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凤凰生态文化村的发展路径

2016-03-29 19:50:50谭晓静龚元建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发展

谭晓静龚元建

(1.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重庆万州 404020)(2.中共万州区太安镇党委,重庆万州 404035)



论凤凰生态文化村的发展路径

谭晓静1龚元建2

(1.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重庆万州 404020)
(2.中共万州区太安镇党委,重庆万州 404035)

摘 要:“园、田、楼、树、雾”是凤凰村的生态要素。在此基础上,由政府主导,学者、记者及文化人的多方参与,共同营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养生文化和休闲文化。政府在打造各种生态景观的同时,还关注到了本土文化的弘扬及外来文化的引进,使其生态与文化走进了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生态文化村;发展;路径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紧密关系,多元性、动态性、整体性、制衡性、消长性和综合性是它的主要特征[1]。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2]。生态文化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明显的文化先进性,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为了广泛传播生态文化,助推新农村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又掀起了一股生态文化村的建设热潮。生态文化村的建设,是特殊的乡村聚落文化景观的营造过程,或者说是乡村聚落的生态化。这种建设可从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来考察。其物质文化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促进农村工业发展的生态化;民主和谐、互相尊重、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以及繁荣生态文艺等是其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制度文化主要指把环境管理纳入乡村管理,真正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3]。

凤凰村属于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村域面积1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6%,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53 000个;海拔950~1 068米,夏季平均气温22.5℃。自2012年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国美丽田园、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重庆市最佳避暑休闲乡村、重庆市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重庆市首批绿色村庄等众多荣誉称号。本文以分析凤凰村发展的成功路径,为“它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生态展现

凤凰村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改造和适应该区域特有的自然气候、地理区位,日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可用“园、田、楼、树、雾”五个字来概括。

1.茶园。凤凰茶园海拔面积3 000亩,年产优质茶叶10 000公斤以上,是重庆最大高山连片茶园。其中大坡茶田最为壮观,共143垄。目前,自创茶叶品牌“太白银针”、“凤凰春”、“凤凰春尖”、“凤凰春毛峰”等。其中“太白银针”于2004年、2005年连续获“中绿杯”国际文化节银奖。

2.梯田。凤凰村拥有“大石板梯田”,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南起天峰村,西至河堰村,东达法隆村,北抵柏弯村,最高落差500余米,飞奔北去1 133层。不论是春种还是秋收后的梯田,都有别样的景致。

3.古楼。凤凰村尚存代表性古建筑丁家楼子,由司南祠和丁家箭楼两部分组成,都建在凤凰山上,直线距离约1公里。司南祠和丁家箭楼均获得重庆市首批80余处优秀近现代建筑称号。2009年,司南祠被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尽管司南祠的城墙破损较严重,祠内也只剩残壁断墙,但其主体建筑仍能显现当年雄姿。丁家箭楼的主炮楼一楼擎天仍保留完好,望孔、射击道分布四周;底楼没有门,须从二楼独门搭梯进出。体现了主人的匠心与考究。

4.大树。凤凰村有上千年的桂花树、檬子树和八百年的皂角树。其中金桂王最值得称颂,据考证已有1 300余年历史。其胸径1.9米、树高21米、冠径16米,是中国最高大的金桂树。当地村民说:“金桂,谐音金贵,有富贵吉祥之意,是老人们常说的吉祥树、发财树”。

5.雾。凤凰村背靠长江支流长滩河,其山顶与河流落差约800米,常年云雾缭绕。政府已修建了九高山、凤凰头等9个云海观景平台。

由上可见,凤凰村独特的生态环境为最美休闲乡村和生态文化村的建设奠定了生态基础。

二、文化表达

生态文化是发展生态文化村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居民建筑、文物古迹、生态景观、庭院设施、历史典故等方面。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文化是一种符号,符号背后有其特定内涵。凤凰村的梯田、茶园、古楼、大树及云海是其历史文化、养生文化和休闲文化的符号化。在生态文化村、休闲乡村旅游、乡村公园的发展进程中,这些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挖掘与营造。

(一)历史文化

为了彰显凤凰村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外人”建构一扇认识凤凰村的窗口、为凤凰村人了解凤凰村的发展变迁史以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太安镇政府邀请专家学者、本村文化人等查阅史志文献、搜集族谱及民间走访。一是理清了历史名人牟仲泰其人的来龙去脉,详细描述了尚存的牟家古寨和丁家古楼[4]。认为朝廷官员牟仲泰在朱元璋杀戮功臣时,请辞来到凤凰山,带领当地百姓垦荒种茶,于是就有了当下闻名的古茶园和千层梯田。二是整理了许多与凤凰村相关的传说故事,如:凤凰茶乡之“九凤山”的传说、凤凰茶乡之凤凰头的传说、凤凰茶乡之生命有缘的传说、凤凰茶乡之打望石的故事、凤凰茶乡之茶岭古泉传说、凤凰茶乡之“移民之花”传说等等[5]。三是发掘了许多民间口耳相传的农业谚语,如:“万县有个大石板,一板产粮万多担”、“一斗种千坵,三天收叶壳”等,都反映了大石板梯田的农耕篇章。

(二)养生文化

近年来,因食品安全不达标而导致的重大疾病及空气污染产生的严重雾霾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众的健康受到威胁,养生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凤凰村围绕梯田和茶园营造了独特的养生文化。

第一,梯田香米。因凤凰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雨量充沛,梯田以沙壤土为主,通风透光性能好、日照充裕,矿物元素含量高;较大的昼夜温差,使水稻的生长期延长了一周左右,由此营养物质积累丰富。当下,在太安镇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号召下,形成了以公司、合作社(加工厂)、互助社(农户)三种模式共同开发梯田大米、茶乡香米和生态大米三个系列产品。其中千层梯田大米由万州粮油集团生产,包装袋上印有“三绿”、“好米更养身”的字样和“梯田”的图片,暗含了养生之寓意。

第二,养生台。凤凰村以茶为依托,在大坡茶园附近的茂密森林的山顶上修建了养生台。山脚立有一块石牌,刻有“养生台序言”,表达了养生的重要性,以及“山林养生”对人体的诸多好处。到达养生台的通道是一百多步条石台阶,台阶两旁放置大小形状不一的鹅卵石,石上刻有采茶、喝茶的相关谚语,约30多条。如:清明采茶,一叶二芽;谷雨采茶,沁人齿牙;常喝茶,不烂牙;冬饮可御寒,夏饮去暑烦等等。山顶则是喝茶闲聊的平台,置有石头桌凳七八副,有茶餐厅供消费选择。山涧有小径萦绕,供来者漫步散心。不难看出,养生台是凤凰村的一道文化亮点,其创意构想非同一般。

关于凤凰茶,其介绍说“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持久似兰蕙,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并附有唐代诗人刘禹锡、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句“松花满碗试新茶”、“莲枝茶剩苦”,为凤凰茶增添了几分厚重感。

(三)休闲文化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日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休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普通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所谓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近年来,美丽乡村、民俗村、生态文化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休闲。凤凰村在“田头园间”打造了休闲“场景”供游人“边走边看边体验”。一是民俗文化长廊,以“家庭幸福、平安、和谐”为主题,可体验当地风土人情。二是田园文化观光长廊,以主要农事活动为线索、田园诗歌为内容,运用石雕艺术打造的一个人文景观。三是茶岭文化广场,是参与和举办各种活动的舞台。四是农耕文化走廊,在凤凰茶园边缘,政府投入近十万修建了土胚垛墙,将收集的糙耙、风箱、筛子、爆米花机、斗笠、推磨磨杆等劳动工具悬挂其上。五是漫步走廊,修在茶园中,呈S型,约一公里长,可感受茶乡魅力。

三、生态与文化共生发展

“共生”是生物学中的概念,它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的共栖、共存状态。“各生物之间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必须从另一方身上获得满足需求的资源[6]。生物共生表现出一种相依为命的互惠互利关系,共生双方通过这种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生存[7]。凤凰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乡土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高效利用。一定意义上,凤凰生态文化村的发展形成了生态与文化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一)生态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化村发展的基石。凤凰村在“园、田、楼、树、雾”的基础上,采取多种举措实现了生态的纵深发展。

1.提升村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凤凰村已形成近3000亩的野生映山红林,月季谷、杜鹃花海等共1 500亩。养花种树,既美化了环境,又营造了整洁、幽静、舒适的乡村容貌。已打造的22个旅游景区,已建好的文化广场、文化长廊、风情街,以及即将修建的风雨走廊等等不仅向游人展示了凤凰的美,而且也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已硬化的村级公路和修建的生产生活便道,均改善了居民生产劳作的环境。

2.推动农业生产。2013年,政府发动村干部和致富能人先后成立了茶叶、水稻(彩色水稻)、玉米、观光油菜、小蒜、百合等专业合作社10个,家庭农场15个,其中区级示范农场1个,农业企业4个。[8]此模式能更有效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以推动农业生产。

3.发展农村经济。一是乡村旅游,凤凰村旅游资源丰富,已开发大石板梯田、杜鹃花海、茶岭古泉、南集渠云海等22个景点。2012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了1 500万元;2013年接待游客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 000万元,直接从业600人、间接就业达1 500余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00元;2014年至今,凤凰茶乡已接待游客22万人次。预计到2016年底,凤凰茶乡接待游客量将突破50万人次,生态产业覆盖受益群众达太安镇二分之一,凤凰村将成为生态大田园①数据来源:太安镇政府。。二是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凤凰村拥有茶乡香米、优质茶叶、观凤小蒜、钟刘百合等特色农产品。2014年,万州区粮油集团在凤凰村发展优质水稻示范片500亩,高于市场价的10%回收稻谷100余吨,创建了“三绿”牌优质大米品牌,使种植示范户人均增收200多元。

(二)文化发展

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涵盖思维、社会、自然三个方面,体现了人与生态环境的紧密关系。凤凰村不断升级的生态环境为弘扬本土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外来文化的展演搭建了平台。

1.本土文化的弘扬。一是茶文化。自2011年以来,凤凰村不断发掘和融入茶文化元素,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茶文化节,开展了茶海寻宝、茶乡放歌等活动;精心设计了采茶制茶、山歌对唱、品茗论道等项目,使凤凰茶乡文化得以升华。二是饮食文化。为弘扬原生态饮食、助推特色餐饮发展,2013年10 月1日,凤凰村举办了“百米鳝鱼宴,千人尝新谷”的活动。另外,凤凰村已连续四年举办乡村旅游刨猪汤年会。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本地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三是休闲文化。凤凰村的海拔为 950~1 068米,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5 ℃,是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政府抓住此契机,以“休闲纳凉,帐篷欢歌季”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四届帐篷节。四是农耕文化。2012年9月,凤凰村举办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割谷体验活动,展示了凤凰茶乡的农耕文明。

2.外来文化的展演。凤凰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为外来文化的进驻提供了舞台保障。一定意义上,外来文化的进入既使本地人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又提高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如,2011年2月16日,万州川剧团送文化下乡在凤凰村演出。2014年4月6日,重庆三峡学院团委在凤凰村举办了“田园诗情入画来”——凤凰茶乡诗歌朗诵大赛。2014万州区城乡文化互动,在凤凰村表演了独唱、乐器演奏、舞蹈、小品等节目。2015年8月15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新书签售会在凤凰村举行,国家博物馆著名文史专家杨红林先生签售了他的新书《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还举办了文化讲座。

四、结 语

“全国生态文化村”的遴选标准有五个: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及示范作用突出。纵观凤凰生态文化村的发展,“园、田、楼、树、雾”是前人遗赠的生态基础,“后人”通过多方参与,繁荣了生态文化,即历史文化、养生文化与休闲文化。政府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资源,发展了梯田大米、茶叶、观光油菜、百合、乡村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政府在建造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漫步走廊等生态景观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文化节庆宣扬本土文化和引进外来文化,使生态与文化获得良性互动,并形成了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还为村民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居民的生态意识。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更丰富了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的积极参与扩大了村民对生态文化村创建活动的知晓率,达到了第五个标准,示范作用突出。

凤凰生态文化村的发展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其成功路径值得借鉴和发扬。凤凰村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干净整洁的村容、绿色无污染的饮食、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是村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保障;隔三岔五的外来文化盛宴,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正是考察生态文化村三维元素中的两维。如何将环境管理内化于村民心中、外化于村民行动中,值得政府继续探索和实践[9]。

参考文献:

[1] 王玉德.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J].生态文化,2003(3):6-7+16.

[2] 陈寿朋,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J].道德与文明,2005(2):76-79.

[3] 闫慧.乡村生态化须紧抓生态文化村建设[N].中国花卉报,2009-10-22.

[4] 凤凰茶乡乡村旅游网:凤凰茶乡文化内涵一、二、六,2013-01-10.

[5] 凤凰茶乡乡村旅游网:风土人情,2015-02-23.

[6] 洪黎民.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4):50-54.

[7] 谭晓静.共生与共赢: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3):61-65.

[8] 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农业农村信息网:太安镇从五个方面狠抓特色效益农业,2014-11-27.

[9] 高宜新.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的几点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58-160.

(责任编辑:李朝平)

龚元建(1972-),男,重庆万州人,法学硕士,中共万州区太安镇党委书记。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6)04-0018-04

收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简介:谭晓静(1975-),女,湖北恩施人,土家族,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民族学博士,主要研究民族文化遗产、散杂居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与九三学社万州区委、万州区太安镇校地合作项目“太安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阶段性成果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Fenghuang Ecological Culture Village TAN Xiaojing1GONG Yuanjian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gzhou, Chongqing 404020)
(2.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nzhou District Taian town Party committee, Wanzhou,Chongqing 404035)

Abstract:In Fenghuang village, tea garden, terrace fields, ancient buildings, old trees, fog constitute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environment, Fenghuang village is built into an eco-cultural village. The construction is led by government, with the assistant from scholars, journalists and cultural people, which creates a combination of unique historic culture, health culture and leisure culture. When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landscapes were built, the government also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ultures, so that the village’s ecology and culture are coming into a symbio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ecological culture village; development; path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2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3:54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