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睿,李 丽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高校学生科研问题及措施分析
彭 睿,李 丽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高校学生科研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途径,是社会需要反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必然行动,其作用重大,影响深远。本文就高校学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高校学生科研;问题;措施
高校学生科研是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已成为时代提出的历史任务,成为教育改革的本质需求,成为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本文就高校学生科研现存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1 高校师生主观意识上存在的偏差
从学生方面来看,首先,我国高教领域一直存在教学和科研脱节的问题,学生习惯于“理论教学+基础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绝大多数学生缺乏科研意识,个别有科研意识的学生其科研行为也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其次,长期以来,社会对高校学生质量的评判标准往往以“学历”和“文凭”为依据,学生也习惯以“学历”替代“水平”,以“文凭”替代“能力”来判断自身素质,对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漠不关心,绝大多数学生即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与科研的主动性和热情也不高。
从教师方面来看,首先,高校教师长期采用以“知识中心、教师权威、精英主义”为内部特征,以“教室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为外部特征的传统高校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识却显得不足。其次,近年来高等学校扩招,教师资源紧缺,多数教师在忙于教学的同时,科研负担愈来愈重,几乎没有余力用到指导学生科研上,愿意主动承担学生科研培养任务的教师就更少。三是多数高校中青年教师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工作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很难对大学生科研进行高质量的指导。
1.2 高校组织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从组织方面来看,高校、院(系)在学生科研组织方面投入不够,对学生科研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宣传不充分,引导不得力,出现“重布置,轻检查;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另外,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引导扶持和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措施少,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由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组织开展,只是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因此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管理方面来看,首先是缺乏管理体制上的保障,高校没有真正将学生科研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发展计划,学生科研活动处于零星、自发状态,学生科研工作力度不够。二是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大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学生科研没有纳入到统一的学校科研管理之中,学生科研的性质与地位不明确。三是科研经费缺乏,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本身不足,用于本科生科研的经费就更加有限,加之科研活动经费未能很好落实,学生科研基础建设薄弱。
1.3 高校监督激励上存在的不足
从监督方面来看,首先是高校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不少学生接触科研是出于功利目的,投机取巧,抄袭作假,违规行为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处理。二是缺乏督导措施,学生的科研过程没有人员和部门进行督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工作动向出现偏差得不到及时纠正。
从激励方面来看,首先是学校没有专门的学生科研成果评估制度,大多数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往往只承担小部分研究工作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己的科研成果,研究成果的归属和界定却不能明确,部分学生参加科研得不到肯定和认可。二是学校缺乏学生科研奖励制度,学生参与科研在荣誉和物质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奖励,给学生参与科研的信心和热情带来不利影响。
2.1 培养师生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首先,高校应重构学生质量评判标准,将学生质量的评判由“学历型”转向“能力型”,由“知识型”转向“创新型”,以科学的舆论导向来唤醒学生科研意识。二是高校应营造学生科研氛围。通过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同的高度,根据发展规模和办学方向制订本校本科生的科研工作计划,采取宣传引导、压力训练、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与应对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之间的关系,刺激和提升学生科研意识。
从教师方面来看,前国家教育部长周济在谈“十一五”规划时指出:“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的关键。”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科研的领路人和启蒙者,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要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利用研究课题吸纳与组织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等措施帮助学生端正成才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研中的创新能力。
2.2 完善组织管理体制
从组织方面来看,首先要求高校形成学生科研实践组织保障体系。通过多方协调、整和资源,设立专门的学生科研基金、建立专门的学生科研实践基地,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等资源为学生科研服务,对确有科研专长的学生还应按需选配老师进行指导,提供专项资金和实验室设备,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的勤工助学岗位。二是要丰富学生科研组织形式。学校在将学生科研作为教学重要部分的同时要积极设计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活动中的科研含量,通过鼓励学生组建科研兴趣小组或攻关小组,帮助学生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科学研究会或创造协会、广泛开展学术讲座、进行社会调研、举行论文竞赛及各种科技竞赛等,实现学生科研组织规范化和活动经常化。
从管理方面来看,高校首先应建立健全学生科研创新管理制度。学校要逐步出台优秀学生科研导师制、学生科研申报立项制、立项课题中期检查制、论文报告会制、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制、学生学术科研成果汇编等制度。二是要成立专门的学生科研管理机构和领导小组,负责筹措和管理专项学生科研基金、组织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与评审,做好学生科研的服务工作。三是要强化大学生科研管理“人本”意识。大学生科研管理的对象永远是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因此在管理和引导上应当体现其创新性、发展性和个性化,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进取与创造激情。
2.3 健全监督激励机制
从监督方面来看,首先要从学籍上进行监督。学校对学生参加多少科研活动应该有最低的学分要求,使提升科研能力成为每个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学校在学生的学籍管理中还必须对学生科研活动进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从而保证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取得一定效果。二是实施学生科研导师督导措施。成立专家督导组织定期对各学院开展学生科研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配备高级职称教师作为督导导师,在学生科研过程中帮助学生修订学习、研究方向,在学业、道德、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怀和指导。三是要健全违规学生处理措施。对在科研中违反道德标准、弄虚作假的个人和行为予以及时纠正和处理。
从激励方面来看,首先从学分上给予肯定。学校对学生的科研活动除了包含有学分的课程设计、必修的实验等教学环节外,选修的设计性实验、课外兴趣活动、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听各种学术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申报专利、参加科研活动等都应给予相应的学分肯定,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学校要制订奖励措施,建立大学生科研激励机制,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学生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定期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教职工和先进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培养高校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的办学之本、发展之基,更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把大学生科研放到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的高度来加以考虑,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将学生科研加以推进,必将开创高校学生培养和办学发展的新局面,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1]王宏华.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科技,2000(8).
[2]刘慧霞,周文红.建立学生科研梯队,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04(6).
[3]王润孝,李小聪.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4]毕开凤.论当代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激发与培养[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1).
责任编辑 闫桂萍
College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s and Measures
PENG Rui,LI Li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Scientific research of students in institutions is a very important avenue to implement the plan of nurturing creativity-oriented talents and an inevitable action reflected by social requirements in fostering the talents in institution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exerts a profound influence.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ir extant problem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students in institutions;problems;measures
G644
A
1674-5787(2016)06-0063-03
10.13887/j.cnki.jccee.2016(6).18
2016-10-13
彭睿(1987—),男,工学硕士,重庆交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