当时的茶具有24种之多,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火夹、釜、交床等等。这些器具各具特色,更具美感。文人饮茶品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这些茶具,对于茶道的理解又会多一层意境。因此,唐朝诗歌中也不乏很多反映饮茶器具之美的作品。比如李德裕的《忆茗芽》:“松花飘鼎泛”,以及秦韬玉的《采茶歌》:“鼎中飒飒筛风雨”。由于唐代风炉基本都是采用铜铁制作,因此诗中直接以“铜炉”代替,这些都是有关饮茶器具的描写。另外,由于饮茶需用热水冲泡或者蒸煮,因此在唐代的诗中,还有很多描写煮茶的佳作。在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中这样写道:“红炉炭方炽”,意思是煮茶的燃料为炭。这是因为唐人饮茶十分考究,如果采用松、柏、桂等油脂丰富的木材煮茶,会将茶中的自然之味破坏掉,因此选择炭作为燃料。可见,唐代的诗中,不仅能够反映出茶的自然之美,在饮茶的器具以及燃料上都有所记载,这为我国茶文化的研究与考证,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依据。最后,唐朝茶诗中还有关于茶具清洁方面的描写。比如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都是对唐朝人饮茶文化中茶具的描写,可见当时文人对于饮茶的考究,连同茶具的使用与清洁都十分到位。由于唐代的经济繁盛,因此茶业也十分兴盛,连同制瓷业也发展迅速,文人墨客,执着于茶具,饮茶需要精美的茶具,这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在当时朝代经济的繁荣为他们提供了可以附庸风雅的条件。
茶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茶艺审美,最为关键也是核心的内容就是品茶精神。茶艺的美包含物质的成份,但更多的精神内涵。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于极为自然,极为精妙地将茶艺与物质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促进了各层次之间的文化交流。茶艺也是将人类思维体验与饮茶结合的产物,通过一系列的饮茶行为,人们可以感受到茶文化中所蕴藏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情操。所以说,饮茶、品茶能够提升人的修养和人格,茶的物质属性也因此转为文化属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饮茶的自然属性与人的思想修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这是中国茶文化所具有独特魅力。那么唐代文人在饮茶的时候,思维被激活,内心的情丝被触动,必然会借诗抒发自己的情怀。茶的清香之味,茶的悠远之境,使得人们身心愉悦,脑海中也可能会浮现出各种美好的景色。这种超然、洒脱的意境,在杜甫的《重游何氏五首》中就有所描写:“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将同友人一起品茗时的快乐心境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描绘出来,让人们从中仿佛能够看到一副清新、淡然的自然画卷。也有人说品茶犹如参禅,茶道中蕴含的精神与韵味,必须要慢慢体会,慢慢参悟。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儒、道、佛的思想也需要品茶者静下心来,才能够领会。茶文化的精髓,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能够给不同朝代的人,带来心灵的抚慰,帮助人们建立一种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烦恼所困的人生态度。正如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所描写的:“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何须苦心破烦恼。”这里一共描写了“三饮”,象征了人们从解脱困惑、到清醒神志、再到感悟人生道理的三个阶段。这是一种从生理到精神上的超脱与感悟,不仅能够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帮助人们进入到了一个富有人生哲理的境界中。唐朝茶文化的兴盛与文人阶层的推波助澜也不可分割,最为文化以及艺术修养超群的一群人,他们将饮茶视为一宗彰显高雅、寄托情感和表现自我修养的方式。这个时候饮茶做对,举行茶会已经成为了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极为钟爱的活动,他们嗜茶成癖,乐此不疲。在诗人中间也不乏爱茶如狂的人士,其中李白、白居易、皮日休以及陆游等等,都有大量描写茶事的佳作流传于世。我国茶文化的精髓就在于茶道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茶道精神作为支撑,茶文化才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霜洗礼之后,依旧绽放着绚烂的光彩。
最后就是唐代茶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之美。茶诗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体现了茶文化的精髓,那就是“和”。“和”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唐代儒学占有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文人墨客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诗作中也蕴藏了非常丰富的儒家思想。儒家讲究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茶诗中所展现的“和”的精神也非常明显。陆羽《茶经》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和谐、圆融之气,他将茶的意境与兴致,非常精确的展现了出来。对于唐代的文人来讲,茶就是和平、中正的象征,饮茶是他们追求人生理想与精神境界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时的文人雅士,有很多怀才不遇者,那么他们内心澎湃,想要保疆卫国的心绪常常是通过饮茶,作诗来抒发的。大诗人白居易的后半生十分坎坷曲折,仕途不顺,因此归隐山林,在闲暇的午后,静静品茗,享受人生,吟诗作对,固有“无忧无乐者,长短任天涯”这样雅致的诗句。
茶诗作为唐朝独特的产物,其中凝聚了我国众多古代文学家的智慧。金钱、衣物、一切有形的东西随着时代的流逝,朝代的更替,都会幻灭,唯有那些伟大的精神食粮是永恒的,是历经千年、万年都不会消失的。唐代的茶诗,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内涵,通过富有哲理、别具一格、委婉动人的词句表现出来,使得茶文化的价值又增加了一层。本文针对唐代的茶诗中所体现的茶艺之美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分析,自始至终都秉持一种谦卑、恭敬、热爱的态度去分析、去研究,希望这些浅文薄论能够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华.浅谈唐代茶艺和茶道[J].农业考古.2012(05):4.43
[2]竺济法.宋僧吴理真《行状》考述——“吴理真是西汉茶祖”之说违背诸多文史常识[J].农业考古.2012(02):2.256
作者简介:郭峥嵘(1968-),男,河南西平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古代及现当代文学,在校主要从事中文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