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刘国军
近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在北京及全球80多个地点同时发布。这是该项目连续第九年为全球打造的最具权威性全球智库研究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以435家智库数量排名世界第二,英国和印度位列中国之后。在全球智库175强榜单中,有9家中国智库上榜。亚洲大国智库排名60强中,18家中国智库上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智库在过去一年中发展迅猛,新兴智库中不乏优秀者,受到国际关注。
智界盛会
2月25日,2016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因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个主办单位的“名头”和内容的重要性,会议被誉为“智界盛会”,新型智库、高端智库建设再次引发各方关注。
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等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近3D。位代表参加会议。
在足以代表中国政策咨询工作最高水平的盛会上,拥有“最强大脑”的智囊们交流探讨如何做好2016年的政策咨询工作,进一步提高政策咨询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会议在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时,权威性地提出布局八大重点研究领域应对201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以“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奋力开创政策咨询研究工作新局面”为题作工作报告。他用不算太大的篇幅谈到2015年的主要工作,包括高质量完成中央交办的重大研究任务,认真完成中央交办的政策评估任务,深入推进重大重点问题研究,深入开展政策解读和智库传播工作,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仅从一组数字就能看出这个国家级智库的影响力:全年报送的451篇研究报告,中央领导就对1D0份研究成果做出批示和圈阅256件次,有具体批示意见的192件次。
引人关注的还有,国研中心作为中国首批25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首位,在长期开展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又充实了三项重要职能:一是开展对国家重大改革方案的论证、政策实施过程的中期评估和落实效果的评估。二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对国家重大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专业解读。三是国研中心过去以课题项目为纽带开展的国际交流合作,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交流合作。“智库外交”正在成为大国外交越来越重要而有效的平台和渠道,国研中心在国家软实力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研中心服务中央决策的方式,已经呈现出政策研究、评估、解读和国际交流合作“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会上,李伟等专家就宏观经济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主要风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论断。来自吉林、河南、广东、浙江等四省的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研室主任作为分组讨论召集人也分别作了发言。与会的政府政策研究机构更是提交了600多项2016年的重点研究课题计划。
李伟还在发言中回应了各省市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与国研中心的关系问题,即“合作、交流、沟通”,未来将把“合作”放在第一位、合作的领域更宽一些、合作的方式更多一些。由这样的理念可见,国研中心与地方发展研究中心上下互动、形成合力,政策咨询系统的智库建设工作无疑会不断推向深入,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和快车道。
百舸争流
国研中心是“官办”智库的代表,其发展也是中国智库的缩影。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统计,目前我国比较活跃的各类智库有2D0多家(不包括高校智库),初步形成了以官方智库为主、高校智库、企业智库和民间智库共同发展的格局。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类智库认真履行职责,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政策价值和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有些智库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这一点在《全球智库报告2015》中也有凸显。全球智库175强榜单中,有9家中国智库上榜。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其中官方智库、高校智库、企业智库和民间智库均有斩获。在“全球最佳民营智库排名”50强榜单中,有6家中国智库上榜;而在“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排名”100强榜单,有4家中国智库上榜。在其他多个研究领域如教育政策、环境政策、国防和国家安全智库排行榜单中,中国智库均列名次。
中国智库百舸争流之势已然可喜。
“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逐渐显现其影响力。中国智库在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下,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这样表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
李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应重点把握好“中国特色”和“新型”两个关键词。“中国特色”特在哪里?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采用中国视角、聚焦中国发展。坚持党对智库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在路线方针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不搞西方所谓自由市场经济。善于运用中国视角,立足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地位变化,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提供“中国方案”。致力于研究提出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国家安全稳定方面重点难点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创造高质量思想产品。
“新型”智库新在何处?首先是新定位。新型智库不同于传统体制下的研究机构,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也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次是新机制。智库不是机关,需要淡化行政色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灵活性,营造研究探讨氛围,聚引高端人才,做到智力制胜。最后是新模式。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树立“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针对现实和长远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加强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模型分析,提出决策层信得过、用得上的政策建议。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服务决策”是根本,“适度超前”是关键,表现为内部提升公共政策质量,外部增强国际影响力;发展前提是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落脚点是建设高质量智库。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关键点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认为,要逐步培育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思想市场,同时制定有效规制,形成智库思想市场“培育”与“规制”相辅相成的两翼,共同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思想创新与有效管理的机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放和培育智库思想市场: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其做出有效规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智库思想市场。
对此,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我们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广泛参与全球智库竞争,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作出更具独创性和重要性的、更高质量的知识贡献、思想贡献。”
围绕这些目标,高端智库建设引领发展。中央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加强智库建设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统筹整合现有智库优质资源,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了首批试点单位名单。眼下,各试点单位都在持续完善试点方案及各项实施细则,经国务院批准后即将扎实推进。届时,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将坚持高端定位,凝练主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成果质量,增强理论和政策创新能力,努力推出原创性研究成果,推动中国智库建设实现新的发展。
创新发展
大变革的新时代已经发出了呼唤智库彰显能量的最强音,历史赋予智库的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智库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需要突破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过渡期以及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的“新常态”时期,无论是改革方案还是重大政策所涉及的利益调整都比以往更加复杂,对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智库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从发展现状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库总体呈现“有量缺质”的状态,新型智库的建设仍相对滞后,面临着许多制约智库自身建设和外部发展环境的体制机制问题。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智库自身提高思想产品质量和影响力,也需要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扫清舆论、资金、人才、决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一批高端新型智库,打造中国智库体系和智库联盟。
不少分析人士称,我国智库建言献策的水平和影响力还不够,缺乏有深刻洞见的思想产品,鲜见真正意义的“新型高端智库”。智库的影响力并不在其规模和级别而在其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决策失误率约为30%,西方发达国家却只有5%左右。这说明,从研究成果的质量看,目前国内智库偏重对当前具体问题的短期性和应景性研究,普遍缺乏前瞻性、储备性、战略性研究,真正能够对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发挥作用的思想性、创新性的成果不多,服务决策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理事会执行局副主任戴桂英、副研究员景春梅等专家提出,官办智库“一支独大”,缺乏竞争活力。我国现有智库绝大部分是官办或带有半官办性质,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是缺乏竞争,难以保持客观立场,往往偏重对政策的宣传和诠释。社会智库由于很难被政府委以重任,同时缺乏向上送达的内部渠道,研究成果得不到足够重视。目前,各类智库尚不能有序竞争,束缚了中国智库体系的活力和创造力。此外,智库之间缺乏广泛深入的合作,导致中国智库的对外竞争力不强。
智库参与决策机制缺失,对决策影响力十分有限也是引发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尚无明确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决策中的咨询环节和程序。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咨询已成为公共决策过程中的法定程序,政府项目的论证、运作等各阶段都必须有不同的咨询报告。要从法律上为决策咨询提供制度保障,确立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从而提高智库研究和提供咨询的积极性。
还有专家呼吁:人才缺乏流动性,“旋转门”制度严重不畅。欧美智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旋转门”机制,通过智库这一平台,实现了研究者与实践者、学者与官员的身份转换。目前,我国智库人才的流动性较差,虽然部分退休官员已从行政体系流动到智库体系,但这种流动仅是单向流动,智库研究人员进入政府机构任职还很少,换句话说,我国的“旋转门”只打开了半扇。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撰文指出:新建智库给中国智库界带来新鲜血液,但低水平、同质化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造成资源浪费和无效劳动;“智库”名称被泛化、被滥用甚至被歪曲,一些机构以“智库”之名自我标榜,影响了智库的总体形象。
在探讨解决智库发展问题之道时,创新发展是大家的共同呼吁。李克强总理曾提出,要审视国际大势,用创新型思维强化前瞻研究,提供更多有影响、有价值的思想产品,打造有中国特色、高水平的新型智库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国强认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顶层设计。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良性运行机制,在智库制度机制设计上,要处理好官办与民办、公开性与保密性、封闭性与开放性和国际性,以及智库发展的单一性与多元性、政治性与所谓独立性的关系。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也呼吁:新型智库之“新”,关键是体制机制之“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须有全新的机制。只有构建充满活力、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才能打破惯性,突破瓶颈,克服旧有的路径依赖,切实解决好智库建设中同质化、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构建梯次发展机制、畅通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健全协同攻关机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景春梅建议: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要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科研组织和管理机制,避免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要建立健全智库人员流动制度,加强官办智库人员流动,吸纳高级人才。要加强智库国际交往,积极开展重大国际问题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智库参与决策的长效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打开另半扇“旋转门”。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提出:“创新管理方式,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智库活力的管理体制”至关重要。期待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起责任,大力推动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体制、经费管理制度、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等多方面改革,促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政策评估制度、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等各项制度有效落实,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而努力。
过去,我国智库应改革开放之运而生;当今,正是我国智库顺改革开放之势而为的大好时期。
点滴之水,融入江海,方不致枯竭;一己智慧,系于家国,才可济天下。华彩启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号角声起,激荡着各界学人久已有之的报国宏志,也昭示着一个发展中大国汇聚民智、科学决策的信念与胸襟。
资政辅政、启迪民智,智者前瞻,智库谋远!中国智库建设春江水暖之时,面前已是万紫千红,好一个蓄势待发的夏,必将推动中国巨轮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