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相儒,叶尹渊,梁玉莲
(广东培正学院 法学系,广东 广州 510830)
试论外向性人格的致罪机制及心理预防
巫相儒,叶尹渊,梁玉莲
(广东培正学院法学系,广东广州510830)
摘要:近年来,大五人格已经逐渐运用到犯罪研究当中.外向性人格的产生需具备先天、后天两个因素,后者包括安全依恋、言语发展、教养方式等.外向性人格具有积极、社交、热情等特征,亦可能存在其风险.并且,外向性人格寻求刺激的欲望,遭受外部的强烈刺激或严重挫折后,易产生敌意与攻击性的人格特征,以及该风险演变为表演型人格障碍,都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对此,社会、学校、家庭与外向性人格个体都应当做好相应的心理预防.
关键词:大五人格;外向性人格;心理学;犯罪学;表演型人格障碍
随着犯罪学、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针对犯罪者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因素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迄今为止,犯罪研究已经采用了包括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加利福尼亚人格问卷(CPI)等人格评鉴方法对犯罪者的人格进行研究分析.可上述方法仍存在预测笼统有偏差、人格维度重叠等不足,直接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人格特质与犯罪行为是否存在联系一直在心理学界争论不断.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的大五人格结构理论(The Big Five),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心理学界逐渐成熟并应用于犯罪人的人格特征研究.本文即以大五人格结构理论中的外向性人格(extraversion)为基础,试图概括出外向性人格导致犯罪的原因,并寻求其心理预防的有效措施.
大五人格结构理论来源于人格心理学的特质论,因而首先要明确人格的涵义.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1].
1.1大五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与违法犯罪行为的联系
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而大五人格结构理论将之归纳为以下五种:外向性或外倾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责任感或谨慎性(consciousness).
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大五人格结构理论逐渐应用于犯罪人的心理诊断.一般认为,大五人格与违法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罗艳红以421名湖南省某女子监狱与男子监狱的罪犯为研究对象,并以大五人格、冲动量表的各维度为因变量,以犯罪类型为自变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区分罪犯在各因子上的犯罪差异.结果以差异表示,在神经质维度上,贩毒和暴力犯罪组得分高于其他组别;在开放性维度上,盗窃诈骗犯罪高于其他组别;在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感维度上,经济犯罪得分均高于其他组别[2]62.研究亦发现,外向性人格犯罪人存在冲动性、攻击性等人格特质.又如陈慧玲对内蒙古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62名男性和呼和浩特市劳教所41名女性犯罪青少年进行大五人格测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诈骗、吸毒等犯罪在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外向性人格维度得分较高……盗窃在外向性人格维度得分最高[3].综上,大五人格与违法犯罪行为确存在关联,在犯罪研究中大五人格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将大五人格结构理论运用于外向性人格的致罪机制的研究.
1.2外向性人格的概念
外向性人格属于大五人格结构中显著、稳定的因素之一.在大五人格结构理论中,外向性人格被分为高低两端.低外向性人格个体被描述为安静、谨慎、内敛、被动、不爱交际及沉默寡言等等.但也时常表现出深沉、细心体贴及善于分析等特征,与大众熟知的内向型性格相似.而高外向性人格恰好与低外向性人格相反.高外向性人格个体被认为是积极的、活跃的、热情的、好社交的、乐观的、友善的、冒险的及追求刺激的等等.反应迅速且善于表达;做事主动进取,爆发性强,亦能积极面对周遭变化;待人真诚热情,主动交际,容易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为人富有感染力,且支配欲较强,能够吸引他人参与和激发他人协力.
从专业角度而言,只有通过比较分析人际间互动的数量和强度、活动水平、刺激需求程度和快乐的容量,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外向性人格的评价鉴定[4]48.主要依靠有针对性的临床访谈,以及大五人格问卷或量表的数据信息分析.
1.3外向性人格产生的主要原因
1.3.1先天因素
人出生后,生理机制便作用于气质的形成.如有的婴儿生下来就爱哭闹,四肢活动量大[5]660.其以后展现出的高情绪性、高活动性、高交际性(EAS气质模型)的气质将很可能决定人格特质往外向性人格方向发展.
对比人格特质可知,外倾人格与外向性人格紧密相关.艾森克认为人外向或者内向,是由遗传起影响作用,因为人的大脑皮层的总体活动水平是与生俱来的[6].当下,大量的双生子研究能够支持——外向或内向的形成,遗传占了较大的比例.艾森克提出,外倾者大脑皮质抑制过程强而兴奋过程弱,其神经系统属于弱型,因而忍受刺激的能力弱.所以,其表现为反应弱且慢,渴求刺激冒险,渴求与外界的接触,与他人交际等方式寻求刺激[7].
智力也是先天因素的重要部分.正常人的智力水平相当,但智力较高的孩子,更容易拥有自信、乐观等外向性人格特质.这与父母生活习惯健康规律,饮食营养均衡,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基因正常等有着密切关系.
1.3.2后天因素
(1)安全依恋型.依恋是指婴儿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经过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强烈、持久的社会—情感联系.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①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婴儿对母亲来去与否明显回避,表现冷淡;②不安全依恋—矛盾型:这类婴儿渴望黏着母亲,但母亲接近时大发脾气,母亲离开时痛苦哭泣,表现矛盾;③安全依恋型:这类婴儿视母亲为安全港湾,母亲离开感到痛苦,母亲回来感到平静、抚慰.这类婴儿情绪平稳,成日好奇欢乐,更愿意接纳他人.长此以往,这类婴儿就更容易形成外向性人格.
(2)言语发展.言语是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言语的过程和产物[5]484.而言语的出现早晚取决于人们早年情感抚养的程度.固定的抚养人、稳定的抚养关系、多个亲情抚养者将决定孩子的情感发展以及言语发展水平和类型.[8]孩童与抚养人互动愈多,接收到的声音愈丰富,孩子就更倾向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更愿意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交流互动,从而发展为外向性人格.
(3)教养方式.成长期间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外向性人格的形成发展.溺爱、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很可能使得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爱慕虚荣及任性等人格特征,从而导致外向性人格的风险的产生.还有一种矛盾型教养方式(即父母单方惩罚、干涉、否定,单方过度保护、纵容)相比前两种教养方式,更易激发外向性人格的风险.
(4)环境背景.后天经历的人或事件,同样能够引起外向性人格的风险.如早期同伴关系,孩子朋友数量愈多,受喜爱、欢迎程度愈高,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外向性人格.但孩子过多交往“不良青少年”,长期接受不当观念,自身便可能往外向性人格的风险发展;如成长中的孩子因遭受失败,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逃学或辍学后,会在其他事情上寻求刺激与冒险;又如家庭物质基本满足,生活顺利,或是在青春成长过程中未遭遇较大的挫折与变故,内心成熟较为缓慢,很大程度上会往外向性人格发展,并存在产生外向性人格风险的可能.
可见,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都将作用于外向性人格的形成,而不良的后天因素很可能诱发外向性人格的风险.
1.4外向性人格的风险
事实上,有一部分个体并非长期处于健康稳定的外向性人格,而可能产生外向性人格的风险(亦称外向性人格的次因子).我们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为语言过激且咄咄逼人,即言语攻击行为较多,对身边人心灵造成伤害;二为注意力分散,说话缺乏逻辑与深度,鲁莽冲动,即行为欠思考,易与他人产生冲突;三为虚荣心强,以自我为中心、做事随性,具有一定的利己主义,妨害交际和谐;四为情绪稳定性弱,受到刺激惹恼,易抱有攻击性和敌意,从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正因为该类个体常年犯错也不愿吸取教训,导致其长期需要为自己的外部行为受苦遭罪.由上述可知,外向性人格的风险属于外向性人格的负面倾向.
大五人格认为,人格障碍处于正常人格连续体的另一端[4]53.我们认为,在后天因素作用下,外向性人格有发展为表演型人格障碍(亦称癔症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的倾向.表演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或情感发展的不成熟性的表现,具有追求新鲜刺激、喜欢冒险、行为夸张、爱慕虚荣、自我中心、言语风格深刻却空洞、表现做作及带有戏剧性、渴求肯定与注意,易受暗示故难抗拒诱惑,情绪表达变换迅速且肤浅,与人交往伴有性诱惑及挑逗行为等特征.若运用大五人格简析,表演型人格体现出高外向性、高神经质、低宜人性等人格因素.一般认为,外向性人格的风险仅是外向性人格的局限部分,可以通过自身意志力加以控制或改善.而表演型人格障碍是更为严重的心理异常,表现为成年时期固定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2]109,难以治疗或改善,将长期造成主观上的痛苦以及社会、职业功能的受损,引发行为异化,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虽然有大量资料表明,相比于低宜人性和低谨慎性等容易导致攻击与冲动的人格特质,外向性人格对违法犯罪的预测缺乏准确性.但是,基于外向性人格具有上述好社交、积极兴奋的、热情的及爱冒险等特征,部分研究者亦坚持认为,外向性人格与违法犯罪存在以下相关联系:外向性人格占主导的犯罪人的犯罪集中于青少年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与外部因素,容易造成一般违法与轻罪的后果,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或是较大的人身、社会危害性的犯罪占少数,通常是由遭遇外部的强烈刺激与严重挫折(如激情犯罪、过失犯罪等)而引起.
根据已论述外向性人格维度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我们尝试总结三点外向性人格致罪机制:
第一,外向性人格具有寻求刺激欲望的人格特征.由上文可知,外向性人格个体的大脑皮质抑制过程强,其反应慢且弱,生来兴奋性(Excitability)低,他们渴望接触外界环境以获得刺激.寻求刺激的人格特征亦与美国心理家朱克曼的“感觉寻求”的研究存在相关因素.感觉寻求是指人需要有不断变化的刺激输入,而对贫乏的刺激做出抗拒反应.因此,高外向性人格个体往往也是高感觉刺激寻求者,其积极寻求能增加其感觉的刺激,处于感觉贫乏状态(如感觉剥夺情境)会以各种方式(如渴望冒险或模仿反常规的生活方式)寻求刺激,厌倦类似或相同的重复刺激;对自身内部感受敏感,痛阈极低;不愿受约束,放荡不羁,道德感与罪恶感相对淡薄,轻视社会规范.若外向性人格个体处于冒险、寻求刺激的过程中,会进入高度兴奋与愉悦的状态,法律、道德意识容易弱化,即很可能造成不良行为(如赌博、吸毒、性交易等),甚至于导致违法犯罪的产生.具有外向性人格的胡斌爱刺激,好张扬,曾多次驾驶改装车辆在公路超速行驶.2009 年5月7日,胡斌超速行驶时,不慎将一行人撞飞不治致死.自负的驾驶技术给胡斌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快乐与肯定等的同时,却也造成了违法犯罪.
第二,外向性人格个体遭受激惹,易放大不良情绪(愤怒为主),对他人产生敌意与攻击性.外向性人格个体在正常环境条件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是在外界强烈刺激或严重挫折下易突然爆发愤怒、憎恨、恐惧等不良情绪,对他人抱有敌意与攻击性,直接导致内心的暴力倾向出现,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心理学家巴斯认为敌意包括消极的评价或不满、不信任和憎恨的态度[9].而攻击性即是目的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减弱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根据上述情形,我们可知,若外向性人格个体经受激惹,将可能出现心理学上定义的愤怒驱动攻击(angry-motivatedaggression),或者犯罪学上定义的敌意性暴力或是表达性暴力.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付成励就属于上述情形.他出生于朴实的农民家庭,弑师案发前一直是家里的骄傲.案发之后,他的中学、大学的同学、老师都表示极其震惊,称其真诚、热情、直率、人缘好、乐于助人、嫉恶如仇、特别有责任心.当他得知政法大学教师程春明与自己女友曾发生过关系后,与女友感情产生隔阂,最终导致分手.他认为程伤害过其女友是自己分手的主要原因,愤怒与憎恨交加,他选择了用杀人行为来报复与惩罚程.
防治措施:在种子播种前,可以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加水混合,调制比例3∶50,与10千克的种子混合均匀使用,也可以在混合过程当中加入云大120水剂加水调制均匀,调制比例1∶500,这样可以在种子阶段有效预防苗枯病的发生。若苗枯病已经发生,在最开始发病阶段,可以使用将70%恶霉灵按照1∶4000比例配比配合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1∶500针对病株的根本进行喷灌,以七天为一操作单位喷药一次,同时还可以用云大120水剂按照1∶1500的比例进行调制药剂对病株叶面进行喷淋,促进病株的根部发苗。
第三,外向性人格的风险可能演变为表演型人格障碍,导致行为异化.外向性人格的发展伴随着生理发育,在错误乃至恶劣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极可能产生人格风险或是心理失衡,甚至心理滑坡.鉴于上述情形,外向性人格发展可能会出现三种倾向:一是外向性人格个体与日俱增的自尊心容易被爱慕虚荣的心理所诱导,来满足自身好奇心及自我表现的心理欲望,就极可能出现“逆反心理”;二是存在外向性人格风险的个体,为追求精神刺激与愉悦,会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厌烦或不满的心理;三是外向性人格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产生人格风险,并陷入“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是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青少年日益高涨的自我意识,常表现为两种思维——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个人寓言是指该个体认为其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及无所不能的.而假想观众是指该个体认为他人会对其感兴趣,关注和评价他们的一举一动.若上述的人格风险或心理失误长期存在,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其人格将难以健康和谐地发展,容易造成不良行为,亦容易造成表演型人格,甚至于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外向性人格的风险及表演型人格的特征不再赘述,下面引用郭美美的案例加以说明.2015年9月,郭美美因犯开设赌场罪被判刑入监.在《法治在线》的节目中,她承认自身有喜爱炫耀,爱慕虚荣的小女生心态[10].我们发现,其自幼父母离异,成长缺乏父亲关怀,受母亲宠爱.她自初中入学便注重外表,打扮张扬,渴求关注,贪玩厌学,结交不良青少年,与同学发生冲突后,冲动之下会采取言语甚至身体攻击.她曾在《解码财经》的节目中表示,来到北京,进入娱乐圈,受身边环境的影响,自身变得更加虚荣及爱攀比[11].入狱前,为博取社会关注,她频频将带有名包豪车,着装暴露的照片发表在网络,以及默认澳门巨额赌债,修改微博认证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为满足物质需求,涉嫌与王军等人的性交易的违法行为等等.综上,郭美美因家庭结构不完整,外向性人格的风险长年没有得到很好地引导和改善,心理与道德教育缺失,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表现出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行为出现异化,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从上文可看出,外向性人格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社会、家庭环境的好坏以及自我管教与否都直接作用于其个体的人格发展.因此,如何做好外向性人格的违法犯罪的心理预防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为预防外向性人格个体的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与犯罪行为的产生,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我们将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创造有利于外向性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所说的社会环境是指能够引发外向性人格风险,甚至表演型人格障碍、犯罪人格产生的各种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环境.因而,政府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平稳发展的经济环境、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以及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都将有益于外向性人格的发展,避免其过度寻求刺激、以自我为中心、虚荣等不良人格特征的出现,防止行为异化;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与学校、家庭的分工合作(如定期培训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学校、街道小区的公益法律与心理讲座等),都同样有益于外向性人格个体“三观”的正确树立,道德感的巩固增强,从而成长为积极乐观、健康和谐的外向性人格.
第二,学校应重视外向性人格未成年人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是否产生不良甚至违法犯罪行为以及能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故要预防外向性人格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其全面发展,学校教育需要做好以下方面:一是应当多开展趣味心理课及心理健康活动,在校园内建立心理咨询室,携手家长共同关注其心理动态及意志行为,防范突发性违法犯罪;二是应当加大法治、思想品德的宣传教育,加强高外向性人格未成年人内心的道德与法律束缚,使其主动远离不良乃至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应当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其人的独立生活与应对困难的能力及身体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四是应当因材施教,关心鼓励厌学的外向性人格未成年人的学习,避免其逃学辍学,误入歧途;五是应当因势利导,举办各式文体活动,开展多样的社团组织,从中挖掘有益于其自我表现的特长.
第三,监护人应讲究科学适当的教养方式.无疑,家庭抚养是外向性人格心理预防的核心内容.家庭环境的优劣,都将作用于外向性人格未成年的心理发展.作为监护人,首先应当更多地陪伴外向性人格未成年人,尤其是其早年的心理抚养,强化对其心理的控制力,亦使其形成情绪稳定的安全依恋;其次,应当建立平等互爱的家庭关系,更多地与外向性人格未成年互动沟通,注重言传身教切勿责备打骂,灌输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引导其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最后,应当关注和发现外向性人格未成年人学习或兴趣上的天赋,释放其创造力与活力,升华其人格特质(即可以尝试引导具有冒险或表现欲强的外向性人格的未成年人养成探险旅行或演艺等爱好).
外向性人格的致罪机制是将外向性人格与违法犯罪行为建立联系,剖析犯罪人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动机.而外向性人格的成因应具备先天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为遗传作用,后天因素包括安全依恋、言语发展、教养方式、环境背景等.我们认为,外向性人格具有寻求刺激的欲望,遭受激惹,易放大不良情绪,对他人产生敌意与攻击性的人格特征以及外向性人格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演变为表演型人格障碍,都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继而应当完成好社会、家庭环境改善,自我认知、自我管教加强等外向性人格心理预防的重要措施.总之,科学地认识与分析外向性人格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原理,有利于犯罪人研究的完善,有利于外向性人格的健康塑造,有利于心理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10-10.
〔2〕罗艳红.犯罪群体的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3.62-62,109-109.
〔3〕陈慧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24-24.
〔4〕L·A·珀文.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8-48,53-53.
〔5〕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84-484,660-660.
〔6〕Burger.Jerry.M.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66-166.
〔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14-214.
〔8〕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28-28.
〔9〕BlackburnR.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82-182.
〔10〕央视网.《法治在线》.http://tv.cntv.cn/video/C10367/949 4bd83178c45ee98b86b37986e6fa0.HTML,2014-08-04/ 12015-11-29.
〔11〕优酷网.财经解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 kxMTM5MjE2.html?from=s1.8-1-1.2 HTML,2011-08-03/2015-12-04.
中图分类号:R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135-04
收稿日期:2016-02-26
基金项目:广东培正学院2014-2015学年学生科研基金资助一般项目(2014-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