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廖巧玲 通讯员_花蕾 周士龙
襄阳:劳模创新工作室 “小舞台”串起大品牌
本刊记者_廖巧玲通讯员_花蕾周士龙
1工人发明家、首席技师、岗位能手层出不穷,金点子、发明专利、创新成果硕果累累……
近年来,一场由百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的技术创新热潮正在古城大地悄然涌动。
在襄阳建设创新型城市进程中,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小舞台演绎出了别样精彩。
襄阳有各级劳动模范1.13万人,如何发挥其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近年来,襄阳市总工会因势利导,全域推进。
省总工会领导视察娄先义劳模创新工作室
三年前,襄阳市总工会以“万名劳模助推行动”为抓手,围绕该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探索开展创建以非公经济、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工作室,统一工作要求,规范管理流程,并逐步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向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和一线职工延伸。一大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创建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目前,襄阳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已达213个,分布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信息技术等20多个行业,成为企业和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襄阳第一家农民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老河口挂牌成立
劳模工作室学习讨论天地
襄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章杰深有感触地说:“劳模创新工作室只有紧贴产业发展,植根于重点行业企业才有生命力。”2 以劳模和先进分子为点、骨干创新团队为线、辐射职工创新创效为面,襄阳市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与劳动(技能)竞赛、企业科技创新,以及评选带徒名师、首席员工、首席技师等活动结合起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襄阳纺织企业中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贾军海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开展“优秀班组长讲堂”、“劳模工作室走基层”等活动,将先进经验快速转化为群
3 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要“亮点”,还要“亮片”、“亮面”。襄阳市总工会着力突出专业特色、职能特色、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引导建立一批特色劳模创新工作室。体的技能优势。他们先后实施小改小革2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12项,培养出高级工程师5人、高级技师3人。
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备受企业欢迎。中航精机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黄昭惠说:“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企业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和团队的方向标,它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最终推动企业发展。”
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是凝聚员工创新活力的新载体,也是弘扬和宣传劳模精神的重要平台。
国网襄阳供电公司配电三班班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娄先义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劳模和生产经营骨干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宣传服务活动,使劳模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真正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正能量”。
近期,襄阳市第一家以农民名字命名的“姚凤君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老河口挂牌成立。目前该工作室共发展技术骨干26名,成功选育25个新品系、新品种,带领当地50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
保康县“荆楚文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省劳模宋进潮带领下,潜心研究荆楚文化,发掘、整理并创作了以《荆山楚源》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文化成果。
由宜城市劳模李声汉牵头成立的“职工维权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免费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120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93起,调解各类纠纷65件次,追回各种拖欠工资、伤残补贴170万元,被誉为职工“守护神”。
项目建到哪里,工作室就搬到哪里,劳模精神和引领示范作用就发扬和发挥在哪里。中建三局二公司“陈鹏飞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名符其实的“流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
目前,襄阳市213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吸引2200多名职工集聚,新增技术骨干500多人,确立创新课题约550项,取得创新成果403项、专利123项,产生经济效益1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