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婷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曾婷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各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艺复兴之后,大学的专业教育在被推向极端之时,产生了一种宣扬自由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在近半个世纪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愈来愈被更多专家学者所重视,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厘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关系
曾婷/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海南海口571127)。
二战后,通识教育在美国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主流。西方发达国家对通识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的一些院校也正在进行小规模的改革尝试。虽然教育界的大部分专家学者普遍认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也日趋白热化。但限于各种机制的制约,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法尚不十分明朗,但不可否认,通识教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不可或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通识教育的关注度和接受相对滞后,因此,在教育发展的全新时期,进一步厘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意义重大。
近年来,有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观点纷呈。从定义、特点和功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辨析,进一步明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界限,以期更加全面直观地呈现二者的区别。
1.定义。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定义有50多种,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见解也不尽相同。我国教育学专家李曼丽综合梳理诸多定义后,对通识教育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进行了界定。从性质方面看,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的看,通识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从内容看,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具有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特点。这个定义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却明显打上了社会本位的烙印。顾明远先生对通识教育也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通识教育是对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进行的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而进行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成为继承社会发展的国家公民教育。顾明远先生对通识教育的定义非常明显地反映了通识教育的核心,即文明教育。台湾学者黄俊杰先生对通识教育也进行了一番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通识教育“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的关系”。[1]这个定义被学术界普遍认可。
专业教育是指针对某一个学科、某一个领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教育。专业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高等教育同义,区别于中小学实施的普通教育,也包含一些“专业”以外的教育。狭义的“专业教育”即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准备的高等教育。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将专业教育定义为“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作准备的教育”。
2.特点。通识教育来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自由教育思想,后几经演变,逐渐成为了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主流思想,影响十分广泛。纵览通识教育的诸多定义,我们可以看到,通识教育是实施文明教育,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最主要的培养方向,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期全面探究世界的真理,因此,全面性、本真性、自然性是其主要特点。全面性是让学生接受全面的知识学习;本真性是让学生接受该接受的教育,形成最本真的自我;自然性则是对学生的教育讲求自然,不加任何的、专门的、特意的雕琢,让学生自由发展。
专业教育是具有一定行政性烙印的教育,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在高等教育中设置专业课程,让学生充分掌握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以便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专业人才。专业教育的突出特点便是专业性,在某一行业及领域内的精专性,其行政干预性和目的性十分明显。
3.功能。教育最本真的功能就是教化人,促进社会发展。作为两种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培养自由发展的人才,让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习应该学习的知识,接受必然的教育。而专业教育则意在推动学生侧重某方面发展,旨在为社会某领域、某专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
1945年,哈佛委员会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书中指出,通识教育是作为社会成员和公民原本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必然接受的一部分。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和公民,专业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一定职业的能力。[2]
虽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但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两者区别明显,但是也有相通之处。
近年来,专业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诸多专业人才,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专业教育带来的弊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显露端倪且日趋严重。一方面,专业教育培养下了一批“单一人才”,他们熟知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较快,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出校门后可能滞后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源自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重新被人们重视,并在时代的演变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定义,即通识教育,教育界也开始关注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研究。
(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
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通过二者的定义得知,通识教育旨在造就独立、全面发展的人,注重个体的自我解放、个体与他人的和谐关系、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之人才;专业教育则具有拔高性与目的性,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成为某一范围、某一领域的高级人才,让学生接受某一专业、某一范围的教育。因此,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
1.通识教育知识面更加宽泛,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专业教育仅限于某一范围内的知识,通识教育的知识面更加宽泛,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新奇思想,满足他们对专业外知识的渴求,了解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更加充分、厚实的知识资源。学生在学习、涉猎并掌握众多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专业教育,提升其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精专水平,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精、专人才,这种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于一身的人才,更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识教育能够拓宽专业教育范围,有效改革教育方式。通识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造就注重个体的思想、创新精神以及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体现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具有更加科学、更加自由的教学思路与教育理念,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改革教育方式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发展专业教育的同时,离不开通识教育的雄厚铺垫。有通识教育作为基础,专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方式才能日趋科学化、前沿化,助推教育发展功效自然不言而喻。
3.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培养出学业、智力、品格和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教育是科学、是艺术,在于求真,在于创新。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为其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发展的平台。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针对学生的特点、特长,分门别类、有区别地进行专业教育,才能培养出专业范围内的高素质、尖端科技人才。
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方式,科学适宜的教育理念,更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通识教育的铺垫,只有搞好通识教育,才能促进专业教育的纵深化发展。
(二)通识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通识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的出发,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为专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全面资源。专业教育是针对某一行业、某一领域设置的专业性教育,比较注重细化专业范围内知识,单一训练该专业范围内的技能。以培养出专业性较强的高端人才,满足某行业或者某领域的需求。而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让学生接受应该接受、可以接受的教育,在综合教育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与特长,选择性地进行专业教育,以利于专业化人才的发展。
2.教育的长足发展迫切需求通识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这样说道,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教育普及,达到启迪人类心灵、陶冶性情、传承知识,创造价值的目的。
由此可见,教育不再仅仅是专业教育的舞台,在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才多方面的科学、健康、创新性发展。而习总书记在演讲中说的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沟通心灵、开阔眼界等等,都离不开通识教育。
3.专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迫切需要通识教育作为铺垫。近年来,专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及教育的纵深发展,专业教育的弊端逐步显露,且在某些方面严重阻碍教育发展。专业教育的单一性、片面性、滞后性也让诸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找不到适合的位置。通识教育,恰好可以弥补专业教育发展中的不足,通识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
(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两个方面
素质教育比较重视人的思想品德素质、个体能力、性格以及身心的健康。国家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科学阐释。素质教育分为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所谓内在素质,是指人们对于外界的各类观念,比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而外在的素质,则是一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以及某种行为所取得的某种成就等。通识教育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在方面,而专业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外在方面。
1.通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通融的一面。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1936年发表的《高等教育在美国》(The High Learningin America)一书中第三章就对“通识教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辨析与论证。哈佛大学校方在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一书中的也对通识教育进行了阐释。以上两个文献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一脉相承,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对而言的,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科学、健康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素质教育讲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素质全面提升。我国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已经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灵活运用、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对于学生个体学习中全面知识的解构以及人格的培养等,都是素质教育中全面通融的一种体现。
2.通识教育为素质教育专业升华的一面。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注重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注重人才的实效性、适应性与高端性。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某方面能力的精端化升华,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且有专精、专攻行业的高级人才。专业教育,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拔高、提升,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精专化高级人才。
近年来,对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研究颇多,并日趋科学化、严谨化,而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也有所突破,最终必然会发展成二者的有机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管是作为两种教育思想,还是素质教育的两个方面,都是相对独立又内在统一的,并且不可分割的。二者的有机整合,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厘清与辨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D].安徽大学,2013(5).
[2]周光礼.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与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
[3]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4).
[4]郑旭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高校教育管理,2012(5).
[5]韩高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辨析[J].文教资料,2008(1).
[6]张春侠,司丽华.通识教育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7]哈弗委员会.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J].哈佛红皮书,1945.
责任编辑:姚旺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531(2016)05- 0060- 04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海南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Hnjg2015-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