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吉光
(徐州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以徐州市为例
时吉光
(徐州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环保意识增强促进生态旅游深入发展,生态旅游定义也加入新内涵,其特征也更加明显.本文以徐州为例对其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最后针对威胁和劣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生态旅游;SWOT;旅游产业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旅游活动也向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生态旅游日益受到关注.生态旅游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提供有效的途径.徐州市富含深厚的两汉文化和自然山水景观,生态环境良好,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徐州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人们回归自然意识的深化,也是徐州市经济增长和环保护境相结合的完美之举.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对徐州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产业向深层次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有特色的生态资源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依托于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旅游者通过采取生态友好方式,以获取生态认知、生态教育的和生态体验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方式.其有区别与传统旅游的三个显著特征:自然性、参考体验性与商品味性.
1.1 优势(Strengths)
1.1.1 资源优势
徐州因其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社会发展历史,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旅游资源,并且农副产品品种众多、特色鲜明,银杏、富士苹果、牛蒡等20多种农副产品享誉海内外,十分有利于其生态旅游的开展.除了这些,徐州最有名是汉文化资源.文化中与生态旅游最为贴合的属于彭祖文化,丰富而富有内涵,影响力巨大.在徐州生态旅游资源最有代表性是潘安湖湿地公园、丰县大沙河果都大观园和邳州银杏博览园.
1.1.2 区位交通优势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五省通衢.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又是陇兰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之一.此外,徐州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徐州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徐州火车站是中国第七大火车站,而2011年,京沪高铁高铁开通,让徐州进入“高铁时代”,同时进入长三角和环渤海3小时经济圈,有效了缩短出行时间.徐州市有22条主干,4环线和90条县乡公路.境内国道5条,省道也有14条,近年来,又开通京沪、徐连、京福、高速公路.徐州观音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广州、曼谷、首尔、高雄、济州岛等地的航班.优越的交通条件也是徐州市开展生态旅游的前提.
1.1.3 客源优势
徐州市作为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旅游业虽然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前来徐州旅游的人数保持上升状态,所创造的旅游收入也不断提高,旅游增长显著.国内旅游者主要来自于周边的省区,即华东、华北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上海等16座城市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区不断发展,2014年16个核心区城市GDP总量逼近10亿万元,占全国17.2%.华东、华北地区作为我国东部重要的沿海经济地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收入高,成为徐州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地.
1.2 劣势(Weakness)
1.2.1 生态教育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徐州市旅游业虽然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但是其人才储备依旧不足,本身所拥有的从业人员也有部分素质偏低,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国内含有旅游管理学科的高校较少,加之大众对旅游管理认知较少,多数学生不会选择这一专业.导致人才缺乏,有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此外,真正的专业人才会更向往去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比如南京、苏州、上海等地,而徐州虽然在苏北地区发展的较好,但是相对而言,人才更愿意去苏南地区.
1.2.2 产品知名度低,旅游城市形象不突出
徐州市旅游景区规模相对较小,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非观光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缺乏参与性.新兴旅游产品如度假、休闲等的发展由于起步晚,导致其产品的缺乏特色,吸引力不强.徐州市旅游品牌形象依赖于市场宣传,媒体的相关报道大多局限与市级,网络上的宣传几近于无.徐州是优秀的旅游城市,在2016年更是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徐州市的对外形象依旧是“煤炭工业基地”等,没有完全改变旅游者对徐州的传统认知.
1.3 机遇(Opportunity)
1.3.1 政府政策支持
2012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旅游渐成趋势趋势.徐州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力度,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对旅游业税费提供优惠的政策.大力实施了“露采矿山生态治理”、“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作,打造城市新形象,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1.3.2 宏观旅游趋势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生态旅游消费量增长率达2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享受外出旅行所带来的愉悦,并乐意去消费.而都市圈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使得人们更乐意去接近大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渐渐不再满足于传统观光旅游,追求更高层次的旅游.旅游市场需求的改变,带动的是生态旅游受到重视,而这些为徐州市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的社会背景.
1.4 威胁(Threats)
1.4.1 邻近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激烈
虽然徐州有一个适中优越的地理位置,但是在周围的知名景区的包围.徐州虽然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旅游发展上,依然和周边城市存在激烈的竞争.在历史文化上,相比两汉文化,人们可以选择河南开封、商丘等知名古都.由于同属一个经济区内,客源市场却有着交互叠加的部分,对客源市场的争夺也极为激烈.
1.4.2 生态环境破坏威胁
旅游开发不可避免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比如建设游乐设施,为了道路易于行走,对地表的一些植被需要大范围的迁移.在开发过程中,一些对于自然生态的损害是不可避免地.除此外,还可能因为规划不合理导致不必要的伤害,或者游客素质差,没有环境保护意识等原因,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1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意识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强化人才建设是关键之举.徐州市应制订生态旅游指南并建立人力资源培训系统,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级人才.徐州市依托高校建立人才储备库,通过各类专题培训、知识竞赛等方式,普及生态旅游知识;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提升学术氛围,进一步的提高专业水平;通过与旅游科研机构的合作,利用他们提高徐州生态旅游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和相关的操作技能.当然,当人才培养足够时,还需提高相关的待遇,避免人才的流失.
其次,要加强景区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比如说景区导游,在对景区各个景点文化了解,导游词熟练的基础上,还能对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有所掌握.确保能够通过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将生态保护的常识传达给旅游者,使他们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 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强化监督管理
生态旅游开展,需要优越的自然生物资源作为依托,但是生物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容易受到破坏.因此,需要加强生态教育,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避免因为人为的原因导致的“意外”.徐州通过大众的广泛参与,将生态环保意识做到最大范围的普及.比如说“徐州市守望家园”,招募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通过巡查,保护美好的环境.守望家园对徐州生态旅游等各方面大力宣传的同时,使景区管理更加井井有条,公正化、透明化.当然,徐州不仅应该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市民群众有机组织起来,还应加强法制管理,认真执行各种保护条例,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强化旅游资源生态保护的法律责任.
2.3 增强产品参与性,打造特色产品
针对打造特色产品这一点,徐州应该将其特色生态游与徐州战争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起来.然后通过相对的整合,合理的设计,推出其特色产品.首先,徐州可以开发战争古迹一日游等路线,深刻挖掘汉文化,并对徐州地理人文进行阐述,让游客了解徐州人骨子里好“斗”的原因.其次,徐州可以开展养身文化生态旅游,展示一个地方古老的文化,探寻历史踪迹,徐州有着浓厚的“彭祖”文化,深入解读彭祖养生文化的内涵,通过课程指导,向大众展示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提供健康、独特的文化娱乐产品.由此,还可以扩展徐州饮食文化.同时可以结合养生文化,开发食疗保健的功能,提高产品层次.最后,徐州可以设计农业生态旅游路线,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将农业与自然、文化景观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
2.4 拓宽宣传渠道,坚持区域合作
徐州市要广开宣传渠道,加大知名度.在信息化时代,宣传手段自然也需要多元化发展,可以在利用电视、杂志等主流媒体向广泛大众宣传,也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讨论会等吸引关注生态人士的目光.而由于网络的发达,还可以通过微电影吸引青年群体,或是找知名博主进行宣传.当然,也可以通过各种文化节让人们了解徐州旅游,比如彭园樱花艺术节,丰县苹果节等.总之,利用一切渠道进行宣传,重点放在绿色营销和形象营销上,提高徐州生态旅游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徐州应同周边城市相互宣传旅游资源、产品和路线,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名牌,借助外力带动徐州旅游的发展.
〔1〕卢宏升,卢云亭,吴殿廷.中国生态旅游的类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82-85.
〔2〕李洁.徐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6 (01):153-154.
〔3〕李文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效果评价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2(12):80-87.
〔4〕刘晓英,陈国生,陈晓亮.湘黔渝川边缘地区民俗生态旅游合作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13(02):189-192.
〔5〕杨喜鹏.关于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J].生态经济,2014(01):148-149.
〔6〕张灿,魏晓平.河北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 2014(02):206-208.
F592.7
A
1673-260X(2016)11-0072-02
2016-09-2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指导项目(2016SJD790029);徐州市2015年度科研情报研究项目(XKQ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