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萍(中共临洮县委党校,甘肃 临洮 730500)
临洮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曹永萍
(中共临洮县委党校,甘肃临洮730500)
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发展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本文通过分析临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农业特色产业;对策
临洮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临洮县紧紧围绕“打造特色经济强县”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花木、畜草、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
(一)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临洮紧靠兰州、临夏,距省会兰州仅100公里,是“大兰州经济圈”内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明显,特色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广阔。临洮具有丰富的水光热资源,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纵贯全境。全县现有耕地总面积108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8万亩,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
(二)产业规模日趋显现
2015年,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实现农业增加值10.5亿元。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的种植面积达86万亩,占到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8%。花木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培育花木生产企业42家。畜禽饲养量突破700万头(只),发展规模养殖小区49个,培育省、市级重点养殖企业10家。
(三)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全县初步形成了以东部山坪区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以洮河沿线水川区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和畜禽养殖基地,以东部和南部二阴地区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县城为中心的花木种植和繁育基地。
(一)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受资金投入、种植品种、技术力量、经营方式、土地流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产业效益不乐观。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特色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较为缓慢,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不够。单一、粗放的经营方式效率低下,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另外,涉农专业人才缺乏也是制约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
(二)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一是大型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层次低。全县仅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量少质弱,并且“火车头”作用发挥不充分,不能适应大市场的要求。二是产业链条短,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加、销矛盾突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的长度、宽度、深度都不够,大多停留在不加工或初加工阶段,精深加工比较滞后,尚未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储运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更谈不上“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全县80%的中药材以原材料形式向外销售。三是农产品品牌开发滞后。全县申报注册的蔬菜品牌只有6个,市场认知度低,尚无一个中国弛名商标。
(三)产业发展机制不优
一是农业特色产业的经营体制。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较少而且业务面窄、运行不够规范。全县共有合作组织1 105家,成员3.95万人。二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缺乏。主要是类似“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没有形成,农民分散经营与企业难以对接,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市场流通体系不够健全。区域性、产地型农产品骨干市场量少而且辐射面小,功能单一。信息网络体系和购销网络体系滞后,农民掌握市场动态,开展网上交易、降低流通成本、拓展更大市场空间的能力不足。
(一)合理规划布局,建立生产基地
一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集中连片建设万亩特色产业专业乡镇,发展千亩果蔬、经济林果、畜禽养殖专业村,尽快形成一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规模生产基地(园区),提高产业的规模集聚效应和经营发展水平。二是加快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加工销售能力,辐射带动农户建立一批与市场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培育骨干企业,强化龙头带动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开发,认真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条件支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积极采取业主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引进外来、工商、民间资本投资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销链条,带动产业向规模化、基地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耕地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能人大户集中,发展集中适度规模经营。
(三)推广先进技术,加大科技应用
一是强化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和研究、示范,助推产业发展。二是加大农民技术培训。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等各项工程,利用多种形式对农民群众广泛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大轮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大科技指导力度和产学研合作力度。
(四)推行标准生产,创建知名品牌
一是完善和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积极利用专家培训、举办乡村培训班、发放明白卡、宣传册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户技术水平,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二是健全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按照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和产品,认真制定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实现设施农产品生产、检测、运销的标准化、规范化。三是加强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执法监管体系。四是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制定科学的品牌战略,在巩固提高已有品牌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各类农产品产加销企业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增加品牌的“含金量”。
(五)完善市场体系,促进产品流通
一是加快骨干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区域性、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各具特色、功能配套的产品交易市场,构建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推进信息市场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 ”,不断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强化网络营销。三是培育中介组织搞活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建立各类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大力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信息、运销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搞活农产品贸易流通。四是放眼市场开拓市场。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拓国内外市场。
[1]瞿昌忠.康县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发展. 2011,(10).
[2]周青林.特色产业开发与一村一品发展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3]王学军.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4]李朝阳.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及发展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编辑:魏翔)
F326.1
A
1673-9019(2016)10-0024-02
2016-04-13
曹永萍(1985-),女,甘肃临洮人,助理讲师,主要从事党建与区域经济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