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

2016-03-29 11:50:11胡孔发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遵义会议标语长征

胡孔发

(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来关于红军长征的研究成果丰硕。近十年,学者在既有研究基础之上,展现出新时代的研究特点,既有对传统研究问题的升华,如长征原因、长征出发的时间、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长征途中的会议等问题,又出现新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如红军长征中的女性问题,红军长征中的宣传标语等。这些标志着长征史研究己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本文从近十年来公开发表的论著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独创性的成果加以评述。

1 研究成果概况

1.1论文数量

据笔者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以长征为题的检索,2006年以来公开发表的的文章超过60000多篇,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这些论文覆盖面广,一部分论文研究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1.2出版了一系列专著

据“超星图书馆”读秀图书的关于长征相关的搜索,共有图书以及资料达21000多部,近十年也有5600多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萧峰的《长征日记》(2006)、刘波、杜福增的《长征纪实(上下)》(2006)、于利祥的《长征追踪》(2006)、李世明、田修思的《殊死的较量:长征战役战斗》(2012)、陈虎的《长征后记:西路军血染大漠一百四十四天》(2011)、薛庆超的《长征中的重大决策》(2012)、李涛的《赤都风云: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纪实》(2012)、杨炳章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2013)、刘统的《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2016)、石仲泉的《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2016)、任文的《会师陕北》(2014)、郑广谨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2016)。

1.3整理编辑了一些研究资料

近十年中,学术界加大了对红军长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出版了一系列经典著作,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2016)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写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中共党史出版社编著的《铁流二万五千里——长征》(2011)。整理出版了一批口述史资料图书,如:卜金宝的《口述长征》(2007),高永中的《中国共产党口述资料丛书》(2013)等,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红军长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2 研究的重点及热点问题

2.1红军长征中会议问题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党和红军处境艰难,面临的局面复杂,每一次决策都有可能对红军的前途命运产生致命的影响,为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实施党的正确领导,长征途中党中央先后召开了32次重要会议[1]。石仲泉将长征中的一系列会议归为三类:一是中央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前召开的一系列会议。这些会议主要讨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作战方案和前进路线的调整等。这一时期召开的会议有9个,它包括通道会议、遵义会议、猴场会议、黎平会议、扎西会议、鸡鸣三省会议、会理会议、苟坝会议,还有沪定会议。二是中央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召开的中央系列会议。会议主要探讨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的军事作战计划及行动纲领,会议中涉及到与张国焘的分歧,中共努力维持团结,希望能共同北上抗日。这一系列会议包括7个会议:卓克基会议、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芦花会议、巴西会议、毛儿盖会议、俄界会议等。三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分道后,在单独进军陕北途中召开的系列会议。会议主要是讨论中央红军的军事战略的改变,以及党的路线和政策的及时调整等问题。这一系列会议有6个,包括榜罗镇会议、哈达铺会议、吴起镇会议、铁边城会议、瓦窑堡会议、下寺湾会议等[2]。近十年来,除了遵义会议依旧是研究的热点外,其他的会议也逐渐得到学者的重视,如对罗镇会议、通道会议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1.1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中共中央政治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一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黄一兵指出遵义会议决议中对当时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是肯定的,但是没有深入探讨造成军事指挥错误的政治原因,也没有全面地讨论政治路线方面的问题。由于当时战争形势紧急,只能解决最紧要的问题,无法对党内所有重大问题一一开展是非讨论。中共中央对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达成一致,需要有一个过程[3]。

从“合力论”来研究遵义会议。石仲泉通过研究认为,遵义会议不是突然发生的,是一系列会议推动的结果[2]。从通道会议到苟坝会议的一系列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发挥了作用。这些会议的历史作用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环都不能缺,每一个会议的作用都不能被抹杀。因此,遵义会议推动中共发生的伟大历史转折,不仅是遵义会议的推动力,而是整个历史链条共同推动历史前进的综合作用。研究遵义会议,不能忽视系列会议的合力。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共产国际对长征持模棱两可态度的结果,是共产国际和中共关系的转折点[4]。而遵义会议中的重大决策,没有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违背了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以往中共的重大决策,都必须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会议上,为了维护共产国际的威信,讨论中不涉及共产国际的政治路线错误;会议结束后,派陈云去共产国际争取对中共的理解与支持,维护了中共与共产国际在组织上的团结。因此,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的转折点,也成为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前,中共受共产国际的组织纪律约束和指挥,连续犯下错误,从遵义会议开始中共逐渐摆脱共产国际的控制,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独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方针。

2.1.2榜罗镇会议 榜罗镇会议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1935年9月27日召开的一次会议,明确以陕北为中心创建新的根据地。会议没有留下记录,也是学者有争议的一次会议。蒋建农通过两则材料来证明榜罗镇会议的存在[5]。一是1935年10月22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毛泽东发言记录中的记载:“榜罗镇会议(由常委同志参加)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5]。二是陆定一在1936年为给美国记者斯诺提供宣传材料,响应毛泽东和杨尚昆的号召,发起了关于长征的征文活动,亲自撰写了《榜罗镇》一文,详细记述了9月28日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传达榜罗镇会议时毛泽东讲话的情形[6]413。2.1.3通道会议 通道会议是1934年12月11日在湖南通道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褚银指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不仅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也引起了党和红军高层领导人的深入思考,是一次突破性的会议[7]。为随后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具有转折性的遵义会议。但这次会议并没有从根本上实行战略转变,只是在行军路线上作了一些变通,即改变原定中央红军由通道北出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是绕道黎平、锦屏北出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战略进军方向没有改变。

2.2红军长征中的民族宗教问题

1934年10月至1936年底的长征期间,红军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宁夏、河南、湖北、甘肃、新疆、陕西等15个省区,这些省区少数民族分布广泛,经过彝、苗、壮、瑶、白、布依、纳西、土家、傈僳、侗、回、藏、维、羌、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同多个少数民族直接交往。

传统的民族政策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来开展,主要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团结争取少数民族上层进步人士,重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习惯风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近十年民族政策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微观研究逐渐增多。

刘绍卫介绍了红军长征过广西时的民族政策及历史意义,指出中共中央此时发布了长征中首份民族工作文件,在广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所开展的工作多为开创性的,为中共在此后进一步开展民族工作、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经验借鉴。[8]王洪研究的是红军长征在云南时的民族政策,指出红军的民族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接纳认可,改善云南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认同,也促进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9]。谢东莉研究的是红军经过贵州时所实行的民族政策,由于贵州是红军长征时经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党的民族政策制定比以往更具体,也更富有民族特性[10]。

阳小勇在总结了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基础上,指出党的民族政策发生了变化。从1935年12月20和1936年5月25日毛泽东署名发布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和对回人民的宣言以及1937年8月中央颁发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中可以看出。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和让少数民族在统一国家中实行民族区域治的主张逐步认定了下来,联邦制的设想被抛弃[11]。

2.3长征中的女红军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女红军在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收获颇丰,也采访过女红军战士,整理出一些口述史资料。然而,这些研究尚有不足,一是女红军参加长征的一些史实,学术界还有争论;二是没有结合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时代大背景来考察女红军,没有针对女红军在长征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女红军的人数,现在的研究还有一些争议,红一方面军中的女红军人数,大部分学者给出的数字是30人,赵雅认为是32人,她考证有两名没有经过组织批准而是自己偷偷去的,其中一名就是曾玉[12]。红二方面军有20多名,红二十五军有7名,这个数字学界已经认同,现在争议最大的是红四方面军,有2500多名、3000多名、4000多名、8000多名等几个数字。江小惠通过考证,认为4000多名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出现争议主要是军民界定的标准不同导致的[13]。

2.4红军长征中的宣传问题

红军长征道路艰难,困难重重,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长征时红军宣传手段较为简单,标语是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最常见,也是最简便的一种方式。长征时期,红军困难重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行军时常变动,无法保证正常的宣传时间,简单易用的标语、传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红军宣传的唯一手段。近十年来关于红军长征途中的标语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出现了一批成果,除了李世明、田修思所著的《指路的明灯——长征标语口号》[14]等多部著作外,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余海超归纳了红军长征标语的鲜明特点:宣传主体的广泛性,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宣传内容的丰富性,保存年代的久远性。提出了标语巨大的社会动员功能:唤醒群众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增强群众对红军的认同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宣传,消除长征途中的无形障碍,鼓舞了红军战斗士气,坚定了红军长征的必胜信念[15]。

长征途中的标语也在不断演变,刘慧娟把红军长征中的标语演变分为三个阶段。长征初期的红军标语:重点在于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发动群众斗争。以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卖国、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基本口号为主,但红军已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整标语的内容。

遵义会议后至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前,这一时期的标语与中共在苏区时期的标语有了明显区别,已经体现出长征特色,标语内容已经转变为瓦解敌军、发动群众斗争;标语功能也从主要的宣传鼓动,进一步拓展成为军事战略的辅助手段。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长征标语:与党的中心任务一致,内容以维护团结、北上抗日和建立根据地为主。懋功会师后直至北上到达陕北,是长征中最为艰苦的时期。此时标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围绕行军目标,号召大家战胜困难、艰苦奋斗[16]。

2.5长征精神研究

长征精神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长征精神内涵,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长征精神的理解,长征精神的发扬等是学者研究的传统领域。近十年来学者更多是把长征精神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研究,探讨新时期的长征精神。

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大学生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缺失,面临严峻挑战。怎样将长征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体现出来,使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大学教学中塑造弘扬长征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弘扬长征精神的红色校园网站,使长征精神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完善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体系[17]。

长征精神可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两者具同向性,同源性、同质性[18],一方面长征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长征精神的升华[19]。

长征精神和“中国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长征精神和“中国梦”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共同追求,它们都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奋起抗争的必然产物;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实现“中国梦”为最高价值目标。长征精神第一次形成了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集体,第一次把实现“中国梦”放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基础上[20]。

3 进一步研究的几点思考

3.1加强红军长征中的会议研究

长征中的会议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关注的重点在遵义会议上。但这次会议不是孤立的召开,遵义会议之前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每次会议都推动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可以说遵义会议具有的转折性是一系列会议合力的结果。每次会议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以及相互间的影响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3.2加强红军长征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近十年来,学者在红军长征资料的整理与收集上作出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一些资料散落在民间有待整理。还有口述史的整理,现存的经历红军长征的老人已经不多了,他们是红军长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长征历史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必须抓紧时间完成口述史的收集和整理。

3.3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

红军长征的研究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加强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外学者由于不同的学术环境和研究视角,对于红军长征的研究会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取长补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国际学术交流会,中外学者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进一步繁荣红军长征研究。

3.4加强红军长征精神研究

红军长征精神一直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把红军长征精神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研究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热点。时代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赋予长征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

[1]田修思.长征重要会议党和红军的智慧之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3):8-10.

[2]石仲泉.遵义会议评价的科学历史观—纪念遵义会议七十五周年[J].中共党史研究,2010(1):12-20.

[3]黄一兵.遵义会议:危急时刻的重要转折[J].紫光阁,2011 (3):58-60.

[4]罗重一,张楠.共产国际和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J].党史研究,2016(5):17-23.

[5]蒋建农.榜罗镇会议与长征目的地的最终确定[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4):56-61.

[6]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7]褚银.不能忘记长征中的两个重要会议[J].国防,2016(10):17-21.

[8]刘绍卫.红军长征过广西时的民族政策及历史意义[J].广西地方志,2011(3):45-49.

[9]王洪,赵庆鸣.红军长征过云南时党的民族政策及影响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1-25.

[10]谢东莉.红军长征时期在贵州的民族政策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2009(1):19-22.

[11]阳小勇.论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D].湘潭:湘潭大学,2007.

[12]赵雅.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全景回眸[J].军事史林,2015(10):11-17.

[13]江小惠.长征中女红军的革命精神与历史贡献论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7-41.

[14]李世明,田修思.指路的明灯——长征标语口号[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

[15]余海超.论长征标语的社会动员功能[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4):131-134.

[16]刘慧娟.浅析红军长征中标语的演变[J].北京党史,2016 (3):37-41.

[17]王安平,姬艳丽.论长征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3-88.

[18]岳鹏,屠火明.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1):105-109.

[19]王欢.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3.

[20]于安龙.论长征精神与“中国梦”[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 (1):116-121.

猜你喜欢
遵义会议标语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标语变变变
趣味(语文)(2021年3期)2021-07-16 06:46:18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11-17 01:45:16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42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13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太空探索(2015年11期)2015-07-18 10:59:33
最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