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
(甘肃省平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
平凉市2015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
张春
(甘肃省平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具有暴发性、毁灭性特点。笔者从发生原因、生态环境、品种及防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防控对策。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防控对策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界于N34°54′~35°46′,E105°20′~107°51′之间,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890~2 857m,以六盘山为主峰的陇山山脉由南向北将全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属泾河流域,西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属渭河流域。年均气温7.4~10.1℃,年降水量420~600mm,雨季相对集中(7-9月),温湿度和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马铃薯的生长,也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条件基本吻合。
(一)发生情况
马铃薯是平凉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面积稳步扩大。常年种植面积约6.7万hm2,主要种植区分布在六盘山西麓庄浪、静宁两县,约占全市播种面积的70%左右。2015年全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约4.87万hm2,总体呈中度偏重发生。平均病田率84.3%,病株率60.8%,病叶率23.5%;平均严重度2-3级,是近年发生较重的年份。
(二)发病特点
一是始见期较早。根据庄浪等主产县(区)马铃薯数字化预警系统监测和大田调查,西部马铃薯主产区病叶始见期出现于7月中旬,较常年早7~10d。二是侵染速度快。发病初期,以中东部泾川、灵台、崆峒等县(区)的部分早熟品种发病较重,8月下旬后西部县(区)普遍发生,且在部分区域内快速流行蔓延。三是品种抗性差异显著。晚疫病发生程度因品种、地域不同差异较大,克新2号等中早熟品种发病重,晚熟品种发病较轻。除庄薯3号较抗病外,青薯、陇薯等发病较重,个别重病田块病田率、病株率、病叶率均达100%。从地域来看,冷凉阴湿区重于干旱区,川旱地重于山地,全膜重于露地。
(一)菌原基数高,品种抗性差
近年来,庄浪、静宁等地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幼园套种模式单一,以马铃薯和西瓜为主,部分乡镇覆膜马铃薯也是重茬较多。因此,当地马铃薯连作严重,重茬面积大,菌源基数高。同时,由于农户在采收、选种和贮藏种薯时,随意丢弃病残体,或未能完全剔除病烂薯,导致种薯感染或烂窖,使种薯带菌率高;或因农户在田间地头随意弃扔病薯,野生形成自生苗,成为翌年发病流行的中心病株。目前主栽品种中,除庄薯3号等极少数品种表现出较高的抗性外,其余品种普遍抗病性较差。
(二)生态环境适宜,田间管理粗放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流行病,种薯带菌和中心病株虽然是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但不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气候条件则是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其发生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在发病季节,温度条件基本都能满足,雨水或湿度则成为影响流行的关键因素。当年,秋季雨日次较多,降雨量较常年高,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侵染流行。另外,受传统耕作习惯影响,栽植密度普遍较大、偏施氮肥、田间通透性差,加之管理粗放、草荒严重、长势弱而抗逆性差。因此,降水偏多,田间湿度大,雨露日次多,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1]。
(三)监测手段落后,缺乏特效药剂
目前,各县(区)除配备少数几台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外,大部分还是依靠技术人员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手段落后,时效性差。同时,群众普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缺乏预防统防联防意识,施药时间偏晚,施药方法不当。在生产中偏重化学防治,轻保护性预防,甚至没有在马铃薯上施药的习惯。保护剂必须在病害发生前施药,但绝大多数农户都是在病害流行后才喷施,致使预防效果不佳。一旦中心病株出现,防治措施跟不上,在多雨季节,半月内可导致全田发病。并且,目前还没有防治晚疫病的特效农药,市场上销售的杀菌剂质量良莠不齐,不少药剂不但防病效果差,而且还贻误了最佳防治时期。
(一)种植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如庄薯3号、陇薯7号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
(二)严格精选种薯,淘汰病薯
鉴于目前种薯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除了选用抗病品种外,严格选用无病种薯,对控制晚疫病发生危害起着重大作用。在秋收人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三)加强栽培管理
1.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重施氮肥可使马铃薯茎叶发生徒长,徒长和密度过大,会造成花期茎叶量过大,田间荫闭,不利于植株间通风透气,尤其是多雨季节,田间湿度上升,促使病害提早发生,并加快在田间的传播速度,导致病害流行。所以,在施肥上要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促使马铃薯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种植密度按不同区域合理安排。在晚疫病重发区,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
2.深培土,减少病菌侵染薯块的机会。种薯播种时,深度应保证在5cm以上,并分次培土,厚度也应超过10cm,使病菌不易侵染到薯块上,降低块茎带菌率,减少烂薯损失。
3.收获时精细操作,最大限度减少块茎伤口。
(四)种薯处里
1.拌种。播种前7-10d将种薯摊开放在通气良好的房间,隔天翻动薯块,拣除病烂薯,用72﹪霜脲锰锌、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和滑石粉,按0.05:0.05:1的比例混合后拌种;或选用80%丙森锌、70﹪甲基托布津和95﹪的滑石粉,以3:2:95的比例混合后拌种,每kg混合剂可处理100 kg种薯;或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5~100 g加细土或细灰2~3 kg混合均匀后干拌在100 Kg种薯上,拌药后的种薯应晾干(一般为1d),使薯块切口木栓化后播种。
2.浸种。切种后用72﹪的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液浸种5 min,捞出晾干后播种;或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5~100 g加2~3 Kg水均匀喷洒在100~150 kg种薯表面,避光晾2 h以上,待药液吸收后播种。
(五)消灭中心病株
发现中心病株时,将根及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1m以上,病穴撒石灰消毒,对病株周围50 m范围内的植株喷施甲霜灵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每隔7~10 d 喷1次,连喷2~3次。
(六)大田防治
在发病前每亩选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剂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5~100 g喷雾预防;发病期每亩可选用65﹪霜霉威·氟吡菌胺悬浮剂(银法利)75~100 g;或5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40﹪烯酚吗淋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60~75 kg均匀喷雾,每隔7-10 d 喷1次,可根据田间发病情况和降雨情况连喷2-5次。
[1]高都平.马铃薯晚疫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3,(9):68-69.
[2]程建宏,魏玲.汉中市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1,(4):131-132.
(编辑:刘国华)
S532
A
1673-9019(2016)21-0049-02
2016-08-29
张春(1962-),女,宁夏原州区?人,讲师,主要从事农业职业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