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及技术体系的构建

2016-03-29 09:31许汉亮林明江李继虎胡玉伟黄志武毛玉玲管楚雄
广东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蔗区诱剂螟虫

许汉亮,林明江,李继虎,胡玉伟,黄志武,毛玉玲,管楚雄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16)

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及技术体系的构建

许汉亮,林明江,李继虎,胡玉伟,黄志武,毛玉玲,管楚雄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16)

介绍了甘蔗主要害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应用性诱剂或灯光进行监测,建立虫情监测网络,提出以性诱剂、赤眼蜂、杀虫灯、高效低毒杀虫剂等关键技术的协调应用,构建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以虫情测报为指导,在甘蔗生长前期施用高效低毒杀虫剂防治主要害虫、利用性诱剂诱杀防控螟虫,在中期及中后期针对螟虫实施以性诱剂和赤眼蜂协调应用关键技术、针对天牛和金龟子使用灯光诱杀防控技术,并加强田间管理。以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和发挥天敌资源作用,营造良性的蔗田生态环境,实现甘蔗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甘蔗害虫;性诱剂;赤眼蜂;杀虫灯;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许汉亮,林明江,李继虎,等.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及技术体系的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6):132-137.

甘蔗生长周期长、病虫为害种类多,几乎从播种至收获的各生长发育阶段均会受到一种或多种病虫的为害。国内各蔗区普遍发生的有钻蛀性害虫、地下害虫和叶面害虫三大类。其中,钻蛀性害虫主要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 Wakler和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等;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龟子(突背蔗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和光背蔗龟Alissonotum pauper Burmeister)、天牛(蔗根锯天牛Dorysthenes granulosus Thomson)和白蚁(黑翅土白蚁Odonti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等;叶面害虫主要有绵蚜虫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和蓟马Baliothrips serratus Kobus等。近年来,上述主要害虫在我国多个蔗区发生为害,给蔗农和制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4]。这些害虫在某些蔗区往往不是单一发生而是多种混合发生,给防控工作带来极大难度。在防治上长期依赖化学农药,盲目用药和随意加大用药量,尤其是特丁磷等高毒化学农药的滥用,不但加速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对蔗田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的破坏。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农业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我国自2006年开始,在水稻、玉米、蔬菜、茶叶和水果等优势农作物产区,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取得了一定进展[5]。而甘蔗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相对滞后。本文将介绍甘蔗常见的钻蛀性害虫、地下害虫和叶面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例及研究进展。针对我国当前甘蔗害虫种类多、发生频度高、成灾面广,严重制约蔗糖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以化学农药减施为目标,根据甘蔗不同生长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特点,实施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构建甘蔗生长全程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以期为我国甘蔗害虫的安全高效防控提供参考,确保甘蔗高效种植及食糖安全。

1 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1.1 钻蛀性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1.1.1 天敌防控螟虫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是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多种农林害虫防控的一类寄生天敌。利用赤眼蜂防治螟虫是在螟虫产卵高峰期通过大量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将卵产在螟虫卵内,致使螟虫卵不能孵化,将螟虫消灭在卵态。赤眼蜂在螟虫卵内发育后羽化出成虫又可继续寄生更多的螟虫卵,从而达到防治螟虫的目的。我国于1958年在广东顺德建立了第一个赤眼蜂站,此后在全国各蔗区逐步开展赤眼蜂防治螟虫工作。广东珠海红旗农场是利用赤眼蜂防治螟虫最成功的例子,连续18年在蔗田释放赤眼蜂,将螟虫枯心苗率和死尾率均控制在2%以下[6]。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是防治螟虫的优势赤眼蜂种类,能寄生多种甘蔗螟虫卵[7]。目前我国赤眼蜂的规模化繁殖已成熟,在两广蔗区赤眼蜂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并加强或新建了赤眼蜂繁殖站。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一定防控效果和生态效益[8-9]。古巴蝇Lixophaga diatraeae Towns.也是甘蔗螟虫的优势寄生天敌之一,能寄生甘蔗二点螟、条螟和黄螟等多种螟虫幼虫。在古巴等国家常年释放古巴蝇能显著抑制螟害[10]。在国内,原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曾经先后从古巴引进古巴蝇,在室内可大量饲养成功,但田间释放试验却未能很好建立群落。邓展云等[11]报道了近年在广西利用古巴蝇防治螟虫的大田示范,取得一定防效。

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蠼螋等在甘蔗田分布极广,对螟虫防控有一定的利用价值[12]。

国内外在利用病原微生物(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等)防治甘蔗螟虫已取得一定进展[13-14]。

1.1.2 性诱剂防控螟虫 性诱剂的防控作用是针对螟虫成虫进行交配干扰或诱杀。交配干扰也叫性诱剂迷向法,是在成虫盛发期通过将人工合成的螟虫性诱剂制成迷向管插在甘蔗叶片上,在螟蛾交配活动期间释放性诱剂,以干扰蔗螟雌雄蛾个体间的性信息联络,使雌雄蛾无法完成交配,从而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达到防治螟害作用的一种技术。该项技术特别适合甘蔗生长中后期的螟虫防控。性诱剂迷向技术应用最成功的是甘蔗条螟,实施一次迷向防治能持效25 d以上,可有效控制一代条螟成虫。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珠三角等蔗区应用以来,推广面积逐年扩大,防治效果明显,条螟迷向干扰率可达94% ~99.3%[15]。近年来,以性诱剂迷向技术为核心的螟虫系统控制技术在广东、广西各大蔗区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16-18]。

性诱剂诱杀法则是利用性诱剂诱杀雄蛾,于成虫羽化期在田间安放一定数量的性诱剂诱捕器,引诱雄蛾并将其直接杀死在诱捕器中。诱杀法使得螟虫雌雄性比严重失衡,造成相当比例的雌虫得不到交配机会而不育,降低雌蛾交配率,减少次代虫口基数,从而达到有效防控螟害的目的。近年来,在广西及粤北等蔗区利用性诱剂开展大面积诱杀条螟工作,取得良好的综合防治效果[19-20]。

1.1.3 性诱剂与赤眼蜂协同控制螟害 通常在同一个蔗区发生的甘蔗螟虫种类往往不止一种,而是多种螟虫混合发生,且有世代重叠现象,从而加大了防控难度。为提高防控效率,充分发挥性诱剂和赤眼蜂各自对螟虫防控的优势,将性诱剂与赤眼蜂两种不同防控技术结合应用,在不同时段对螟虫不同虫态进行控制。实践证明,协同控制技术的实施能显著提高螟虫综合防控效果,较好地解决了中后期条螟防控难的关键技术问题[21]。

1.1.4 施用低毒杀虫剂 在下种时或甘蔗生长前期,可施用高效低毒杀虫剂来控制前期螟虫及地下害虫等。近年来,在高毒农药的替代研究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已有一些兼防作用较好的产品在蔗区推广应用[22-23]。

1.2 地下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1.2.1 灯光诱杀防治 应用灯光诱杀害虫是利用害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在其成虫发生高峰期进行诱杀,是害虫生态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主的灯光诱杀农作物害虫得到广泛应用。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在甘蔗田能诱杀大量金龟子、天牛和白蚁等害虫。

2006—2007年,许汉亮等[24]在云南德宏蔗区利用灯光诱杀金龟子成虫。在4~6月间成虫大量出土高峰期,在蔗田架设频振式杀虫灯,每天20:00~22:00亮灯,第2天将收集诱杀到的害虫集中销毁。大面积灯光诱杀结果显示,以黑色金龟子为主的甘蔗地下害虫得到有效控制。于永浩等[25]报道,4~6月蔗根锯天牛成虫出土高峰期架设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发现天牛成虫在19:00~21:00活动频繁,扑灯率高,同时也可兼防金龟子。胡桂琴[26]根据甘蔗白蚁对黑光灯有较强趋光性的特点,提出在4~6月有翅白蚁纷飞季节,架设黑光灯消灭大量有翅繁殖蚁。滕权玲等[27]2011年在广西的研究表明,频振式杀虫灯可诱捕金龟子、锯根天牛、二点螟等主要害虫,诱杀效果显著,挂灯区增收经济效益显著。

1.2.2 机械及人工防治 机械处理:甘蔗砍收后,及时清理蔗园,采取深犁深翻的耕作方法,直接破坏匿藏在旧蔗头及附近的金龟子、天牛等的生存场所,并将其杀死。卢文标等[28]在湛江农垦蔗区采用旋耕机械(即先横直旋耕再犁地和开沟)的方法,发现原来天牛和金龟子为害较重的甘蔗地翻种后,综防区的天牛和金龟子为害率下降81.25%。

陷阱诱捕法:在天牛成虫出土高峰期埋设塑料桶或挖土坑进行诱杀。于永浩等[29]在甘蔗地的行间或田头每667 m2挖土坑8~10个,坑面30cm× 20 cm、深40 cm,结果能诱到一定数量的雌、雄天牛成虫。该法已在广西农垦系统的农场中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诱杀效果。

1.2.3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防治手段防治甘蔗地下害虫,以应用病原真菌防治蛴螬的研究较多。于永浩等[30]筛选得到适于大田防治根土天牛幼虫的高致病力绿僵菌菌株。冯奕玺[31]在春植蔗下种(宿根蔗株间松土)至大培土期间,施用绿僵菌可减少当年金龟子幼虫60%~80%。王进贤等[32]研究表明,斯氏线虫科(Steiniernematidae)和异小杆线虫科(Heterorhabditidae)等病原线虫对突背黑色蔗龟幼虫有较强的致死效果。

1.3 叶面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1.3.1 物理防控 粘虫板杀虫技术是利用昆虫的趋色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粘虫板对环境、人畜、天敌无害,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问题,是害虫防控的绿色技术。蚜虫、蓟马等是甘蔗的主要叶面害虫,有不同的趋色性。蚜虫具有强烈的趋黄性,采用黄色纸(板)上涂粘虫胶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诱杀甘蔗蚜虫,并减少其为害。2012—2013年,王祝英[33]在云南广南县大面积使用黄色粘虫板防治甘蔗蚜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 2011年余玲等[34]研究发现,蓝色粘虫板对甘蔗蓟马的诱集效果最好,指出在甘蔗苗期防治甘蔗蓟马是关键。

1.3.2 生物防治 蔗田中绵蚜天敌种类多,主要有瓢虫、食蚜虻、草蛉等捕食性天敌,而占主导地位的是鞘翅目瓢虫科昆虫,要加以保护和利用。黄应昆等[35]调查发现,大突背瓢虫Synonycha grandis Thunberg和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 Swartz等是云南蔗区绵蚜的主要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类。

1.3.3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例如,抓住蓟马怕光的特点,在蓟马发生为害盛期增施速效肥,促进甘蔗心叶快速展开,可减轻其为害。

利用物种多样性的原理控制蚜虫。施立科[36]研究表明,甘蔗地间种辣椒、大豆、玉米等作物,不仅能有效防治甘蔗绵蚜,还能增强蔗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张红叶等[37]研究发现,甘蔗玉米间种不仅能降低甘蔗植株上绵蚜的种群密度,还能提高瓢虫的种群密度。

1.3.4 化学防控 合理使用低毒杀虫剂。近年来,一些新烟碱类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在各蔗区推广应用,均表现出对蓟马、蚜虫等叶面害虫有很好的防效[38-41]。

2 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

2.1 建立主要害虫监测网络

准确的预测预报是制定病虫害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首先,建立主要害虫监测网络,掌握其发生规律,指导适时防控。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甘蔗害虫监测网络,只是依靠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有限的监测工作。其中,做得最好的甘蔗害虫监测当属甘蔗螟虫性诱剂测报。利用性诱剂进行螟虫测报,技术成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用性诱剂进行螟虫测报已在广东、广西等多个蔗区推广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年来,螟虫测报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是条螟的测报工作,对掌握当地条螟的发生规律,指导适时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42-44]。此外,林明江等[45]连续两年在云南德宏蔗区利用黑光灯对金龟子进行诱测,结合田间发育进度调查,研究了当地金龟子的发生规律,为指导适时防治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应加大投入力度,在蔗区建立长期的稳定测报网络,不断积累虫情资料,为广大企业和蔗农提供服务、高效指导生产。

2.2 各时期的关键技术措施

2.2.1 种植期的关键技术 农业技术措施是防治病虫害的基础。砍收后翻种的蔗田要深犁深翻,机械破坏金龟子、天牛等地下害虫的藏匿场所或直接杀死害虫。合理轮作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利用物种多样性原理控制害虫,如甘蔗间种辣椒等作物,能有效防治甘蔗绵蚜虫[37]。甘蔗与大豆间种后,可促进甘蔗生长,减轻甘蔗螟虫为害,提高甘蔗种植收益[46]。

合理施用化学农药。下种时或甘蔗生长前期施用兼防性能好的高效低毒杀虫剂,控制苗期地下害虫、钻蛀性害虫和叶面害虫为害,降低虫口基数,为中后期的防控奠定基础。针对地下害虫,在下种或培土时施用绿僵菌,可控制金龟子、天牛的危害。尽量避免大面积喷施化学农药,必要时进行局部挑治,尽可能保护天敌。

2.2.2 前期及前中期的关键技术 3月底4月初,针对越冬代螟虫,利用性诱剂进行诱杀成虫,结合释放赤眼蜂对螟卵寄生进行防控。根据虫情测报,在成虫羽化始盛日前2~3 d开始布设性诱剂诱杀盆,将螟蛾直接杀死。诱杀盆的布设密度为0.53~0.67 hm2/盆。根据虫情测报,在各代螟蛾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放蜂量为15万头次/hm2。

4~6月,利用天牛、金龟子等甘蔗害虫具有较强趋光性特点,在金龟子、天牛等地下害虫成虫出土高峰期,架设杀虫灯进行诱杀。对于天牛也可用陷阱诱捕法进行诱控。

5月底6月初,针对第一代条螟成虫实施性诱剂诱杀或迷向防控螟虫。在成虫羽化始盛日前2~3 d,插放含有螟虫性诱剂的迷向管,对条螟实施交配干扰。每667 m2插迷向管100支。条螟除越冬代外,其他各代均可实施性诱剂的迷向防治;也可以从越冬代开始,利用性诱剂进行诱杀。

加强各时期的田间管理。例如,利用蓟马怕光的特点,在蓟马发生为害盛期增施速效肥,促进甘蔗心叶快速展开,可减轻其为害。适当增施钾肥,兼顾中微量元素平衡,不偏施氮肥,有条件的蔗区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2.2.3 中后期的关键技术 中后期主要防控对象是螟虫,可采用赤眼蜂与性诱剂相结合的防控方法。7~9月,根据虫情测报,在成虫羽化始盛日前2~3 d,插放螟虫性诱剂的迷向管或布设性诱剂诱杀器进行诱杀。同时,在各代螟蛾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对螟虫进行协同防控。

3 结语

甘蔗为高秆作物,生长周期长,其害虫种类多,且为害时间长,从下种到收获,甘蔗地下部位、蔗茎及叶片均可能遭受为害,且不同年份、不同蔗区有差异。因此,甘蔗害虫的防控应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要防控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甘蔗害虫绿色防控要从蔗田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以化学农药减施为目标,以精准虫情测报高效指导防控为基础,根据甘蔗不同生长期不同害虫的发生与为害特点,抓住关键防控时期,利用性诱剂、赤眼蜂、灯光、低毒杀虫剂等高效安全的绿色防控措施相互协调应用,构建甘蔗生长全过程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在甘蔗生长前期,使用高效安全农药控制越冬代螟虫及地下害虫,以压低虫口基数。针对前中期的地下害虫可使用灯光诱杀。进入甘蔗生长前中期和中后期,使用螟虫性诱剂干扰控制技术,对螟虫成虫进行迷向防治或用螟虫性诱剂进行诱杀,结合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寄生于螟虫卵,充分提高螟害防控效果。

为更好地实施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应进一步加强如下几方面工作:(1)尽可能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资源,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蔗田除赤眼蜂外,还有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和瓢虫、蠼螋等捕食性天敌。(2)加大力度推广适合甘蔗各种害虫防控的高效低毒农药,进一步开发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农药,研发植物源农药对甘蔗白蚁的防控有积极意义[47]。(3)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害虫防控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例如,甘蔗转基因抗虫育种,1996年首次报道获得抗螟虫的转Bt基因甘蔗植株[48],虽未有转基因抗虫品种进行商品化推广种植,但近年来甘蔗抗虫转基因育种成为甘蔗抗虫育种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取得一定进展。在诱导抗虫性方面,龚恒亮等[49]报道了利用外源物质茉莉酸甲酯诱导甘蔗抗虫性的研究。(4)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应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优化各种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应用,形成轻简化的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对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有积极意义。

[1]安玉兴,郑学文,杨俊贤,等.湛江蔗区甘蔗虫害调研及产业健康发展建议[J].甘蔗糖业,2013(4):36-40.

[2]谭裕模,卓宁,黎焕光,等.崇左蔗区螟虫为害造成产量和糖分损失及生防效果[J].甘蔗糖业,2011 (4):18-25.

[3]杨世常,夏银果,蔺乔仙,等.德宏蔗区甘蔗叶部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糖料,2013 (4):71-73.

[4]廖海洪,卢明,卜礼园,等.北海甘蔗蔗根锯天牛发生为害严重[J].广西植保,2006,19(3):22-24.

[5]夏敬源.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 (10):5-9.

[6]张中联,林展明.坚持繁殖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十八年的体会[J].昆虫天敌,1995,17(3):125-127.

[7]王贵儒,刘志诚,王志勇,等.甘蔗田赤眼蜂优势种及引进赤眼蜂的田间释放研究[J].昆虫天敌,1985,7(1):13-17.

[8]袁曦,李敦松,赵云龙,等.2013年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调查报[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30(5):630-634.

[9]李继虎,管楚雄,安玉兴,等.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J].甘蔗糖业,2011(4):81-86.

[10]Nicholis C I,Perez N,Vasquez L.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biologically base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 Cuba[J].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Reviews,2002,7:1-16.

[11]邓展云,方锋学,刘海斌,等.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J].中国糖料,2010(3):9-11.

[12]林明江,安玉兴,管楚雄,等.甘蔗螟虫捕食性天敌昆虫利用前景[J].甘蔗糖业,2012(3):29-33.

[13]Downing K J,Leslie G,Thomson J A.Biocontrol of the sugarcane borer Eldana saccharina by expression of th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1Ac7 and Serratia marcescens chiA genes in sugarcane-associated bacteria [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0,66(7):2804-2810.

[14]詹儒林,常金梅,何衍彪.甘蔗二点螟杀虫真菌绿僵菌的筛选与毒力测定[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 (1):111-115.

[15]管楚雄.我国蔗螟性诱剂研究及其应用前景[J].甘蔗糖业,2011(6):8-12.

[16]Guan C X,Chen L J,Xu H L.Serious occurrence of sugarcane borer in China :causes and control measures//Proceedings of the 4th IAPSIT International Sugar Conference[C].India,2011:482-485.

[17]管楚雄,蔡连明,林明江,等.广东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J].甘蔗糖业,2009 (2):1-7,30.

[18]潘雪红,黄诚华.应用性诱剂防治甘蔗螟虫[J].中国糖料,2012(1):63-66.

[19]胡玉伟,管楚雄,许汉亮,等.害虫性信息素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技术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81-86.

[20]黄志武,管楚雄,许汉亮,等.粤北甘蔗条螟性诱剂测报与诱杀防治[J].甘蔗糖业,2015(4):28-32.

[21]许汉亮,林明江,管楚雄,等.性信息素与赤眼蜂对甘蔗条螟的协同控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 (9):72-74,79.

[22]龚恒亮,安玉兴,管楚雄,等.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的研究[J].甘蔗糖业,2012(4):27-32.

[23]潘方胤,杨俊贤,安玉兴,等.新型低毒农药5%杀单·毒死蜱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试验[J].甘蔗糖业,2011(2):38-41.

[24]许汉亮,管楚雄,林明江,等.甘蔗金龟子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65-68.

[25]于永浩,陈润忠,韦德卫,等.灯光诱杀蔗根土天牛成虫试验初报[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2):1552-1554.

[26]胡桂琴.甘蔗的白蚁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 (24):82.

[27]滕权玲,黄晓妹,卢行尚,等.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控甘蔗害虫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 (5):154,156.

[28]卢文标,郑学文,邓汉华,等.甘蔗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示范与研究//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东分册)[C].海口,2014(8):177-188.

[29]于永浩,韦德卫,曾 涛,等.利用陷阱法防治蔗根土天牛成虫的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27):11840-11841.

[30]于永浩,曾涛,曾宪儒,等.绿僵菌菌株对蔗根土天牛幼虫的毒力[J].中国生物防治,2011,26(S):8-13.

[31]冯奕玺.甘蔗金龟子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福建甘蔗,2006(1):28-30.

[32]王进贤,邱礼鸿,练健生,等.昆虫病原线虫对突背黑色蔗龟幼虫致死效果的研究[J].昆虫天敌,1986,8(4):220-224.

[33]王祝英.粘虫板防治甘蔗蚜虫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2):89.

[34]余玲,周曼青,林兆里,等.甘蔗蓟马发生特点及色板诱杀的初步研究[J].武夷科学,2011,27(1):89-94.

[35]黄应昆,李文凤.甘蔗害虫优势天敌及其保护利用[J].昆虫天敌,2006(6):85-92.

[36]施立科.利用物种多样性防控甘蔗绵蚜的研究[J].甘蔗糖业,2008(3):18-20,41.

[37]张红叶,陈斌,李正跃,等.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及瓢虫种群的影响作用[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124-127.

[38]黄诚华,黄冬发,潘雪红,等.噻虫嗪防治甘蔗蓟马的药效试验[J].中国糖料,2010(4):35-36.

[39]伍彩云,孙涛,李艳芳,等.30%度锐悬浮剂及40%福戈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害虫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94-95.

[40]龚恒亮,刘玉彩,林明江,等.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绵蚜试验[J].甘蔗糖业,2008(4):12-15.

[41]罗亚伟,覃振强,梁阗,等.30%度锐悬浮剂防治宿根蔗螟虫和绵蚜的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糖料2015,38(1):18-20.

[42]欧伟兴,林明江,陈立君,等.利用性诱剂监测甘蔗条螟发生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1(15):60-61.

[43]管楚雄,许汉亮,林明江,等.甘蔗条螟的预测预报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2,32(2):42-46,60.

[44]许汉亮,林明江,李继虎,等.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发生高峰期预测模型[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 (12):82-85.

[45]林明江,安玉兴,许汉亮,等.利用黑光灯进行甘蔗金龟子的测报与诱杀//李奇伟,安玉兴.绿色植保·和谐生态—— 2010全国甘蔗植保技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8-92.

[46]敖俊华,江永,卢颖林,等.湛江市甘蔗与大豆间种效益分析[J].甘蔗糖业,2012(4):13-16.

[47]刘晓燕,苗静,安玉兴,等.植物质防白蚁剂开发与应用前景[J].甘蔗糖业,2012(4):50-53.

[48]Arencibia A D,Vazquez R I,Prieto D,et al.Transgenic sugarcane plants resistant to stem borer attack[J].Molecular Breeding,1997,3(4):247-255.

[49]龚恒亮,安玉兴,孙东磊,等.茉莉酸甲酯对甘蔗化感物质诱导作用的研究初报[J].甘蔗糖业,2011 (1):1-6.

(责任编辑 杨贤智)

Progress of green management of sugarcane pest and its technology system

XU Han-liang,LIN Ming-jiang,LI Ji-hu,HU Yu-wei,HUANG Zhi-wu,MAO Yu-ling,GUAN Chu-xiong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Guangdong Key Lab.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 Biorefinery,Guangzhou 510316,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gress of green management of sugarcane pest in China.The technology system contains pest detection,mating disruption,pest killing lamps,and high effect and low toxic pesticides.The management system contains three steps based on occurrence and damage characteristic.Firstly,we use sex attractant for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Then,based on the data of monitoring,agricultural techniques,high effect and low toxic chemical pesticides,biological control,and sex pheromone with air permeation and attract-and kill techniques are integrated to manage these pests.Lastly,mating disruption with sex pheromone is used.This technology system aims to reduce the chemical pesticides,play natural effects role,build recycl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sugarcane borer.

sugarcane pest;sex attractant;Trichogramma;pest killing lamp;green management;technology integration

S435.661

A

1004-874X(2016)06-0132-06

10.16768/j.issn.1004-874X.2016.06.023

2015-12-18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A020208026,2015A020209024);广东省现代甘蔗种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粤科规财字[2014]208号)

许汉亮(1966-),男,高级农艺师,E-mail:xhlgzgd@163.com

管楚雄(1961-),男,研究员, E-mail:cxguan@126.com

猜你喜欢
蔗区诱剂螟虫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水稻螟虫防治与思考
4种引诱剂林间诱捕松墨天牛效果比较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甘蔗新品种桂糖31号在河池蔗区种植密度试验
2016年崇左、百色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不同性诱剂对果树害虫防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