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文化课程创新

2016-11-21 05:56孙浩宇闫琳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精神

孙浩宇,闫琳琳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3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文化课程创新

孙浩宇,闫琳琳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3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根本,也是高校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任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阐发以及相关教育精神的颁行,给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认真反思传统文化课程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丰富、调整教学理念、内容、方式,是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任务所系,是教师以教学育人的职责要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创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1]这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未来。传统文化课程教师有必要进一步体会、反思传统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转变教学理念,争取内容与方式的创新,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课程的民族精神、人生智慧以及时代内涵和育人价值。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呢?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这一观点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文化与人类文明坐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成为重要的时代精神链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在内容指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内容相通而指向有别。“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1]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修齐治平、推己及人、由个人到社会、国家的指向,对比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次第、指向上做了重要调整,这种调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时代精神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在于引导人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事业当中。

其次,在精神内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多源于传统价值观,但又有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范畴的提取凝练、有机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新与精神创新。《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富而教之”“足食足兵”,这是孔子提出的为政理念,是富强、文明价值观范畴的源泉[2]。再如诚信。“信”是孔子“文、行、忠、信”“四教”的立脚点,一部《论语》谈忠信不下五次,董仲舒强调“仁义礼智信”,《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将“信”作为做人做事的基础、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见“诚信”来自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3]。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又体现在“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如平等、自由这些价值观,传统文化有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观、平等观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4]。还有,同样的价值观范畴在内涵上会不同程度地融入时代的新内容和新阐释。

第三,在实现方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培育和践行两种途径,也是对传统文化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思想的继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1]他曾多次引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来强调学习、思考、实践的重要关系。《荀子·儒效》讲:“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历史上人们对“白发一书生”“终日守笔砚”是不屑的,没有皓首穷经的学问,只有经世致用的人生。宋以来风行的《神童诗》实质就是对这种士精神的阐发,而士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根本内质,即修齐治平,知行合一,重在践履。

习近平总书记讲: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5]。

习总书记用历史事实阐发了中国士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正气、报国、献身的精神内涵。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相辅相成。培育需要践行,培育是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落脚点在于践行,这是其根本意义与时代价值所在。

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关系

2013年12月23日,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注重“课堂教学”,“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为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与创新指明了方向。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六个原则,其中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指明传统文化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和旨归的原则,强调了传统文化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要作用,为有关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纲要”同时明确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条路径,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衔接,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所在[3]。由此,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路径与目的对应关系可由表1体现。

表1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路径与目的对应关系

可见,“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目标落实成关系性、责任性的方式与途径。其中诸层面教育关系与过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人或说受教育者个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确了人与国家的责任关系;仁爱共济、立己达人是人与社会的责任关系;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是个人修养,内在与外在的责任关系。需要强调的是,由“纲要”的阐发可看出,第一层面的自信、自尊、自强都强调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与自尊,这与一己的自信与自尊还有不同。从表1“教育目的”的内容看,所有三项内容其实都指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行为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层面的统领范畴是爱国。“纲要”指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传统文化教育主线是“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纽带和精神历程正是爱国和爱国主义,这是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开展的本质。

3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下的传统文化课程创新

“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及方式上下功夫。

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创新。凡传统文化类课程,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纲要”阐发的教育路径、目的进行精神阐发与知识完善,要以精神阐发为主,科学合理地将传统文化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发掘出来。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四个讲清楚”和“三个独特”,这是传统文化课程理念调整的方针,要把传统文化课程所蕴含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民族精神、基本国情、时代内涵科学系统地讲出来。

其次是教学内容创新。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之后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的精神有集中阐发。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要找准着力点,将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做好对应结合,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1]“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等思想融入教学,将知识性的讲解转换成思想、智慧的阐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6]变成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营养。

第三做到教学方式创新。可加强专题教学,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如孝敬教育专题,可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以及历代家风家教经典,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傅雷家书家信等结合起来系统讲解[4];再如爱国,可将屈原、苏武、祖逖、杜甫、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戚继光、顾炎武等往圣前贤的生平、著作、思想作为一个专题进行阐发。增加主题讨论教学,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引导,通过课堂互动,增进学生对相关话题的体验、领悟和反思。增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通过微信、QQ群、博客等方式,丰富、补充课堂教学的内容,及时解决同学们学习中的问题。可策划适当的形式,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当代精神的体现,是大学生教育教学的根本指针。传统文化课程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精神,切实融入教学改革创新,努力发挥本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做好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有益补充,不断实现从知识性讲解向精神智慧阐发的转化,实现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育人。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陈来.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08-11.

[3]孙浩宇,闫琳琳.试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7):140-142.

[4]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03.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016-07-23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儒学核心价值的现代意义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研究”(GH12235)。

孙浩宇(1978- ),男,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近代报刊文献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6)08-0095-0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精神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