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玲
(宿州学院 办公室, 安徽 宿州 234000)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突显的心理问题
赵美玲
(宿州学院 办公室, 安徽 宿州 234000)
从当下大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的自卑怯懦与自负攀高、焦虑急躁与功利攀比、嫉妒冷漠与抵触逃避、盲目从众与消极依赖的心理,来分析消极心理问题出现的内部原因即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外部原因即社会过高期望值,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利于心理问题调适的策略:清醒认识自己,准确定位;积累资本、树立自信;勇于实践、丰富经验;认清就业形势,保持乐观心态.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策略
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就业困难,已是事实.就业中的双重压力是来自社会的期待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如何离开师长和父母的呵护成功踏入社会,是广大大学生人生的又一次断奶期.大学生要正确面对就业难题,摆正心理期许,敢于直视就业中产生的消极心理,了解产生的原因,及时调适,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的放矢才能抓住“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
1.1 自卑胆怯和自负攀高心理
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当代毕业生不适应需要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面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因为自己不是 211、985 等重点大学出身,所学专业不热门,或者觉得大学期间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如他人,竞争力不强,或因求职屡战屡败,自卑感悠然而生,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按阿尔弗雷德的解释,自卑“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1]有些同学性格内敛、不善言谈或出身农村、穿着寒酸,特别是有部分同学认为相貌平平,也会觉得低人一等、就会妄自菲薄、自渐形秽,夸大短处,过分拘谨,甚者会产生胆怯畏惧,忽视优势,严重影响顺利就业.
相反的是自负者,表现为盲目自大,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缺乏客观公正的自我认知,产生自命不凡、好高骛远的心理.有些毕业生自认毕业于名牌大学、所学专业热门,专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社交能力较强,为不少用人单位垂青.求职时,就傲气十足、目空一切、一味攀高,对招聘单位和岗位挑三拣四,要求“高大上”.有的毕业生短期内就想得到巨额回报,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偏远城市、艰苦地方、“冷门”职业,都嫌不够档次,不屑一顾.更甚者,自负者在求职遇挫后,缺乏自知之明,更少自我反省,往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导致高不成,低不就,错过一次次的择业机会.
1.2 焦虑急躁和功利攀比心理
焦虑是“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通常是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众多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2]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满怀热情,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好奇,既希望找到满意的工作,又担心被招聘单位所拒,部分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无所适从.有的毕业生缺少职业规划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急于签约,一旦发现不适,后悔莫及;有的则既准备公考、选调生考试、又准备考研,也到单位应聘,精力过于分散;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时过于谨慎,衣服是不是得体?面试时会不会说错话?化的妆合不合适等?过多的担忧束缚了毕业生本真的青春魅力,没有把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有限的精力,急躁的心态,众多的选择,焦虑急躁一直伴随.部分毕业生过惯了校园的安静,对社会的纷扰也产生厌烦情绪.时而对职业生涯感到无望、恐慌;时而对就业形式过分轻视,抱怨社会的不公和黑暗,易钻牛角尖,过分忧虑,莫名担心,致使整日焦虑紧张、忧心忡忡、急躁不安,对找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各种诱惑利益充斥眼前,生活富足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受艰苦生活,唯“物质主义”之上的观念占据很大空间,功利攀比心理在大多数毕业生中都存在.但有部分同学择业时不切实际的把工资效益高、福利待遇好、环境位置优越放在第一位,注重自身利益、物质享受,不顾及社会实际情况和需求,满脑是“成才还不如发财,有理想还不如有钱”[3]的功利性思想.时下许多大学生的攀比却显得盲目和愚钝,没有把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不由自主地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特别是与自身能力相当的同学进行比较,一味攀比工作地域、收入和环境等,盲目毫无主见,不能量力而行,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也可能会导致偏激行为.
1.3 嫉妒冷漠和抵触逃避心理
大学生身怀梦想,好胜心强,发现别人比他强时,会产生不满情绪、嫉妒心理,甚者背后造谣中伤.“大学生的嫉妒情绪一般是轻微的,只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升华,这种情绪就能向积极的方向转化.”[4]校园生活,使毕业生认为一切都是公平竞争、自我奋斗,未能真正体验到社会生活、人情世故,对各种形式的找关系、走后门等社会现象、风气感到不满、愤慨、反感甚至是深恶痛绝.有的学生精心准备简历,演练面试细节,做得完美得体,整日马不停蹄,筋疲力尽,但工作迟迟没有音信.而对有部分同学能力一般,优哉游哉、无所事事,靠家人朋友、社会关系就能轻松找到很好的单位,心理极度不平衡,产生悲观抑郁、嫉妒冷漠心理,对未来也丧失了信心,给就业蒙上了阴影,加上独立进入社会与社会角色转变的要求,常会产生逃避心理和抵触情绪,希望永远不要毕业,不要有挫折和磨难的这一天,等待奇迹出现,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业.
1.4 盲目从众与消极依赖心理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有很好的规划,但有部分学生在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对就业形势和个人状况缺少理性的分析.在择业时,没有目的性,脱离实际,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能力、岗位、发展或是否胜任,只要大家去应聘就跟着去,顺大流找个工作,出现“大家都喜欢的,就是我喜欢的”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是“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志而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5],结果把就业压力变成从业压力,最后多数毁约.部分毕业生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就业中不愿主动争取和展示自己,不愿去遭受挫折,缺乏进取精神,“等、靠、要”的消极依赖心理较强,高枕无忧地依靠父母、亲戚等“托关系,走后门”为自己张罗一切.甚者认为没有工作也无所谓,父母能养活自己,不会让自己受苦.还有的毕业生因为在大学时表现优异,不主动出击寻找工作,反而坐等熟人帮忙落实,最终结果让人比较失落.
除以上心理问题外,悲观、抑郁、矛盾等心理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只是出现的严重程度不同.大学毕业生,必须正视社会现实,在择业中遇到心理矛盾、产生困惑及不良情绪是很正常的,主要是要学会调节,用积极主动的姿态,找到合适的调适策略,从容冷静的对人生转折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变就业的压力为动力,走好就业求职之路.
探究当下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作为从事高校教育的工作者,深有体会广大学弟学妹们为何会产生上文的心理问题.
2.1 社会高期望值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
传统赋予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作为“天子骄子”的集体无意识已经渗入中国社会的血液之中,只是当下头上的光环已渐暗淡.大学生毕业生竟然去“卖猪肉”,一时很难令人接受,为什么北京大学的学生就不能去“卖猪肉”呢?这是长期以来积淀在血液里的集体无意识在作怪.诚如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指出的:“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某些重点中学就像监牢,进行全封闭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给学生半小时午餐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告诉在座家长,一定要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6]许智宏院士呼吁“在座的家长,一定要多为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这是站在中国最高学府的校长对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社会期望值的一次商谈.中国的家长,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想“望子成龙、王女成凤”,正因为这样的高付出、高期望,才成就了被誉为亚洲第一中学安徽六安市毛毯厂中学的“高考工厂”的出现,也导致学生在就业上的高期待,出现非“北上广”不去,非“高大上”工作不干的攀比心理.
2.2 自我身份认同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内部原因
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焦虑,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当下大学生基本上都是 90后的独生子女,来自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长期近乎溺爱的呵护,也导致大学生自我为中心的身份认同感,缺乏社会协作精神和抗挫、抗压能力.带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身份认同感,去面对就业时的重重选择与近乎盘问、刁难时,自然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如何建构自我身份,大学生能做的就是在就业上的自我实现,也可以理解他们宁愿去“等、靠、要”,也不愿意轻易选择所谓的低就.
3.1 认识自己,准确定位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7]求职要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根据自身的能力、爱好、兴趣、性格等综合来准确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刻拥有谦虚之心,经常自我批评,对照不足,加以改进,如孔子所说:“过,则勿惮改”[8];常与同学、朋友比较和征求意见来全面认识自己,以便扬长避短;通过对别人的要求来对照评价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做好,才能赢得尊重;可以通过家人、老师的日常言行、处事技巧来取长补短的完善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9]全面真实的了解自身,才更加清楚优势所在,能有的放矢,有助求职成功,获取更多收货.
3.2 积累资本,树立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想做的更好就必须把自身练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功底打好,把本专业的本领练硬,学会挖掘潜在能力,勇于挑战自我;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实践中积累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相信自己能适应环境,努力奋斗来改变命运.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雄厚的实力是自信的后盾,各种能力的积累是自信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和成功的保障.自信带来的是乐观、积极与豁达,在人生的道路上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的人,对自身的能力及对事业的追求都充满了自信,对大学生就业而言,更需要昂扬向上的自信精神.
3.3 勇于实践,丰富经验
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勇于实践才能体验更多的成功.大学生要少给自己退缩理由,抛弃消极情绪,多参加就业实践,勇于实践,敢于接受磨难,把挫折当做是锻炼意志、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不断实践和积累资本,提升自身的实践和竞争能力,相信“卧薪尝胆”中的坎坷与挫折,以“胜败乃兵家常事”的洒脱精神心态来对待,面对就业挫折,要有不屈精神,对择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为就业打好基础.也要运用适当方法进行调节与控制,摆脱不良情绪,适当的宣泄与放松.从当初的幼稚的言行、紧张的心理、激动的表情、焦虑情绪、断断续续的话语,到逐步渐入境界的成熟、优雅的举止、丰富的内涵、平静的心态、理智的思考、充分的自我展示,成功地推销自身,实现就业中人生的完美蜕变.
3.4 认清形势,积极乐观
当下就业形势严峻,与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有关,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经过程,各种就业因素的影响也导致即有的人没地方去,有的地方没人去”的“结构性就业难题”.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现的核心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同时要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择业角色,摆正位置,根据从业兴趣、个性优势、综合能力、家庭情况等确定就业期望值并不断调整,把美好的梦想逐步落实到现实的努力之中;始终保持积极、豁达、乐观的心态,时刻准备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俗话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从基础做起,这样的心态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大学生面临着自来社会高期望值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双重焦虑,在人生的又一次断奶期——就业中突显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要正视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适合自身的调适策略,保持一份青春昂扬的心态,才能在就业择业中争取更大的选择空间,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11].
〔1〕德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超越自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7.
〔2〕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87.
〔3〕王超.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24.
〔4〕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54.
〔5〕王超.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55.
〔6〕许智宏.北大原校长谈教育:毕业生卖猪肉也没什 么 不 好 .http://news.163.com/14/0519/09/ 9SJLMT1V00014AEE.html.
〔7〕赫里斯托夫·扎洛克斯塔斯.苏格拉底[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86.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6.
〔9〕刘昫.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89.
〔10〕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309.
〔11〕 习近平. 让民众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机会. http://news.21cn.com/zhuanti/domestic/ 2013lh/2013/03/17/14798090.shtml.
G444
:A
:1673-260X(2016)02-0081-03
2015 年 11 月 8 日
宿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1yyb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