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袁 武
略谈职业院校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为例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袁武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当前最根本、最集中、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切实增强质量意识,需要对日常教学质量投入更多关注。而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应当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完善和深度落实。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实现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即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评价结果在符合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科学性和发展性原则的同时,应发挥导向功能、鉴别和选择功能、反馈功能、咨询决策功能、强化功能和竞争功能。
目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采用的教学评价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1.不能即评即改,改进难以落实
现行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以期末教学测评为主的多维评价(含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和教学资料检查等方面)模式,只能对过往的一个学期的教师和课程做总结性评议。这一模式的缺陷就是无法使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缺乏对教学过程质量的了解也直接导致了根据教学评价结果进行教学改进的想法无法落地。
2.教师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对立
教学测评一般由学校质管处发起,教师和学生均是被动参与。这一模式直接造成了学生不真实回答问题,教师不信任评价结果。传统模式不仅不能增强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管控,反而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抵触情绪。
3.不能自由设计问卷,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教学测评功能一般都是集成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模块,问卷针对性不强,难以修改,且无法实现根据测评对象的特点自行设计问卷的功能。
4.缺少客观细致的数据分析
传统的教学测评很难对教学评价数据进行更为深层次、高价值的数据分析。对测评数据的应用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教师做排序这一较为基本的分析上,对更为有价值的分析涉猎尚少。
5.缺少持续的更新与配套服务
传统的教学测评仅是一个软件工具,很少有软件供应商可以在提供了系统的同时进一步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究其原因是传统软件供应商欠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没有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能力。
6.缺少多终端支持,不符合使用习惯
传统的教学测评场景一般都是在固定的时间点组织学生到学校机房进行统一答题。这一场景与以移动设备完成工作为主流的现状并不相符。
1.增设即时评价和日常反馈功能
在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学测评模块中增设即时评价和日常反馈组成的教学过程评价。这一评价模式上的补足,可以有效协助学校打开教学过程的黑匣子,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就对问题进行改进,大大增加了教学评价的时效性,使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改进的作用真正得以落实。通过为任课教师增设即时评价功能,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所教授的教学班级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完全由任课教师自己掌控。如此,教师不再是被动接受评价的人群,而是可以通过平台主动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寻求自我改进与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结果可被用于当期教学改进,学生有了充分的答题动机,也将倾向于真实答题。
2.完善调查问卷的自定义设计功能
通过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教学测评模块的二次开发,完善自定义功能,实现问卷调查内容、调查时间和人群的自定义设计,以此保证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具体功能应有以下体现:一是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二是问卷可以定义单选题、多选题、打分题、开放题等多种类型,问题可设置计分题与不计分题以保证合理的分值分配;三是问题的选项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和设置权重;四是教学管理部门可以自定义调查的起始和结束时间;五是不同的课程类型也可以设置不同的调查起止时间;六是可以根据院系、专业或教学班来自定义需要调查的人群(包括学生和教师)。
3.加强对汇总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力
对于即时评价数据,可通过计算答题结果并生成图表进行展示。对于期末评价数据,在保留教师排序、答题率等基础数据的同时,还应具备两项对比结果,既通过院系、专业、课程、教学班等项目的筛选进行横向对比和对不同调查时点的结果进行纵向对比。同时,对于任课教师,可以在个人账号中查看本人的评价结果,同时可以与同课程教师、同类课程教师、本专业教师、本院系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明确自身待提升的空间,有助于教学评价竞争功能的实现。
4.改进评价场景,实现多终端支持
学生是除了教师外的最广大教学质量评价参与群体,教学测评数据采集平台在通过PC端进行调查、评价和查询结果的同时,还可通过开发适用于安卓和苹果系统的移动端APP,使教师和学生均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完成即时评价(随堂评价)、阶段性评价(期中评价)、结果性评价(期末评价)和查询结果等多项工作,这样的测评数据采样场景更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
1.完善教学过程评价机制
有效补充以往单一期末教学测评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即在同一学期中,通过多次对教学过程发起的评价和教师自主发起的随堂评价,了解教学成效,发现教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在过程中开展改进措施。同时,通过打开教学过程的培养“黑匣子”,还可以协助学校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常态数据库。
2.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对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和工作要求水平等相关质量数据的分析,了解各院系及各专业教师基本工作能力的满足情况,发现教师需改进的关键能力,并提供相应改进建议,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改善教师行为
通过对教师基本行为的调研分析,以及对不同职称和不同工龄教师群体的分类分析,了解全校教师目前的行为表现,如教师是否经常与学生、同事交流,是否关怀学生等,发现全校教师当前行为与组织要求的符合程度,帮助学校发现教师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切实的改进建议。
责任编辑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