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琳
(重庆文理学院 数学与财经学院,重庆 402160)
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制探讨
冯琳
(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重庆402160)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促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在论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化认识、建设创新创业文化、健全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措施.
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大学生
当今社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应对社会的需要做出响应.自2002年教育部在9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试点活动以来,许多高校响应政府号召以及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时间比较短,经验比较匮乏,因此目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探索或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首先是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社会,越来越强调创新.各国之间综合国力强弱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以及能否将创新性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与培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培养的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其次是促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特征,不具有可持续性,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实现取决于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最后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需要.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招收的大学生数量不断攀高.资料显示,目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700万左右.如此庞大的学生规模,全部依靠社会来解决就业是不现实的,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创业和就业,拓展大学生的择业空间,提高就业质量,发达国家已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目前在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生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一般为20%-30%,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1].
近年来,高校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和毕业生创业就业.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模糊认识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就是人才培养.长期以来,我们都强调的是专业人才教育,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尽管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但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一些人主观地认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创办企业.由于认识存在偏差,因此一些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
2.2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浓厚
由于认识有偏差、不到位,许多高校没有营造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氛围.具体表现在:一些高校关于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政策和制度不健全,如创新创业学分、毕业论文替代制度、奖励制度等;一些高校没有在校内广泛开展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创业竞赛等活动,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一些高校没有大力宣传和表彰那些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
2.3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不完善
尽管目前许多高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但在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内容不全面.一些高校没有单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而是将有关内容整合到就业指导课中,且以理论知识为主,很少开展实践教学.一些高校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是开设创新与创业方面的有关课程,如创新技法、创业学等,将创新和创业的有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些高校认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是在校内开展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大赛.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有关课程的支持.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时,开设的课程不成体系.有的学校只是开设了一些讲座类课程,有的学校开设了创业学、创造学、创业心理学,有的学校开设了创业方法课程.由于课程不成体系,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效果也不尽如意.
2.4缺乏真正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2]
目前许多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没有创业经历,不知道创业如何进行,创业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创业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准备.教师在讲解创新创业课程时,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有些高校从企业聘请一些企业家进行创业教育,但是他们的教学内容基本是属于个人经验的总结,缺乏系统性.
2.5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和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许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而是区别对待,导致了两张皮现象.有些学校甚至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非正规教育,可有可无.他们常常片面地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加大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力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3.1深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一名企业家,这不可能也不现实,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从而为学生适应社会,创建属于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奋力拼搏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战略眼光、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等,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3],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3.2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土壤,高校应积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1)加强制度创新,建立一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要积极推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即在学业制度中规定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学生毕业时必须满足创新创业学分的要求;要积极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或者实行论文替代制度,即让学生用获得的创新创业成果来替代毕业论文(设计);要建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制度,对那些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社会实践、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要改革学籍管理制度,真正实施学分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半工半读或者中途休学创业等.(2)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高校应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应在校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获得创业体验,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3)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高校应积极利用校内报纸、校内广播台、黑板报等媒体积极宣传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业绩的学生.
3.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并获得有益的创业经验,因此要健全创新创业知识体系.首先是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层次.该层次的主要任务是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4].其次是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训练层次.该层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学科竞赛、创业大赛、技能比赛等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培养其创新创业素质.最后是创业实践活动层次.该层次的任务是为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高校应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尽早地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在大三、大四期间,让大学生参加各种学科、技能竞赛以及创业计划大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3.4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套健全的课程体系.从功能上讲,该课程理论体系应由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和精神的课程如企业家精神、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与创业理论课程如创新学、创造学、创业学等,创新创业方法课程如创新思维、创业方法,创业相关知识课程如公司法、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等组成.这些课程分布在不同的学期或学年,形成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理论相关知识、创新创业方法等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3.5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因此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在日常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5].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将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内容;在课程体系方面,要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既要包括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理论课程,又要包括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及各种能力的实践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将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时、参与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课程考核时,要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3.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高校应建设一支以教师为主体,以知名科学家、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风险投资等人员为补充的高素质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6].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业绩考核,并将这种业绩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增强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培训.为了弥补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与经验方面的不足,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这个平台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提高创业教育能力;二是让教师积极走出去,多参加一些创新创业学术会议与高级研讨会;三是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有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同时高校可以聘请企业家或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大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传授创业的技能与知识.
3.7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的新想法、创业计划就不能有效地实施,大学生就得不到创新创业的经验,从而无助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1)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建设,并向全体学生进行开放.(2)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3)与企业积极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等.学校可引导学生根据有关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等活动,为企业的实际问题出谋划策.学校可让学生到有关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活动.
〔1〕吕延勤,杨培强.制约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9(4):86-87.
〔2〕何婷婷,高彦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27-29.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4〕贺建民,郭永强.构建地方院校创业教育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62-63.
〔5〕王福英,林艳新,侯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0(3):123-124.
〔6〕余江舟.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3-4):44-45.
G642
A
1673-260X(2016)04-0212-03
2016-02-18
重庆文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14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