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伟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是学习的基本素质,是交流的沟通渠道,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近年来,在儒雅教育的理念倡导引领下,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师是关键,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摆好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做好合作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为此,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例如:组织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到外地进行培训学习、听课活动,扎实进行每周二的校内教研活动(由学科主任、骨干教师做讲座;上研讨课等活动),让教师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全面的了解,切实转变了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转变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角色的转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及时地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刚开始学生接受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有难度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没有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会感觉头绪杂乱,往往会出现程度好的学生占主导地位,程度差的学生干脆就不参加了,自己玩自己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每次参加一个组,全程参与,这样让学生有章可循,学会合作。教师在选择小组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合作方法的传授,切不可随意选择,辅导过渡。总之,教师要放手但不放任,相信学生但不失控,要同时做好顾问、参谋与合作者的角色。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合理分组
要想在小组内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特长,就要进行合理的分组。每学年开学时,由于有些老师是新接班的,对学生情况不太了解,所以这时我们先不要求老师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学一个月左右,由班主任召集所有任课教师,召开“班级分组会议”,对班内全体学生的学习现状、特长爱好、优点缺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一般,每组6——8人,低段,教师分组并设定人员分工;中段,教师分组为主,可适当学生分组,分工自行商量;高段,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教师调配,分工自行商量。我们语文学科一般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职务,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为自己的小组取个他们自己喜欢的名字。同时,我们的小组成员还是动态的,如果实施一段时间,有些学生的情况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微调,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流,争取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2.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时间要恰当
我们所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满堂都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一般说来,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低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可操作性强的;中段,有难度的;高段,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答案的整理、归纳。这些问题,学生个人思考是有难度的,而放在小组里去讨论和学习,通过大家的合作商讨出一个最完整最全面的答案,让学生感受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以及“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葡萄”的喜悦,更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关注了教学中的100%,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总结问题的能力。试想,如果每堂课我们能进行至少一次的卓有成效的合作,一年下来,学生的收获会有多大?因此,合作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交流的时间,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当一个问题提出,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合作就没有基础。低年级,学生小,课堂上安排合作学习的频率不要太高;到了中年级,教师做好跟踪指导,适当安排合作学习的次数;高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更乐于进行合作交流,很多问题放到小组里,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3.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一开始,我们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出现以下现状: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因此,作为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这些合作技能: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低段,主要教给学生有顺序地说、做,注意强调听、看;中段,教给学生倾听、记录、交往、写作的技能;高段,主要教给学生质疑、归纳、整合的技能。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1.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首先要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多一些像“这个小组的同学真团结”、“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不错,全都能顺利通过”这一类评价小组的语言,这样整个小组的每个成员享受到小组成就的愉悦,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还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学生互评与自评
如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层次的小组合作,在初读课文时,可以进行男女生之间的互听互评,可以进行以自然组为单位的分组互听互评。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朗读,找出对方朗读中的错误,及时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自己读书时又会加倍小心,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在互听互评中学生的朗读得到很好的反馈。
3.课堂评价与课下评价相结合
我们提倡建立长期的合作学习小组,培养每个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及时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外,还将课堂评价与课下评价结合起来,每班设立新颖活泼的小组评价栏,对小组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评比,评选出优胜小组,还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堂上的表现和我们每天早晨的自主学习、作业检查、课间操等活动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在这种小组合作的有效沟通、相互交流的前提下,才较为深入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