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生,王占军(张家口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唐伯虎茶画艺术探析
王延生,王占军
(张家口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茶画发展到明代已经十分成熟,并且独具这个时代特色。明代茶画追求契合自然、天人合一,淡泊悠然之气更胜,独具魅力。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非唐伯虎莫属。本文通过对明代茶文化和唐伯虎的简要概述,以及对唐伯虎茶画代表作品的赏析,来认识明代茶画,乃至管窥明代文化。
关键词:唐伯虎;茶画;艺术探析
王延生(1971-),男,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绘画。
王占军(1973-),男,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绘画。
中国的茶文化到唐朝兴盛时期已基本成型。而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使得茶画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画的创作,往往是创作者茶艺思想,乃至一个时期茶艺思想的表现载体。经历各朝代的发展和完善,到明代,茶画创作已经十分成熟。
明代的茶画创作体现了明代茶艺思想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哲学思想加深,追求闲逸的品格和雅淡的情趣,喜好大自然,重视环境的清宁雅致,明月松涧,寂静空灵,这也侧面促使茶艺返璞归真,主张茶与自然相交融;二是民众饮茶之风盛行,茶之淡然、和谐之气深深影响了各阶层的民众。在明代的茶文化中,尤其是茶画的描绘中突出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文人雅士往往怀有清淡雅致的情怀,吟诗作画喜好寄情于山水或琴棋书画,而茶的清逸最得他们的钟情。随着明代文人画的兴盛,茶艺也随之兴盛起来,画家的画作中颇多茶的题材,茶画带着一股空灵的艺术气息在明代独树一帜。明代茶画家不乏其人,而最为津津乐道和引人注目的则非唐伯虎所属。
提起唐伯虎,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才华横溢、不拘小节又无厘头的形象,而风流才子则是他的标签。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文人,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他的画,浪漫又不失豪放。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脍炙人口,“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唐伯虎不只爱酒,更爱茶,喝茶、写茶、画茶,《事茗图》就是很好的例证。唐伯虎崇尚浪漫又豪放的生活,追求清幽宁静的精神世界,他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融于茶道茗理之中,用笔墨丹青追求悠然闲适的诗意生活,给明代的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1《事茗图》
唐伯虎少年就有“吴中俊秀”之称,29岁应乡试,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因此,他自称“江南第一”。而在他30岁时,同徐径去北京会试,因为徐径行贿主考官程敏政家童,取得考题所引起的科场案被连累入狱,结果被罢黜,发往浙江为吏。唐伯虎平时恃才傲物,又热衷于功名,遭受如此打击,一蹶不振,外出游览各地名山大川,广交朋友,追求一种“不求仕进”、“隐迹山林”的闲居生活,而《事茗图》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画是山水人物画,唐伯虎用精熟的山水人物画法,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环抱、高山流水、林木苍翠、巨石嶙峋、飞泉急瀑、溪流潺潺。一条溪水蜿蜒流过,在溪的左岸,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隐于松、竹林之中。放下流水潺潺,房上云雾缭绕。这或远或近、或显或隐的勾勒,给人以清晰之美,朦胧之韵,像是世外桃源的所在。而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案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靠墙处书画满架,品茶就读之意呼之欲出。边舍内一童子正在扇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横着板桥,一老者手持竹杖,行在板桥之上,身后跟着一小童,手中抱着古琴。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清幽淡雅,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21世纪,节能环保和倡导绿色生活已成为新时代的主题。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化学燃料的使用,导致了能源的迅速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突出[1]。
此画左边,唐伯虎自作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这首诗描述了在长夏之日,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这幅唐伯虎心隐山林品茶就读的生活画,散发着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气息,是当时文人学士山居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
2.2《琴士图》
《琴士图》描绘的是一位儒士在深山旷野中弹琴品茗的情景。画中儒士为唐寅好友、著名古琴家杨季静,他身着象征高士的衣冠,赤足盘坐在水畔,面向江面抚弦弹琴,神态悠闲安详。溪水淙淙,似与琴韵相和,遒劲苍松之下,拂琴茗饮,神思飘逸,处身无人之野的气势,似已融趣于水声琴音之中。身后置书画,前列鼎彝等古物,似乎把风雅文人的书斋搬到了户外。山石双松之间,数位童仆正忙于烹茗煮茶。煮沸的茶汤声与茶人的心声融为一体,似乎可以“听”到自然的呼吸之声。在此幅画作中,画中主角人物杨季静观者似乎可以想象,清越的琴声将顺着琴士凝望的目光,以及涓涓瀑布流动的方向,在空旷的水面飞跃飘扬。
2.3《品茶图》
唐伯虎另一茶画代表作品是《品茶图》,不同于《事茗图》朦胧的意境韵味美,《品茶图》是毫发毕现的清晰之美。《品茶图》就像一幅特写,画中旷野之中,一松树之下,一位雅士稳坐于下,他的身边放着茶杯,他边品茶边听琴女弹琴。琴女坐姿优美,心无旁骛,弹琴进入佳境。茶童在石后煮茶。画中人物的画面较大,人物表情清晰可见。给人强烈的闲适之感。
从唐伯虎的这两幅茶画中,可以看到明代茶艺思想的特点:融入自然、和谐之气。他的茶画作品,与明代的茶文化是紧紧相连的。
“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明代品茶讲究环境清幽,情境淡然,他们认为契合大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并秉承自然派茶人之风范,将茶与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事茗图》描绘的烹茶就读体现了墨客文人在悠然的大自然中通过品茗艺术来忘绝尘境,栖神物外,不受世俗的困扰,开阔心胸、扩大视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罗廪《茶解》云:“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艳敛。此时幽气,故难与俗人言矣。”描写出了这种自然人心融为一体的超凡脱俗、清雅宁静的理想境界。
3.2茂林修竹,山水意趣
明代人非常注重饮茶的环境,而契合自然的精神使他们更钟情于山水的所在。而明代茶画中常常出现掩映在青山绿水、茂林修竹中的茶寮,大自然的静谧之美扑面而来,正切合了明代文人追求所要追求的旷达胸怀和天人合一的意境。
《事茗图》中高山流水、林木苍翠、巨石嶙峋、飞泉急瀑、溪流潺潺。《琴士图》中苍松遒劲、溪水淙淙。这些山川风物的描绘使人感到不仅可观自然之“动态”,而且可“听”到自然的呼吸之声。这其中蕴含着平和澹荡、高远超逸的情怀。虽然画面中多为隐逸高士的山林品茗生活,但这只是表面的描绘。他们心与万物融为一体,在这种高远的境界中,自我的生命在这山川溪流中自由地飞翔飘荡,舒卷缱绻。
3.3闲适安然,隐逸清幽
茶画之人都是饱学之士,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而他们就是用思想来绘画,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在茶的题材下,潜藏着画家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唐伯虎不仅利用茶来表现浪漫不羁,豪放悠然的人生意趣,还进一步利用茶创造一种“茶隐”的隐逸生活状态。在这种隐逸生活中,茶是他的忠实伴侣。而历代隐逸者对茶都情有独钟,视其为知己。因为茶是嘉木灵草,生长于深山幽谷中,蕴天地之精气,承甘露之芳泽。茶的淡雅悠然跟唐伯虎超然脱俗的性格、淡泊宁静的性情相得益彰。在经过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唐伯虎毅然由追求仕途走向了另一境界,向往山水幽胜,逃避现实世界,把人生理想与人格追求融入茗事活动中,沉醉于书画与书艺中,在江南山水的诗情画意中追求隐逸遁世、宁静闲适的生活,同时也借由茶之“清”“静”实现其安身立命的追寻。
唐伯虎的茶画饶有意趣,传达出闲适、文雅的气质。同时,青山绿树、翠林修竹的幽雅环境,与其隐逸情怀相映衬,却也营造出了闲适安然的诗意境界。“开卷飞泉响,行间岚气生。亭台山气入,朋辈竹林清。野鸟窥吟客,松风答鼎铛。好诗皆画意,况复绘图精。世味争砯腻,诸公嗜好乖。云霞收茗碗,岩窦引芒鞋。绝境东南最,畸人六七偕。便同修禊饮,墨迹韵高斋”。清末文人王权的这首《文衡山惠山茶会图七贤诗草卷子为农山观察题》,追忆了前代文士的隐逸生活。
为什么唐伯虎的茶画,乃至当时文人的茶画以及诗文等都提倡契合自然,隐逸闲适的生活呢?
4.1历史原因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是明代茶文化的倡导者与发展者,也是自然派茶人的主要代表。他在政治上失意后,十分厌恶宫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这促使他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面——隐逸。他在隐逸的道路上,创出了自然派茶道。而很多失意的文人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追求品茗就读的闲适生活。
4.2明代朝廷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
明代实行的高压政策,使得明代文人不敢抒发己见,他们不再以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修齐治平为抱负,而是在道家文化中释放自己的情怀。道家在茶中找寻的清虚灵静的境界,正契合了明代文人的追求,他们以茶为媒介来培养自己脱俗的品性和淡泊的生活态度,这同时也促使了茶艺的返朴归真。这也使得明代茶文化的哲学思想加深,主张契合自然,重视充满清逸淡雅的气韵。所以,明代茶文化的思想境界更加逍遥自在。这种茶文化也就影响了文人笔下的画风,闲适安然,淡泊缱绻,契合自然的隐逸之风呼之欲出。
明代茶人朱权说:“茶是契合自然之物,茶是养生的媒介。”契合自然是明代茶人回归自然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王云五.明唐伯虎先生寅年谱[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2]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清]顾文彬,顾麟士主编.过云雨楼书画记[M].江苏古籍出版社.第98页.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