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波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实践
张云波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作为其中的一种新型模式,已经被广泛认可和应用.而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断钻研的课题.因此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背景下,根据各个学校的自身实际状况,实践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在其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育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抗挫折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学生;能力培养
多年来,随着学生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教学俱乐部”一词已经并不陌生,它是各个学校结合当代学生的体育需求,将体育教学与体育俱乐部相结合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俱乐部形式出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众所周知,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是所有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视的问题.但由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范畴较广,且以往的研究都只关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因此本文将能力培养的研究范畴确定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体育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抗挫折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重点研究如何对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是以俱乐部形式进行体育教学,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在教师指导下,有自由选择项目、教师、上课时间的自由度;具有共同体育锻炼爱好的大学生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等需要,以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为目标,以体育锻炼者自觉自愿结合为基础,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融为一体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实行“混合-分层-三自主”选课制;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组织形式;建立以学生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管理机制;确立知识与技能、体质与健康、能力与素质的内容结构;确立适应俱乐部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建立新的考核标准,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其中;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和意识,把“要我锻炼身体”改变为“我要锻炼身体”、“要我健康”改变为“我要健康”.这种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四年不断线的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身体能力和思想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
2.1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构成要素,它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既来源于社会实践又体现、发展于社会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而目前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一般实践能力薄弱,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综合实践能力缺乏,这与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单位的要求不符.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学习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很强不需要锻炼的占14.3%,认为实践能力较强的占38.5%,认为自身实践一般有待于提高的占学生认为实践能力很强不需要锻炼的占11.9%,认为实践能力较强的占32.1%,认为自身实践一般有待于提高的占40.2%,认为自己的实践较弱急需锻炼的占15.8%.这说明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且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显著.
2.2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学生体育能力是一种由学生的体育意识、健康素质和一定的知识构成的、有自身鲜明特点的特殊能力.这种能力能集中反映大学的体育质量.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学生自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学习中,学生能够科学合理的自学自练、自主性学习,并及时进行自我调控;二、培养与训练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激发他们的实践兴趣,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总结和评价,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三、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分层、分组教学,重点培养体育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发挥每个人的监督管理作用,进行自我监督管理、相互监督管理工作,从中接受锻炼和考验,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四、培养自我保健能力.在其他各个项目俱乐部中融入更多的保健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保健和卫生习惯.如运动损伤的处理、合理的饮食与营养补充、自我按摩、科学的体育锻炼等;五、培养利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中,应教会学生根据场地、器材以及自我锻炼的需要而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体育环境和条件,坚持体育锻炼.
2.3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他们活动和交际的范围较窄,仅限于校园内的活动,仅限于与授课教师、本班同学、家长的接触,因此容易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学习,能够进行良好的内部沟通,也能进行良好的外部沟通,即能和内部(由各个年级组成的)成员协调沟通解决遇到的问题,也能和校外陌生人主动交谈,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观点等,因此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在各种交流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如健美操教学俱乐部,在进行创编时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出谋划策,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间的表演交流也能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示范能力和表演能力.
2.4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超越自我,战胜别人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体育教学与竞赛相结合,而体育固有的特色就是竞赛中的竞争.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中的竞赛符合学生求胜的心理,不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公平竞争,锻炼他们的竞争能力.调查显示,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学习的学生中,有38.2%的知道面对竞争不用回避,有34.5%的指导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还有24.6%的认为要学会适应竞争环境,这些都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意识,能够正确面对竞争环境;同时也为他们充分认识竞争提供机会和平台,在大学四年不间断的培养他们竞争能力.如排球教学俱乐部,每一学期的教学都要进行排球教学竞赛,且占整个教学的份额较大,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他们要在比赛中获胜就要多进行技术的练习,除了练习好自身的技术外,还要相互帮助提高小组其他成员的技术水平.
2.5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
当今社会的大多数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环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并备受家人关注或是溺爱,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因此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和能力薄弱是造成心理挫折的主要原因.但是体育竞赛可以让他们既体验成功又可以体验失败,并在失败中战胜自己.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中除了学生达到基础目标,最主要的就是组织与参与体育比赛.通过比赛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增强,自控能力较好,能积极面对挫折,用正确的方法排解及应对.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7%知道挫折避免不了,有25%的有战胜挫折的经验,有32%的能积极面对挫折.调查发现个人体育运动项目最能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轮滑、跆拳道等,他们是小组学习,但考试以进行大循环的个人或双人的竞赛为主,因此在比赛中输赢的因素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个人身上,因此成功与失败的感受最为强烈,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较大.
2.6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合作能力既是自我学习和教育过程的体现,也是社会交流与人们相处的社会属性的完善.在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中,分组合作学习是典型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足球、篮球、排球等大球项目中,因本身就是团体合作项目,因此合作学习表现的淋漓尽致,譬如排球比赛中场上六人必须要齐心协力、团队配合才能够最终获得胜利.而在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瑜伽、游泳、毽球、跆拳道、轮滑等项目中也都在应用,效果也很显著.因此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能够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教会学生合理利用合作技能———团结力量、语言交流,并把合作精神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团队精神和集体学习精神得到更大程度和范围的提高.
2.7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中,单项俱乐部较多,最多达到15—19个,在这些项目中,都要创新性的学习与考核.譬如球类俱乐部学习中,比赛阶段完全交给学生自行管理,不用统一形式,可创造性的选择小组成员同意的形式进行教学竞赛;操化类俱乐部学习中,如瑜伽,教师讲解基本体位法后,由各个小组介绍自己喜欢的体位法的做法、功能,并自行选择喜欢的音乐编排组合体位法进行期末考核.可以说这些都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为创造性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带动他们更创造性的生活和学习.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不仅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符合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的特点,更能专门的针对学生的需求,对多种能力进行提升,特别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建议进一步研究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课堂教学,突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优势,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某一能力,从而对综合能力的提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协作和竞争意识.
〔1〕李巧妹.吉林省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教育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李敏卿.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3(09).
G807.4
A
1673-260X(2016)04-0183-02
2015-12-28
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课题(JGJX2015D25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