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艳,吴 宁
(1.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2.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感培育研究
刘馨艳1,吴宁2
(1.江汉大学人文学院;2.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掌握着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代表者,更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促进力量.然而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科技发展和信息爆炸加剧以及原子化个体特征不断明显的当前,青年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历史使命认同感变得不断淡薄.因此,本文提出,应从全社会营造历史使命社会氛围、发挥学校主导力量、青年知识分子提升自身能力三个方面不断加强对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感的培育.
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知识分子是目前社会的主要支柱,既是国内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促进力量,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主要继承和推动者.从五四时期到现在,青年知识分子作为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开始的“救国图存”到现在的“中国梦”,青年知识分子对于自身和社会的理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对目前青年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进行研究,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促进增强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使得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能够更多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人.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到,青年知识分子首先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知识”,即受过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其次,青年知识分子有着一定的年龄限制,即主要是处在15岁-34岁年龄段之间.
对青年知识分子的讨论可以从马克思时代开始追溯,虽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明确地对青年知识分子做过论述,但是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其对于青年知识分子的理解.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在社会变革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其所拥有的知识对于科学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马克思1835年撰写的《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对青年人如何选择职业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并且提出青年人不能被外界的名利所诱惑,而应为人类的共同目标去奋斗终身.这篇文章也被认为是马克思最早进行青年知识分子研究的代表作.此后,马克思对于青年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和其重要性都做出了一定的论述,他认为,青年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必经且重要的发展阶段,而且在智力和知识变得不断重要的时代,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教育和全面发展将对于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和人类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当不断重视对于青年知识分子的教育和保护.恩格斯也对于青年知识分子进行过一定的论述,他认为教育对于青年知识分子而言非常重要,只有在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够不断壮大青年知识分子的力量,使得青年人拥有更多的新知识,而这些新知识将对社会发展和变革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对于青年知识分子的论述,并且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认为,青年知识分子革新向上的特点决定了其作为革命主要力量的特征,而且在知识的武装下,青年知识分子将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建设者.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还是社会发展而言,青年知识分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力量也变得极为重要.然而,进入了新世纪之后,在各种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青年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只有正视目前青年知识分子面临的挑战,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定位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对如何更好地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力量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文化的急速增长和繁荣.各种信息尤其是网络文化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并且还成为了青年人的主流信仰.青年知识分子所接触到的内容也不断增多,从传统的基本社会道德理论到西方的社会文化知识,青年知识分子均得到了较多的接触.尤其是在人们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出国旅游、国外影视作品、国外视频、国外节日等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相应地,西方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在人们享受产品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虽然青年知识分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和知识基础,能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进行一定的比较和鉴别,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国内的经济文化的确和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青年知识分子就会更容易被西方的文化所吸引,从目前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哈韩”、“哈日”等也能够窥到一斑.再加上青年知识分子更容易接触到西方的文化知识,因此就也更容易被西方的文化所吸引,从而容易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一定的疏离和排斥.
第二,科技发展和信息爆炸的明显加剧.经济的急剧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科技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日趋加速的今天,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随着网络、大众传媒等渠道的公开而增加,同时这些传播渠道也使得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交流的速度变快.青年知识分子所接触到的不仅仅只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开始从网络等新媒体中去获取信息,并且由之前的在学校学习的方式转变成为了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方式.信息的爆炸和快速传播能够极大地丰富青年知识分子的知识信息库,但是另一方面青年知识分子对这些知识和信息消化、吸收的时间也相应缩短了.虽然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实现青年使命感的培育,但青年知识分子也很容易在吸收其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而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此外,信息和知识爆炸式增长为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环境,青年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网络各种媒介自由地接触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并且还很容易受这些信息的影响而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此时,若在不了解青年知识分子的基础上就贸然宣传青年的使命感,就会很容易造成青年知识分子的抵触和反感,反而与培养青年知识分子使命的目标相违背①.
伴随着信息和知识空前的透明和便利性,既为培养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渠道,但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青年知识分子使命感的宣传和培养具有着强烈的价值主导性,属于国家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的教育,虽然在学校课堂中设立了思想教育课程,使得青年知识分子能够对自身的使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多数的课程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使命仅仅处在了解的阶段,再加上课程强烈的政治性和教育性色彩,更使得青年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使命无法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因此,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使命感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民族性,从而成为青年知识分子易于接受的内容.但是,正是由于青年知识分子使命感培育所具有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色彩,这些具有严肃政治性色彩的内容也难以完全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也就进一步造成了青年知识分子对自身使命的认识薄弱,无法承担起社会和国家所赋予的责任.
第三,原子化个体的显著性.原子化的概念最多是在社会学的话语中被使用,主要是用来研究单位制度解体之后,社会中出现的个体关系疏远等一系列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原子化,最主要的表现是,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个人与国家距离变远、道德规范失灵等一些基本的社会连结被破坏的现象②.在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在经济上表现为统一的生产,在文化上则体现出明显的集体主义意识,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以能够为集体做贡献而感到自豪.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生产体制转变的同时,社会相应地从“单位社会”过度到“后单位社会”,并且还产生了一些持续性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个体之间的联系不断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之间变得疏远,社会呈现出原子化个体化的社会状态.而对于青年知识分子而言则表现得更为明显,青年人更加关注于自身的生活,虽然依然处于与他人的联接中,但是却越来越呈现出单面性,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片面和单一,与之前相互融合、多面的、交织在一起的角色和关系有相当大的差距.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提出,由于现代社会不断呈现出原子化的状态,社会的自杀率也不断上升.因此,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动员和使命感的培养也越来越有挑战性.
从“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放飞青春梦想;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与发展与祖国富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加强对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感的培育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不断增强青年知识分子对自身历史使命感的认同,具体来看,青年知识分子“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潮中尽显光彩”③.具体来看,目前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青年知识分子承担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历史使命.青年知识分子作为国家发展和繁荣的中流砥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生力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也不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目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正处于艰难期,面临着各种未知的挑战和威胁,这既为青年知识分子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然而,从现实中的情况来看,青年知识分子用自身的知识和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对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中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青年知识分子寄予了更深的期望.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更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践者,还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强国的主要承担者.在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历史使命下,就要求青年知识分子能够将自身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其次,青年知识分子承担着创新科技、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从“知识救国”到“科教兴国”,现代社会对于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建国之前,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基本定位是“有无产阶级觉悟的、意志坚定的革命者”④,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革命者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虽然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实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也成为了国家持续发展越来越迫切的要求⑤.青年知识分子受过一定的教育,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承担者和实践者.尤其是从北上广三地的青年知识分子数量和层次来看,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青年在当地青年人口中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而且还有部分青年知识分子有着出国留学的经历,在国外学习并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以上海为例,每年青年知识分子创办科技型企业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青年知识分子应主动承担起责任,为国家实现科学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全社会营造培育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的氛围.目前青年知识分子对自身历史使命意识淡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社会上并没有对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重要性的强烈认知和高度赞同.因此,以共青团等政府部门、高校等为主要力量,应注重在全社会进行青年历史使命重要性的宣传,并且通过一些青年知识分子接触较多的渠道,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去进行广泛的宣传.在传播渠道上,鉴于网络等新媒体形式的流行,再加上青年知识分子往往是这些传播渠道的主要受众,因此相关部门可以积极通过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官方网站、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等渠道进行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内容和重要性的宣传,进而在全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在传播内容上,与传播的渠道相匹配,相关部门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宣传片展播、知识趣答竞赛等方式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进行宣传,从而将此内化到青年知识分子的自身行为中去.
第二,发挥学校的作用,突出学校在培育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中的主要地位.学校作为青年知识分子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培育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学校应担负起对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感培育和教育的主要职责.学校在培育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感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课堂授课形式而言,与传统的一对一单向授课方式不同,现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学校可以对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尤其是在培育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时,在传统一对一授课基础上,可以辅助以音视频展示、主题演讲等方式,提升青年知识分子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深化对于自身历史使命责任感的认识;其次,对于教材而言,传统的书本教材已经不再适用于目前对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的培育,伴随着网络等科技的发达,学校可以考虑以PPT展示、师生线上交流群互动等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课本,而是以丰富的教辅工具为手段,提升青年知识分子对于自身历史使命的认识.
第三,加强自身教育,青年知识分子不断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作为实现国富民强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社会、学校不断加强对青年知识分子历史使命感培育的同时,青年知识分子也要不断提升对自身的要求,使得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因此,青年知识分子应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是指引人生不断前进的灯塔,青年知识分子要树立起自己的远大理想,将自己的“青春梦”同“中国梦”相结合,不断坚定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排除艰难,从而在实现国家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辉煌.其次,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早已经成为了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青年知识分子要想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更新所掌握的信息,使得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同时,青年知识分子还要注重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吸收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转化为可以操作的科学发明,并且将之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为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王茝.时代特征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9(3):80-83.
②田毅鹏.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J].学习与探索,2012(2):28-32.
③胡亚英,王小琴.当代青年历史使命探析[J].沧桑,2014(1):171-173.
④房宏琳.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特征及历史使命[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
⑤郑永延.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与崇高使命-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思想理论教育,2011(9):4-9.
〔1〕王茝.时代特征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9(3):80-83.
〔2〕田毅鹏.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J]. 2012(2):28-32.
〔3〕胡亚英,王小琴.当代青年历史使命探析[J].沧桑,2014 (1):171-173.
〔4〕房宏琳.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特征及历史使命[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
G641
A
1673-260X(2016)04-0251-03
2015-08-01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2014年服务民族地区调研项目(2014fwmzxm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