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及运行探究

2016-03-28 20:3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薛 雷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当代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及运行探究

薛 雷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个长期的任务,探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因此有必要构建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当代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发展史被书写了浓墨一笔。从此掀起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正在向传统高等教育发起挑战,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也面临着创新和发展,如何拓展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探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生态文明教育程度将是影响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教育是个长期的任务,生态文明观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价值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2]

1.2 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如何不仅是关系到高等院校大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能否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问题,也将对其未来就业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他们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广泛性和基层性来看,高校毕业生的生态文明观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关系到其在未来就业领域中是否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影响着其所在行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水平。因此,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强生态意识的优秀专门人才的使命,高校承担着文化育人、传承生态文明的任务,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体系中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要求高等院校要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加大力度,为国家培养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所需的具有现代生态文明观的各行各业的高级创新型人才。

2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及教育现状

“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与教育体系建设融合研究”课题组于2015年6~12月期间,开展了“高等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及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方面,主要涉及五个维度,即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生态文明信息的来源、行为与生态文明相符程度、宣传生态文明的情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情况;二是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情况方面,主要涉及四个维度,即教育系统性、教育成效、教育手段、教育资源。调查采取网上问卷方式,调查对象为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34,其中有效问卷512份,有效率为85.3%。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状况以及高等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2.1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2.1.1 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

大多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认识相对浅显。在问到“你知道生态文明是个热点话题吗?”93%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在有关生态文明知识了解多少的问题上,91%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很多,不知道或者不了解的仅占7%及9%;在问到“你对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道多少?”,只有15%的学生表示了解一些,62%的学生表示了解极少,2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

2.1.2 生态文明信息的来源

调查显示,按照获得生态文明信息渠道的先后排序,顺序为大众传媒、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宣传教育。可见,网络等新媒体在生态文明的宣传、信息的传播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1.3 行为与生态文明相符程度

我们从垃圾分类、外出就餐的习惯、出行方式、对塑料制品使用四个方面考察了学生的行为与生态文明符合的情况。符合生态文明行为的比例分别为68%、86%、72%、76%。这说明,大学生对于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还是很欠缺的。

2.1.4 宣传生态文明情况

大学生中能主动宣传生态文明的占有47%,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参与宣传的有44%,根本不宣传有9%,反对宣传的没有。

2.2 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2.2.1 普遍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但缺乏系统性

调查显示,各高职院校均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各高校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上均有生态文明相关内容,但是缺乏系统的专题教育,而与专业课程或者就业等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内容或者实践环节的教育内容甚少;各高职院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没有制定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规划;特别是在产学研实践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实践环节,适时开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缺少“产学研实践教学中的生态观培养方案或者规划”。

2.2.2 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成效不明显

高校普遍没有将关于生态发展的理论、生态文明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的应用上,面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具体问题时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宣传的主动性和社会生活行动的实效性。

2.2.3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手段有待多样化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主要运用讲授、课堂讨论、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四种形式;调查显示选择由多到少的方式依次是讲授、课堂讨论、主题班会、社会实践为序,或者讲授为第一,其它三种形式变化一下;高校普遍较为重视生态文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较少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主题活动,灌输式教育较多;学生普遍被动地学习,参与式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这样就不容易对生态文明理念进行内化,教育效果难以显现。

2.2.4 教育资源的有限性

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匮乏,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一般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承担,主要是高校的马列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教育理论部承担相关课程的理论讲授,由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教育内容有限,教师主要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前沿理论和知识的扩展传授较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性教育较少,相关书籍馆藏不够丰富,缺乏其它声像教学资源。

因此,探讨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途径势在必行。无处不在的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必备的“伙伴”,网络生活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各种信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传播,其中也包括生态文明信息的传播。“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极其必要和可行。

3 “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3.1 “互联网+教育”的兴起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互联网+教育”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活动的教育模式。2015年7月,腾讯发布了“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QQ公众号完成对外宣传、图书借阅查询、成绩查询、教师查询等功能[4]。

3.2 构建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互联网+教育”已经风生水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是可行的。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就是依托现代先进的智能网络信息技术,吸收多元主体参与,将互联网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以习近平主席的生态观为核心价值基础,以当代大学生为对象,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高等教育过程,大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3.3 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优势

“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使教育信息的传递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打破了国界和民族,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共享成为现实,知识不再由少数权威独享或者垄断,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在短时间里通过网络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获取、使用、传递知识,而为此付出的成本却降低很多,这些便捷条件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大力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能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间的主体与客体的教育关系;当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既可以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可以是主体和主体间性的关系;大学生可以开展自主的“个性学习”,实现符合互联网精神与学生身心发展各异的规律,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要有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自我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正确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活动。

4 促进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运行的对策

4.1 建立多元主体组建的“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教育者联盟

由中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行政部门牵头,召集各高等院校参与,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将现有的生态文明教育专门机构和相关机构分类建档,经过沟通和协商,建立“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教育者联盟,吸收各高等院校、政府相关环保部门,生态与环保公益组织、大学生实习单位、优秀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等其他社会组织加入联盟,各盟员单位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成为“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者;制定盟约、制定“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规划,使上述组织能够协同发展。

4.2 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共享平台

釆用先进的网络智能技术,立足高等院校,联合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创建“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共享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立体、开放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人员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使各参与主体能够适时在平台发布各种生态文明信息,保证信息传递的顺畅;通过先进的智能技术使互联网与手机载体充分结合,运用QQ、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及各种信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4.3 制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教育内容

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将践行生态文明观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的生态法治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态文化观[5]。积极整合不同院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教育资源的网络超市;结合大学生课程内容,特别是要探索将生态文明渗透到高校的专业领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上,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实现专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基础理论教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上生态文明观教育专题,各专业也可设置生态文明教育选修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根据不同实践实习的场所及工作内容,有机地渗透生态文明理论和知识;开设生态文明行为网络模拟教学课程,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大学生体验生态文明观对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意义;聘请相关领域的生态专家、环保人士开辟有特色的网上专题讲座;各机构通过网络发布生态文明内容相关视频音频资料,提供给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相关部门及教育机构定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前沿理论或者重点课题的研究与讨论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生态文明教育或者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经验与成果。

4.4 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

从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四个方面,加强当代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运行的管理。“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教育者联盟要设置科学的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各盟员的职责;制定生态文明教育规划,明确不同时期的教育重点、教育目标;“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教育者联盟设置各自的教育网络,并保证各网络之间能够顺畅链接,形成校际间、不同教育组织间,课程互选和学习成果互认的机制;相关教师要适时对网络教育内容进行审核与甄别,向学生推荐生态教育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活动进行适时指导和监督;建立和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制止消极生态观的传播;每个学期或者一定时间内要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不局限于校内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均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成效进行网络评分而不用在群体中承受群体压力;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或者与学生的互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 结语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与高等教育体系融合的有益尝试,构建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并科学地组织运行,是拓展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的有效举措,开展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及人才观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42-4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001).

[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

[4]杨洁.校园大数据:从单一向多元演变[J].中国教育网络,2015(8):23-24.

[5]杨莉,贾文龙.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12):103-105.

2016-03-18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与教育体系建设融合研究”(20130901)。

薛 雷(1977- ),男,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712

A

2095-7602(2016)08-0115-04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