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娃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高校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高娃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硬件建设方面成绩尤为突出,但是如果深入了解,就会发现高校图书馆建设,虽然硬件配备也较齐全,人员也并不缺乏,图书馆为教育教学服务方面,却远远没有到位.为之,图书馆建设在完善硬件设备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师生读者的意识.从而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智慧性资源的集散地,更是培养师生阅读兴趣的地方,也是塑造大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价值形成的圣地.因此,解决好高校图书馆在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充分发挥其职能的重要保障.对此,笔者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下面几点解决的对策.以共读者参阅.
1.1 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硬软件资源有待深层次开发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使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给高校图书馆管理带来了巨大变化.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进步的同时还存在着硬软件资源有待深层次开发的问题,以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
1.1.1 信息化资源利用方式有待丰富.高校图书馆在自动化和数据库等硬件建设和利用上,更是缺乏深层次的开发,资源利用率极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这与当代图书搜集、储存和传播文献信息大众化的要求有巨大人差距,与信息社会的进步也是相去甚远.还有,高校图书馆虽然组建了自己的局域网络,建立了图书馆的门户网站,由于组织、制作和传播等技术力量薄弱,真正能为师生读者提供的相关服务却很少,甚至有的高校图书馆没有开展.如数字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1.1.2 服务师生的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宽.高校图书馆的另一个职能就是为高校的科研提供智力资源,而图书馆资源仅能满足教学科研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些对资源有较高要求的师生则明显不足.怎样挖掘现有条件下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高校图书馆一直面对的、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1.2 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员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图书馆职能的充分发挥,服务水平的提高,光有硬件建设加大力度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提升馆员的素质,因为人是一切的决定因素.
1.2.1 高校图书馆员工的服务创新意识有待增强.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建设已经为借阅服务提供了诸多途径,如除图书资料的检索、借阅和送书上门等服务,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一系列服务,为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必要的服务.但是,要更好的为高校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还需要在管理制度、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因为现代科技发展已经要求高校图书馆广泛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同时要图书馆创新服务、延伸服务,如开展总分馆服务模式、24小时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等.特别是专业图书馆、院系图书馆等,开展学科化服务.以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升图书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在高校发展中的权重.以上所述,要全面实现就必须要求员工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师生读者为本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创新工作方式,真正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工作,但是,在现实中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1.2.2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前所述,高校图书馆硬件资源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的解决,馆员的服务意识没有提升,也将使先进的设备发挥不出其先进性能.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实施以岗位管理和聘任制度为基础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以提高服务质量.岗位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实行绩效工资,可以增强馆员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紧迫感,促使馆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提升服务质量努力.但是,当前各高校图书馆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状态之下,馆员新的服务理念,新的知识和技能等,没有及时更新,创新理念更不具备,因此,他们不能了解各种图书服务新信息媒介的作用,不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焉能为读者提供比传统服务方式下更加优质的服务,焉能提高服务效能?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着力解决馆员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深层次地挖撅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能,解决效率不高的问题.
1.3 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特色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应该针对本校的特点开展特色性服务,这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一致的.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个性化服务实现的前提,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使得个性化服务才成为可能,从为用户提供文献变为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方式变多样了,处理方便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资源利用率将大幅提高.但是,现实中的高校图书馆,由于各种原因,特色化服务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有的高校图书馆甚至拒绝特色.试想,如果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没有特色,没有针对性,其发展的生命力将从何而来?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加强特色服务建设,提升服务的针对性,以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
2.1 要加大高校图书馆硬软件资源的深入开发力度
2.1.1 丰富信息化资源利用方式.在现代化图书管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获得发展,必须优化图书管理职能,挖掘信息的硬软件资源的利用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师生读者的借阅和信息资料的上传、保存、下载等需要.如图书馆可为师生读者提供USB口,OTG数据线,为手机用户提供上传和下载条件.再如,各高校都建立了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和数据库,它们的特别是数字资源容量大,传播范围广泛,可以为师生读者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服务,存取方便,可供多人同时阅读,还可以即时更新信息.再如建立网络信息文献服务和网络资源导航库,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将为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打开广阔的途径,是解决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低的理想办法之一.
2.1.2 深层次开发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职能,拓宽读者的借阅途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职能决定于其办馆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图书馆的发展方面,管理对象有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业务流程也得以重组,其馆藏体系由封闭变为开放式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方式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图书馆员的服务面更广,主体性更加凸显,个人价值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体现.在这种职能理念的指导下,图书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拓宽服务途径,变馆藏资源为信息的管理者、知识组织者、引导者、普及者等,增加为师生读者服务的方式.另外笔者还认为,拓宽借阅途径还在于紧紧围绕学校的学术科研实际,建立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科研特点硬软件资源体系,以适应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要,满足师生读者的要求,使图书馆的资源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要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2.2.1 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是服务创新的先导,是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更是技术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动力.高校图书馆要以多种形式培养馆员的服务意识,如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竞赛,开展特色信息服务,为师生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举办培训和讲座,推动馆员在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服务意识,调动馆员技术创新,如在信息的描述、标引、分类、存储、检索等方面探索改进的方式,以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水平.
2.2.2 增强高校图书馆员工的创新理念.高水平的服务必须有较高的理念来指导,因为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源动力.高校图书馆服务提高水平,就必须在馆员思想意识中树立起现代的服务理念.如创新理念.服务理念是驱动着为用户服务的行为,关系着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要重视理念创新,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创新服务方式,建立手机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进行网络咨询等.这里笔者特别推荐个性化服务理念.个性化服务包括个性化检索方式,个性化信息需求,网站个性化的用户界面,个性化信息处理方法等.个性化服务可以为师生读者提供最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接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
2.3 要创新管理理念建设特色服务项目,为教育教学提供强大助力
高校图书馆开办特色服务是现代信息服务的必需,也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的最好途径.
2.3.1 建立科研特色的专项服务栏目.高校大多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高校图书馆要针对科研建设特色专项服务栏目.我们知道,承担科研项目的这些骨干教师、科研团体,科研项目较多,科研层次较高,他们对专题文献资料也有较多较高的需求,为他们及时准确地提供有针对性服务,就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因此,要建立科研专项服务栏目,如教授(专家)专栏,设立一个主页空间,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他们提供纸本书籍、期刊资料、数据库资源.这些教师也可把自己分类的资源的查询要求通过网络送到图书馆,由馆员处理后送达需求者,满足他们的特别需求.
2.3.2 建立学科交流互动栏目.高校图书馆是了解学校学术科研状况,提升学术素养,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拥有着最大数量的师生读者群,利用这个学术平台可以推动高校的学术交流,促进师生学术、思想等的互动交流,增进学术思想的健康发展.如设立教授视点、学术讲坛、成果展示等栏目,以开展科研历程、治学经验、学术成果、专业前景、学术热点等交流,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师生的科学思想.
〔1〕王淑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0,20(4):32-34.
〔2〕王蕾.“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4):173+176.
〔3〕董颖,朱立明.浅谈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工作[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25(03):64-66.
.〔4〕谢琳慧,朱华平.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及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1(05):72-73.
G258.6
A
1673-260X(2016)11-0106-02
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