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对肉制品安全重要性
蔡秀娥 吕梁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所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肉制品在饭桌上越来越普遍,其营养价值大,已成为膳食结构的基本组成。然而,瘦肉精事件出现后,食品安全重新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强化肉制品管控尤为重要。新时期,为提升肉制品的品质,需重视并深化安全检验工作,制定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切实保障食品安全。食品检验利用物理和化学等不同方法,依照国家食品卫生规范标准,借助现代技术,利用先进的分析手段,对食品的基本组成和含量进行检测,进而保证最终质量。
肉制品中,蛋白质和水的含量较高,在常规储存与运输环节,极有可能出现变质腐烂现象,与其他食品相比,不便于保存。针对该问题,商家通过加入食品添加剂进行提鲜与保存,其中防腐剂与抗氧化剂最为常用,但食品添加剂一旦多于标注量,则可能产生致癌物。我国肉制品种类多样,且需求较大,消费通常不固定,导致肉制品供应不稳定,部分不良商家便想方设法逃避常规检测,以获取更多不当利益。
检验技术水平低
食品安全体系存在诸多漏洞,而检验技术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食品检验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食品检验技术不适宜,水平低下,相关物质投入不足,使检验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食品检验机构无法吸引优质人才,使食品检验质量不断下滑。此外,我国人口众多,食品检验的强度较高,而该工作离不开人力和物力资源。
方法选择不统一
检测同一指标存在多个方法依据,即使是同一依据也存在多个检验方法,其中仲裁法为第一法,一般对结果有争议时应用这一方法,若实验室条件不适合应用仪器分析法则可选择化学分析法。在不同食品中,若某成分含量存在差别,则应选择对应的方法,选择何种方法进行检验存在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会降低结果的准确性。
制度不健全
检验制度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工作,现阶段的食品检验制度不健全,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检验标准缺乏合理性,不够具体,且下属部门较为混乱,缺少健全、规范的标准;另一方面,食品检验机构各自为政,管理不统一,在制度技术层面缺少有效互动,制约检验技术的提升。同时,检验机构内部的不良竞争阻碍检验技术的提升。
食品检验是对食品内部的物质和成分进行检验,围绕不同成分的具体含量和基本指标等进行分析,进而确定食品的安全情况。食品检验依照卫生标准,借助科学技术,对食品安全性进行检测,以此来保障食用安全,维护生命健康。确保肉制品优良、安全,即明确肉制品内部是否含有有害物质,以此来避免有害物质对生命健康的不良影响。目前,肉制品安全所引发的中毒和死亡问题较为常见,给日常生活中造成一定的恐慌,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基于此,应高度重视检验问题,提升检验力度,全面保障食品安全。
目前肉制品检验仍不完善,整体检验水平不高。因此,要对肉制品实施全面监督,有利于保障肉制品的安全。
统一规划,有机整合
检验体系建设关系到肉质量的最终输出质量,健全、合理的体系能显著提升检验效率,构建规范、完善的检验体系能使各个检验机构精诚合作,有机配合,深化沟通交流,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构建规范、高度适用的数据库,可全面防范资源浪费问题,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利用率。
重视检验团队建设
肉制品检验离不开人力的支持,应加大团队建设力度。检验工作一般要求检验人员具备优良的检验能力、崇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敏感性,把化学分析和感官检验进行整合,针对检测数据实施综合剖析,获得精准的分析报告。此外,还应重视素质建设,慎重选拔检验人才,利用层层考核筛选人才,定期开展培训活动。
强化检验监管
肉制品检验和市场监督密切相关,若监管力度低下,则劣质肉制品将进一步泛滥,给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国家应强化食品安全,构建科学的检验规范,强化市场监管,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义务,构建成熟的法律体系。组建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从肉制品加工至最终销售实施综合管控,监管人员应依据规范合理开展检验和管理工作。而政府应组建专业、资深、高度负责的监管队伍,面向肉制品企业进行抽查,如果发现违规问题,一定要严肃处理,全面展现食品检验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大力引进现代检验技术
在肉制品常规检验中优化检验工作,要确保所用检验技术科学、可行,能对肉制品进行综合检验,第一时间发现不达标产品,这是优化检验质量的重点。为此,应积极参考国外成功的检验技术,且国家应给予支持。对食品检验设备进行综合性保养和有效地维护,不允许使用破旧的检验仪器,否则将无法及时精准检测不良的肉制品。国家应构建雄厚的科研队伍,重视人才培养,全面跟随时代发展脚步,精通现代、高端化检验方法,改善检验质量,提升检验水平。
肉制品安全和食品检验情况紧密相连,为进一步提升肉制品的品质,要留心食品检验问题,制定合理的检验标准,满足国家规范。同时,还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构建健全的检验制度,明确职责权限,改善检验质量,全面提升检验质量,让广大百姓可放心食用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