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与推进路径探析

2016-03-29 00:11:26周春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发展

周春辉

(中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河南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与推进路径探析

周春辉

(中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忽略城市内在规律和自然属性,依靠行政力量盲目推行城镇化,跟风式地引进项目,重复建设、恶意竞争等问题,导致资金的巨大浪费和农耕土地锐减.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展,寻找并启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和推进路径.通过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动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推进大城市的核心地位,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其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推进路径

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环节,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世纪初国家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使得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河南也在统筹规划、多元并举,大力推进,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的思路下,“新型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生产等因素,河南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先天不足、发展限制重重,城镇化率在 1990 年代末仅有 20.8%,但 2014年就达到 45.7%.迅速发展的城镇化,给河南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态的改善和文明颤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不管经济发展现状,忽略城市自然属性,盲目跟风追求政绩的人为城市化现象.再加上资源、环境、人口、财政和产业基础等条件的约束,致使城镇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发展水平仍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河南如何实现农业大省新型城镇化的跨越发展,又能合理避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恶性弊端,其动力机制是什么、从哪里起步、如何推进?我们有必要对这条路径做出进一步的探析.

1 勇于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动力

中国进入快速发展,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何启动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关键.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简新华认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应当是“市场推动、政府导向、政府发动型城镇化与民间发动型城镇化相结合、自上而下的城镇化与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相结合”. 我国过去 30 多年的城镇化尤其是近 10年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靠政府强势主导下城市规模的扩张来实现的.出现一些发展误区,将城市化等同于城市现代化,将完善功能,改善环境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首先要搞清楚城镇化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让“城镇化”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属性发展,找到一条符合河南的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1.1 勇于制度改革,寻求城镇发展定位

天地造化万物,生生不息.每个城镇就像每个人一样各有特色,城镇的发展也应该百花齐放,而不能千篇一律.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转换观念.众所周知,由于我省城市的定位和规模大多是按照政府规划原则确定.这种管理原则在计划经济时代有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定位和规模与今天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发展需要不适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创新制度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势不可免,在转变中,最重要的一个改革模式就是要明确城市定位,寻求城镇发展的合理定位,使城镇化发展格局和规模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国内一些城市在寻求发展定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深圳从当年的小渔村,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明确自身定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连接香港的国际大都市的例子,向我们昭示了这一重要的制度改革转换模式.

解决河南发展方向定位问题,我们必须要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将河南作为一个整体去讨论区域内的城市定位和规划,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城市的自然属性为河南的城镇准确定位,这样河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才不至于南辕北辙.

1.2 勇于机制创新,激发城镇发展活力

城镇化进程最早在西欧地区发展,其中以英法美三国最为典型.总结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的规律,创新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对激发城镇发展活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这些国家的主要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城市群.例如:英国的伦敦城市群、巴黎城市群、美国的纽约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内的城市都比较注重城镇的个性,按城镇内在的自然规律发展,城镇特色非常明显.群内的各个城镇功能不同,定位各异,各有侧重.但这些城市群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强调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在核心城市周围密布着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群内各个城市之间人员与生产生活要素的连接,群内各城市之间存在极强的功能依存关系,以及紧密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活力,也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作为中部省份的河南省,其城市幼年时期先天不足,受计划经济影响小而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和城市特性.近年来,随着许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作为中心城市的郑州、洛阳等过度膨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住宅紧张、交通堵塞、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公共设施不足、治安状况不佳等问题出现,而其他一些小城镇由于缺乏产业聚集,吸附力不足,形成空城.因此,一定要对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把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小城市迁移,使金融、商业和服务等第三产业成为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这些区域交通网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便利,为中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中小城镇的投资者一定程度的优惠措施,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这样既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压力,也有利于激发中心城市的发展活力.

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和河南经济发展现状及城镇化水平,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同时,要意识到了建设新型城镇化对促进中原区域经济增长和带动中小城镇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积极有效地推进以省会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的城市群发展,以此来推动中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

但是,我们注意到河南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与城市之间缺少纽带.个别地方政府不考虑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跟风式地加快都市群建设的进程,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不能保证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合.

其次是城市发展雷同.部分政府为了提高业绩,忽略了城市内在规律和自然属性,盲目引进项目,重复建设、甚至出现恶意竞争.最终将导致资金的巨大浪费和人为地破坏原有城镇的自然生态优势.为此我们必须创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机制,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城市发展的自然属性,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有效地推进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都市群的发展.

2 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增强城镇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产业是城市的基础,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城镇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城市基础的完善、内涵的丰富、功能的提升、品味的提高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和带动.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河南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但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低、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路径应充分体现城市的特色和自然属性上,只有按照城市的特色和自然属性,才能实现河南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河南产业大集聚和中小城镇转型升级的空间.为此在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上一定要做好两点,首先要加强城镇基础建设,积极改善生产环境.其次,发挥中小城镇自身特色和自然属性,形成以省会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

众所周知,城市的定位和发展规模的确定是要经历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存在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郑州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和现代化的商贸中心,以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属性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场体系中位居核心地位,郑州作为中原大地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对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中小城镇转型升级,增强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无可取代的.

3 持续推进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带动区域城镇化发展

随着数码科技的发展,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即时交流技术的实现,使得信息、商务和资金流通克服时、地限制,效率和速度都得到极大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符号化的物流产业就成为制约商贸活动效率的“瓶颈”.从这个意义上看,郑州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利用优势,成为国内唯一的物流中心,并带动河南的城镇化建设具有关键的意义.

目前郑州作为河南的区域中西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还是我国商贸经济中心,在我国的商业流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商业流通组织的发展和专业化也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在企业规模、市场流通方面与国际上的商业组织相比差距还是很远.

当前我国有成千上万个经营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网络,而现代化的专业物流组织和服务全国的物流中心,在商品物流方面,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相对都不高,但费用却高出国际水准很多,这些短缺都制约着我国统一大市场体系运行合理结构的形成及运行效率的提高.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郑州在高效率运转和合理布局的物流体系上占有先天优势,但在基础设施和物流会展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郑州在全国商贸、物流、会展市场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带动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持续服务好全国统一大市场.

4 城市空间组合形态,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在河南各级各类城镇中,不同的城镇构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形成一组结构有序、功能互补的系统,以此共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区域经济的形成决定着城镇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区域内总是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市体系.城镇系统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作用,城市因空间布局而产生出强大的精益动力.其中,作为中心城市的郑州由于其首位性,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带动辐射作用.此外,还要与周围城市组团发展,互补互构,优化区域间各类城市的空间格局,增强其对产业与人员吸引集聚能力,提高它们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对区域资源的集约利用.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各自的城市特色,发挥区域小城镇的基础优势,承载分散大城市压力.

目前,河南省每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平均有 64 座城镇,初步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城镇体系.那么,如何进一步组织布局,使城市群的发展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使城市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呢?怎样才能符合城镇的自然属性,利用城镇自身的历史文化、旅游等天然优势培养新型城镇化的精益动力呢?现阶段我省城镇发展道路应为:

4.1 持续推进郑州物流会展中心的优势. 河南省会郑州要着 力加强 首位 能力建 设,紧 紧抓住“ 中心 ”、“枢纽”、“ 承 转 ”、“汇集”、“摇篮”等字眼,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做文章,发展物流、会展、商务、航空、文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汇集;在当前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情况下,统筹城市群内次区域城市的发展,把衣帽鞋袜制造业向周边小城镇让渡分散,形成小城镇化专业化,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郑州物流会展中心的基础设施功能、控制人口规模、加强旧城区改造,使郑州成为国内贸易物流会展中心的大商埠.

4.2 城市系统内各城镇围绕当地资源及地域文化特色,做大做强一个产业,集聚相关企业,培育产业群,形成有文化传承、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点地美丽城市,把城市自身的自然属性培育成为生产力.如:洛阳和开封两座城市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他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要持续打造与历史文化和相关的文化产业,要根据城市特色持续推进旅游接待、购物、美食、休闲、娱乐、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城市,打造城市自身发展的独特魅力.

4.3 大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制定政策,鼓励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要把根扎下,一柱擎天.如周口、漯河、南阳、许昌都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平原沃野,交通便利,要围绕农民的实际就业能力和当地资源状况安排产业,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围成产业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村的就地城镇化.

4.4 规划发展我省“河流发源区”绿色产业,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安全,生产高端健康食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南向北依次经过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其中南阳的丹江水库是引水渠首.在进一步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方面,要保护好、规划好水源,并利用农业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健康食品.

4.5 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制约着工业化的发展,又进一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并不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的.特别是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格局,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水平.

总之,目前河南城镇化水平整体上还比较低,很多地方政府在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缺乏长期的科学规划,为追求城市大而全而采取盲目跟风,不顾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引进,恶意竞争产业、企业重复建设,不但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又忽略了城市的自然属性,人为地破坏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这种追求政绩的人为城镇化现象,这种急于见效和违背自然规律的城镇化,是与经济发展规律相脱节的,已经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当务之急,应从科学的层面对河南城市的战略发展明确定位,制定出既符合河南省实际又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全面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王远 征.中国城市 化 道 路 的选 择 和 障 碍[J].战 略 与 管理, 2001(1).

〔2〕宋林飞.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与对策[J].江苏发展高层论坛,2000(3).

〔3〕白雨.中国的城市化研究综述[J].学术研究动态,1991(4).

〔4〕徐毅.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J].中国城市化,2003(4).

〔5〕吕政.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3).

〔6〕简 新 华.中 国 工 业 化 和 城 镇 化 的 特 殊 性 分 析[J].经 济 纵横,2011(7).

〔7〕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 发展[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170~172.

〔8〕李迅,刘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特征与态势-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13.31-43.

〔9〕周春辉.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现代化物流枢纽中心城市[J].中州大学学报,2013(12).

〔10〕吴向鹏.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演化与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6(6).

〔11〕陈丹,唐茂华.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产 业 集 聚道路选 择[J].学习与实践,2013(9).

〔12〕潘家华,魏后凯.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F299.21

:A

:1673-260X(2016)02-0154-03

2015 年 11 月 18 日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8
文化边城镇远
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4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4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