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发展典型事例

2016-03-29 11:31杨云贤覃普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19期
关键词:白果种养农户

○杨云贤 覃普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发展典型事例

○杨云贤 覃普

一、产业背景

为全面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区农业现代化道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了“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

二、基本情况

2016年,播州区“稻+”生态综合种养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以实施项目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努力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利益共享的机制,突出抓住行政措施、技术服务、市场开拓三个环节,全区选择水资源保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能排能灌,可机械耕作的保灌稻田发展“稻+(鱼、蟹、鸭)”生态综合种养20000亩。主要集中团溪、石板、西坪、茅栗、新民、泮水、马蹄、尚嵇等镇,有龙头企业山至金、卓豪、松茂等代表,注册商标有白果贡米、仙乡谷、黔北蟹田生态大米、遵义红蟹、柏香塘鱼等品牌。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主要以稳定粮食生产为核心,大力推广”稻+”生态综合种养,不断融入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达到提质增效、稳粮增收的效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干得了,增效益。

1.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优化扶农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项目资金整合,培育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景区+产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发展订单农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2.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带动效益

按照“抓投入、调结构、扩规模、建精品、提效益”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三品一标”的创建。围绕“团溪白果贡米”地理标志,提升“白果贡米”、“仙乡谷”等品牌影响力,通过品牌带动效益,推动“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

3.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率益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创新转型,提高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交易成本。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稻+鱼、稻+蟹、稻+鳖、稻+鳅、稻+鸭等模式,实现生产稻谷安全、优质优价目标的同时,又养鱼、蟹、鳖、鳅、鸭,达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

4.打造农旅文一体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坚持与资源禀赋相结合、坚持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结合文化风情优势以及美丽乡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景区+产业+农户”,以彩色水稻、彩色油菜、四季花果、河道美化等形成风景,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最美田园风光的旅游示范点。实现“山上水果吊、田中鱼儿跳、坝中稻花香、乡村变新貌、游子寻乡愁、游客齐欢笑”的新农村景象。

四、典型事例

1.石板镇池坪村山至金公司

2015年2月,贵州山至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石板镇池平村,流转土地千余亩,流转年限28年。公司主要从事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并注册米的商标“仙乡谷”,并兼有水果栽种。稻田综合种养有稻鱼、稻蟹、稻鳖、稻鳅、稻鸭等共生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蟹、鳖、鳅、鸭,达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2015年所在地池坪村直接受益270户,年均增加收入3000-9000元,同时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社会连锁效应。

2016年稻田综合种养650亩,辐射带动“稻+”生态综合种养面积1500亩。种植桃、梨共48500株,制作了彩色水稻拼图 “石板镇欢迎你”、“遵义会议永放光辉”、“党旗”等图案,打造醉美田园风光,为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2.团溪镇白果贡米

沿革历史悠久的团溪白果贡米,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品牌,2015年12月“团溪白果贡米”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6年白果、福禄村两村发展“稻+”生态种养模式2000余亩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农庄村、生产村、张王村发展“稻+”生态综合种养2500亩,全镇“稻+”生态综合种养面积4500亩。

政府引进卓豪、嘉禾等企业,采取稻+鸭、稻+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在白果和福禄村种植宜香优2115、大粒溪香、大粒香、滇屯502等优质品种1400亩。

3.西坪镇贵州省松茂农牧有限公司

贵州省松茂农牧有限公司定位为打造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到加工、销售,生产附加产品:面条、麦酱、酒等,投资960万元,在西坪镇流转土地1200亩,建成稻谷烘干机1台、精米加工流水线一套,面条流水生产线一套,能日产精米120吨,日产面条5吨。

2016年,利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松茂公司成立了“同道合”种植专业合作社,涵盖了1000余户的农户,帮扶精准扶贫户55户。发展1000亩“稻+”生态模式,其中稻鱼、稻鸭各500亩,种植内5优39、川优6203等水稻品种。按照有机大米的生产要求,采用农场土肥水技术,作物植保技术、自然资源构建技术,一是利用“稻+”生态工程的有机互补的生态种养模式;二是利用水稻与小麦轮种进行土地改良;三是按1000kg/亩的牛粪、菜籽饼发酵等有机肥对水稻施肥;四是采用物理防治,全场安装杀虫灯20盏、黄板2000块。

五、存在问题

1.指导思想不明确,政策不到位

全区“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技术推广没有进行系统科学规划,缺乏统筹,指导思想不明确,政策不到位、不及时,没有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及“稻+”推广的综合性;补助政策不落实、不到位,导致镇乡等待观望,未能及时宣传发动,错过了综合种养的推广季节;对市场需求缺乏预见性,对种(水稻)、养品种选择没有预安排,在实际落实中具有盲目性、随意性,有的镇乡更是被动应付完成任务,工作缺乏主动性;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推广成果未能得到巩固

2.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不到位

稻田综合种养需要种植业、养殖业的结合。而在实际推广中缺乏统筹配合,种只管种,养只管养,由于长期部门协调不到位,种植部门求水稻产量,水产部门追求水产品产量,未能体现“综合”;区、镇技术部门在指导编制项目或具体指导实施项目中,各自为政,对各自种养技术线路不衔接、不协调。在基层技术推广队伍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或人员流动大,导致“稻+”生态种养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

3.缺乏规模化生产,企业引领作用差

在“稻+”生态综合种养生产过程中,全区以散户零星、不集中连片生产,缺乏规模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形成产业化,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体现优质优价。目前我区的几家企业在市场占有率低,品牌上缺乏影响力,企业引领作用差。

4.宣传力度不够

各级层面在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的认识上不够,缺乏突出重点、覆盖面广、辐射大、持续时间长的宣传报道,手段单一、模式创新不够。

六、发展方向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全区内进行系统科学规划,超前谋划来年的“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技术推广,充分考虑“稻+”生产的季节性及综合性,明确助农政策,做到早部署、早安排、职责明确、实行线路图管理,加大“稻+”综合种养产品的宣传力度、持之以恒的抓好推广工作。

2.合相关部门,成立综合推广机构

为实施好“稻+”生态综合种养,涉及种植、土肥、畜牧、植保、渔业、农机、农产品质量等业务工作,建议成立相应的综合推广机构,具体负责“稻+”生态综合种养的规划布局、组织发动、技术指导、资金落实等工作。每个项目实施镇(乡)和示范点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做到每一项具体事情都有责任人抓落实。

3.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打造品牌

优化扶农政策,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政府投入,在资金和政策上,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倾斜,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区内集中打造1-2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在“稻+”生态综合种养生产过程中,实施订单农业,切实解决生产者的后顾之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加强实施项目的管理

对2016年已实施的“稻+”综合种养项目加强管理、强化技术服务指导、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为更好的推广“稻+”综合种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联:563100,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水产工作站)

猜你喜欢
白果种养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找不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找一找
小儿慎食白果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