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思考

2016-03-29 11:50:11葛伟阳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葛伟阳

(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互联网+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成为社会舆论发生的发源地、传播的突破口、交锋的主战场,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1]。高校作为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变量”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国家精神根基的凝聚和统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事关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坚持和维护,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战略意义。

1 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驱动

1.1党和国家极端重要的精神根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无疑指出了高校意识形态创建需要坚持的原则和方向。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旗帜,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思想武器,同时也为现代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成为世界各国命运共同体的同时,逐步渗透到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对国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国家民族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加强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事关国家精神根基的凝聚和统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事关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坚持和维护。当前西方推崇的市场经济只不过是资本在全球逐利的幌子,鼓吹西方民主宪政是最完美的政治表现,自由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散播“意识形态终结论”不过是掩盖狭隘的民族主义。放眼国内,我国处在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全国上下聚精会神共建小康社会,党提出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路一带”、“四个全面”等重大治国理念正在国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78.3%的受访者认为,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观念、新举措,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和解读”[2]。这些新时期治国理念的创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说明对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视,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意识形态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让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新举措在青年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中“生根发芽”和“深入骨髓”,才能掌握更多、更高层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大变量”。

1.2现代化高校建设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教育的性质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高校在实现中国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此外,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心之一,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风口浪尖”,成为西方国家争取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的重要突破口。大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成为互联网前沿技术最大的受众群体,不可避免地沦为倾销西方价值观的主要对象。而我们国家的大学生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和接班人为目的培养的,他们意识形态和价值信仰的正确性和坚定性,直接决定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应当承担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教育使命,在向青年学生传递科学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和引导其对我国政治体制、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认识、认同以至信仰。

1.3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起着桥头堡作用,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的,作为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这种与时俱进的逻辑思维在互联网+时代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诉求内在地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相反“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错误”[4]。这就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解剖刀和显微镜,剖析和回答时代命题,避免纸上谈论马克思主义。可以说,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马克思主义要想在青年学生中产生群体性影响,掌握青年学生这个最大的时代“变量”,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用强有力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喊,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归宿,也是实现其“思想武器”的路径转换。

2 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扩大受众群体,提供海量信息,扩大公众言论自由空间和话语权,提供多维度表达平台的同时,也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带来了多重挑战。

2.1互联网淡化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窗口,使得意识形态的传播突破时空局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横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敏锐地嗅到了互联网+在输出西方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优势,开始转战互联网领域,利用互联网核心技术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宣传和渗透,通过移动终端等技术实现意识形态宣扬的制“空”权,试图垄断意识形态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从移动“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力争实现意识形态的霸权主义。在90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力军的前提下,他们思想观念开放,对外来事物充满新鲜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左右和影响,特别是网络资源包罗万象,精华和糟粕融为一坛,很容易在汪洋的信息流中迷失自我,受到西方意识形态观念的误导,淡化乃至丧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网络红人、“网络大V”,甚至一些专家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也借助互联网平台,表面上倡导言论自由、学术探讨,实质上盲目崇拜和迷信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肆意抹黑党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唱衰中国前景,所谓“意识形态过时论”不过是西方政客混淆视听的说辞而已,把西方的政治思想当做改良我国社会问题的良药,枉顾根深于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改革的伟力,肆意践踏党获得政权的历史和现实根基。面对这种网络糟粕,大学生缺少足够的价值判断和理性甄别能力,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容易受到这些宣扬的蛊惑和欺骗。

2.2互联网冲击了大学生的“三观”意识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一个社会“大熔炉”和大染缸,在发挥技术优势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社会效应。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平等、安全的表达平台,拓宽了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渠道,公众可以就社会热点和自身利益相关方面吐露心声发表看法。但是,互联网安全性和虚拟性特点决定了不同“声音”的出现。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特别是“新左派”利用网络平台,歪曲党和国家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典型案例如教育部长袁贵仁同志提出的“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在知识界和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某些知识分子揣着明白装糊涂,混淆视听,以偏概全,转战互联网战场,错误地解读党和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不仅对高校的风气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给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造成了价值判断盲区。此外,互联网+视阈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竞争暗流涌动,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已经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面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非主流意识形态利用互联网+技术得以在门户网站、社交软件等新媒体中生根发芽,瓜分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领域中的份额,使得原本就势单力薄的态势处在更加边缘的境地。面对这种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的新常态,本来就处于舆论真空、理论淡薄的高校大学生,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社会价值诉求呈现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论“狂轰乱炸”变得发声困难,无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极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蛊惑和影响。

2.3互联网削弱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感

意识形态成为国家发展重要软实力的背景下,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和发言权就意味着掌握着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公约数”,而这个最重要、“最大公约数”的决定因素无疑是高校学生。根据CNNIC于2016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90.1%……网民中学生群体的比例最高,为25.2%。”但是,绝对数量优势的互联网民却没有有效转化为质量,主流理想信念是充满正能量的,但是,在扭曲的利益观、价值观的影响下,理想失落、信仰危机、精神倒塌;沉迷游戏、旷课缺课、考试作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行为和心态弥漫在大学校园中。这是因为,看似欣欣向荣的互联网经济存在着非理性繁荣,尤其是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国家理想、社会公德、公民精神偏离正轨,严重侵蚀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以新闻报道为例,个别媒体忽视社会效益,没有从行业准则和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出发,把报道热点集中在缺少社会价值的事件中,内幕、潜规则、谣言、色情暴力、老人倒地无人扶、高校教师论文剽窃等负面新闻成为了报道的热点。而一些“正能量”的新闻主要存在一些官方主流媒体中,而这些报道因为缺乏时效性和吸引力,往往容易被“刷屏”,难以对高校学生产生持续有力的理想信念熏陶。

3 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分析

3.1构筑“四意识”防线,提升意识形态领导力

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的争取和占领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现实问题。处在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式更加隐蔽、技术更加先进,这就要求高校党委应当在政治上坚持党性原则,秉承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把政治觉悟放在第一位,把政治意识贯彻到工作始终,突出政治本色,当好意识形态创新和改革的排头兵,敢于把党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以及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用详实而实际的语言向学生传达。互联网+的强势发展对高校的管理产生了冲击,高校应当乘势而上,通过设置“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四面防火墙,增强互联网思维意识,引领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的新发展。高校作为人才、思想和知识的集散地,承担着引领和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职责,在教育和管理中应当身先士卒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准确分析我们国家面临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包围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用实际行动捍卫党的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精准定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强问题意识的同时要切实从自身所处的校内环境和社会影响各方面出发,分清主流和支流,增强意识形态宣传和管理的治理能力,利用和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武器。

3.2以“马工程”教材为抓手,着力提升“三自信”

高校在肩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教材、教师、教学”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三教”是统一的整体,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统一,体现了高校事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因此,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既要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中国高校办学特色,使用教育部审核编制的“马工程”教材。其次,教师队伍承担着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取向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觉性,敢于对不同的声音“发声”,对高校中盛行的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过时论、西方的“普世价值”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尤其是唱衰中国、反对党的领导、否定改革开放成果的一切言论,要敢于正面直击和回应,敢于“亮身份”,正面回应虚假言论,用历史和现实击碎不切实际的谎言。最后,教学过程是教师运用教材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环节。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需要在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前提下,加强对互联网新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最新的科技和前沿理论,把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和管理中,实现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把传统课堂教学演变成师生通过互联网技术互通、共享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师生之间信仰、梦想的交融和碰撞,从而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融入大学生心灵之中。

3.3实现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建立平等沟通机制

互联网+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效度,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机制的建立需要对意识形态进行“设计”和“包装”。经典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转换,这种转换既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转换,也包括话语体系的转换,需要用更富时代气息、更接地气的鲜活语言阐明党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用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和结构化的语言呈现理论体系,少些强势灌输,多些平等对话,少些照本宣科,多些别具一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根本原因在于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中超越主观领域的价值评判,摒弃唯理论,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形成下情上达的有效沟通机制,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创新逻辑思维和理论表达,着力构建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传播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4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创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新模式

互联网技术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突破口和新平台,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网络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因素,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一环。在此形势下,高校党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负责部门,要重视互联网意识形态传播新平台,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时代变化,创建和管理具有体现互联网技术发展、反映大学生思想价值需求、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的公众微信账号、微博以及多种宣传网络形式,“造一批培育、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全面’、‘一路一带’、合作共赢等网络主题活动阵地”,正面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常态化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同时,共享共同的互联网+特征要求思想宣传自觉抛弃刻板说教和强制灌输,需要发掘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中的主体性作用,创造一个平等安全的平台,让青年学子激扬文字,对现实进行讨论交流乃至批判。当然,教育者要善于充当管理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既要善于引导,又能科学管理,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情况特殊,问题复杂,对高校的管理和改革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的新常态下需要管理者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构建新形态下的意识形态建设。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