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切入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堂提问切入点的探究,关系到以问促读的阅读效果,笔者在此就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切入点谈了自己的几点体会,以供大家参考。
阅读教学;以问促读;切入点;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以“问”促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有效阅读,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教师过多、无效的“问”和学生过浅、无效的“答”的现象,使师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对话”,变成了师生的问答课,使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被“问“得支离破碎,失去了阅读欣赏的价值。为此,笔者呼吁应重视阅读教学中“问”的切入点,并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题目是作者用来点明主题,交待写作对象,揭示论点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文章的“题眼”来设计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的捕捉到文章的主题。例如,在教学 《童趣》这一课时,抓住“趣”字设计问题:课文讲了哪几件趣事?你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趣”?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么体会的?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自寻更多的生活乐趣?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从中体会作者勤于观察、热爱生活、找寻童真童趣的主题思想。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会在文章的关键处有过渡性的语句(过渡句)或是对文章进行概括的总结(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或提挈全文,或点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句或关键词来设计问题,会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层次,掌握文章的主题。例如,学习 《行道树》这篇散文时,抓住结尾“……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来设计问题:行道树为什么忧愁,又为什么快乐?让学生找出描写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读一读,就很容易的体会出行道树忧愁的寓意和快乐的内涵,从而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又如,抓住 《与朱元思书》课文中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关键句来设计该课的问题:下文中哪些句子描写的山“奇”,哪些句子描写的水“异”,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独绝”的?从而引导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学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来设计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较快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能力。例如,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哪些段落写的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百草园”生活,哪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然后提问“这两部分的写作顺序能不能调换顺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启发学生体会学习按照时空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写作方法。
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需要老师深入挖掘主题精髓设计问题,再加以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例如, 《邓稼先》这篇课文的作者杨振宇,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百年来的民族情结,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叙颂扬了“两弹元勋”科学家邓稼先的卓越贡献。文章6个小标题分别简要概述了每个小结的内容,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教学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哪个地方最感动你?为什么?请说出最使你感动的事例、感人的句子、感人的词语。这样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深刻体会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教材中精选的小说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复杂,故事情节复杂多变,教学时从人物关系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入手设计问题,往往更能清晰的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例如,教学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从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问题:课文中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关系,理顺故事的情节发展变化,能帮助学生快速深刻的理解鲁提辖的人物形象。
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来设计问题。总之,只有找准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才能把问题设计的精巧,从而达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大大增强学生阅读的内动力,真正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有效提高阅读的效果。
062450 河北省河间市教育体育局 李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