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卫
(新疆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福乐智慧》中的善行观及其启示
杜海卫
(新疆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善行观是《福乐智慧》一书的主题,其主旨是引导人们通过行善获得幸福。研究善行观有助于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善行观;幸福;《福乐智慧》
《福乐智慧》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被维吾尔族奉为他们民族的伦理著作之一。作者最初的写作目的是向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的策略,主张无论大臣或者平民,都应该把《福乐智慧》的内容当作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善良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今生获得幸福,并且在第二世也获得幸福。虽然《福乐智慧》中有关因果报应、两世轮回的观点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的善行观有助于人们对善行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进而建立善的价值观,形成善的本性。
“爱德圭”在《福乐智慧》中相当于善的代名词,可以翻译为“好”、“好事”、“善良”,等等。古代维吾尔族哲学认为,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人们享受的幸福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善是永恒的。《福乐智慧》中的“爱德圭”是对良好品德的概括,是维吾尔人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1]。作者认为,人性即是善德,像食品和衣物一样不可缺少。如果想在来世获得幸福,在今生就应该不断行善,如果想得到今生的幸福,更应该多多行善。
1.1 公正是善行观的核心
《福乐智慧》认为世界万物的处世原则是公正,“正义”是善德的核心,国王的名字是“日出”,公正和日出处于同等地位。因此,在生活中应该把公正当作为人处事的准则。作者希望个体通过完善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公正在人的价值观念中的地位,使人无论处于怎样的高位,都能保持一颗公正的心,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不同阶级、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人。
1.2 真诚的重要性
真诚是《福乐智慧》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作者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道德原则,主要指向人际交往这一层面。这主要包括说话要真诚,要说实话,不说没用的和没有内涵的话;思想方面不能产生邪念,不能产生损人利己的想法,一旦产生应立即消除。作者认为,心和口要真诚就要求心口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思想上和语言上的真诚,使整个人变得高尚起来。作为普通的平民要以诚为基础,以诚待人,士兵要忠于职守,保卫国家。当整个国家的人都以诚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时,这个国家的社会治安定能繁荣昌盛。
《福乐智慧》认为性善与性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主要体现在善恶的辩证关系中,具体表现为善与恶之间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在作者看来,善与恶既具有先天之分,也具有后天之分。先天的善受到后天恶的环境影响,也可能由善变成恶。先天恶的人,受到后天善的环境的启发,也可能由恶变成善。所以作者不仅强调先天因素对善恶的影响,也强调后天因素对人的善恶品行的启发。
善与恶是伦理范畴中一组最基本的对立的概念,是人对思想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把符合道德评价标准的行为称为善,把不符合道德评价标准的行为称为恶,两者在根本观点和表现形式上没有共同点,互不相容。《福乐智慧》认为,善恶不可能有相交的地方,就像两条平行线不会有任何的交点。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的结局也是不一样的。“善与恶会常伴在你的左右。如果你的行为是善的,你就会受到上天的祝福,你就会获得幸福。但是如果你行为是邪恶的,你就不会受到上天祝福,并且会在将来受到报应。所以人们应该多亲近善良的人,远离那些行为邪恶的人。要多多行善,不断积累善因,这样才能在来世得到善果,那些性恶的人,将会受到惩罚,受到上帝的审判,并且在来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报应。 ”[2]
善与恶是人性的两个方面。《福乐智慧》所说的善与恶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善与恶的转化方面,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对人性的改变起到一定的作用。作者号召人们要从善,要与好人、正人君子为伍,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充分说明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现了善与恶的统一性。因此,要想使人心向善,就要创造善的环境,为行善创造有利的条件。
《福乐智慧》强调判断人的行为的标准是善,只有那些符合善的行为,才是应该得到赞美和遵从的。作者希望通过用善来规范人的言行,使善的思想真正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作为人们做事的准则,从而形成约束和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3]。在书中,作者积极鼓励人们行善,积累善德,做善事。他认为人们只有不断行善,才能获得善果,美誉永存,得到财富和幸福。《福乐智慧》对善行的作用做了如下归纳。
3.1 行善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该书以《福乐智慧》为名,说明其主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获得幸福的。作者认为,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就是行善,只有行善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作者为了劝导世人以善为行,列举了行善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从中可以看出行善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真正的幸福不是眼前一时欲望的满足,更多的是在死后能够留下美名,并且能够在来世得到福报。或许行善的过程中,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挫折,这些都是短暂的,幸福才是真正的重点。”[4]
3.2 行善之后财富自会到来
作者认为,人只要善良,不要担心财富,财富自会降临。“只要行为是好的,不要担心财富,财富会自发的和有道德的人为伍。如果祈求财富,一个人应意识到,只要不断行善,财富自会降临。如果祈求高官,也要不断行善,你所祈祷的自会实现。”[5]这就论证了财富和善良的关系。财富只有被行善的人拥有,才能对人有所帮助。因此,作者告诫人们不用刻意去追求财富,应该不断实施善行,财富自会降临。
3.3 行善可使美名长存
作者认为,人类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但是他的声誉却是永恒的,如果想身后留美名,就要不断行善,积累善行。人们凭借两种事物得到永存,一种是语言,一种是善良的品行。每个人选择从善还是从恶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作者所宣扬的精神不死说、两世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迷信色彩,但对人们不断行善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现代社会中存在许多恶的行为,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获得自身利益不择手段,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虽然能满足自身一时的贪念,但最后必然自食恶果,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代价,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因此,《福乐智慧》中的善行观对现代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坚持《福乐智慧》一书中的善行观,实施善行,用自己的善行不断为身边的人造福,并且不断影响身边的人,使善的影响不断扩大,不断扩大善的力量。当我们有一些不良行为时应及时纠正,不断反思自己,监督自己的言行,把良好的人生观作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这是《福乐智慧》一书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对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积极意义。
该书的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因此,他在书中所提出的善行观以及因果报应、人生轮回等说法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必然有其局限性。作者是一名穆斯林,所以书中有关善行观的思想也都包含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但是行善会使人获得幸福这个终极命题,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1]郎樱.《福乐智慧》的善行观——关于善与人生的一场精彩辩论[J].西北民族研究,1999(1):227-233.
[2]莫吾力丹.《福乐智慧》中蕴含的伊斯兰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
[3]彭清.《福乐智慧》中和谐思想探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4]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维吾尔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5]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郝关中,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闫桂萍
View of Good Deeds and Enlightenment of Kutadgu Bilig
DU Haiwe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00,China)
View of good deeds is the theme of the Kutadgu Bilig,and its purpose is to guide people to get happiness by doing it.Research it can help people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and construct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view of good deeds;happiness;happiness wisdom
B2
A
1674-5787(2016)02-0095-03
2015-11-18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编号:040315B01)和新疆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DJG2015-24)的研究成果。
杜海卫(1990—),女,河北省邯郸人,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10.13887/j.cnki.jccee.201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