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陶(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徽州古桥的建筑文化解析
谭陶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徽州古桥是灿烂徽州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体现了徽州的历史与文化.本文研究徽州古桥的类型及其艺术特征,分析徽州古桥修建的文化动因,解析徽州古桥的命名文化.对徽州古桥建筑文化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徽州古桥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有利于引起各方面对保护古桥的关注与重视,进而实现对于徽州古桥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徽州;古桥;建筑艺术
徽州境内河流纵横,分布着大量的古桥,几乎每个古村落都拥有一座以上的古桥.据文献记载,徽州古桥分布范围广泛,数量达到一千二百多座.徽州古桥是徽州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先民们遗留下来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加倍珍惜、保护并弘扬古桥及其蕴含的文化.
由于徽州古桥所处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古桥的结构造型也丰富多样.现存的古桥绝大多数都是石桥或砖桥,木、竹、藤桥随着岁月流逝而腐朽、损坏而荡然无存了.根据造型特征,可以分为:拱桥、梁桥、蹬步桥、曲桥、廊桥等.从艺术角度,着重介绍石拱桥、石板桥(梁桥的一种)、廊桥.
1.1 石拱桥及其艺术特征
石拱桥是徽州古桥最常见的建筑式样,一方面是由于徽州盛产石材;另一方面石拱桥坚固耐用,泄水量大,可以有效应对频繁爆发的山洪的冲击.另外,拱桥“长虹卧波”,整体造型非常优美,也非常符合徽州先人的审美情趣.桥墩坚实高大,迎水面通常呈船尖形,不仅雄伟美观,宛若一排迎风破浪的战船矗立在河面上,而且非常科学,可以分散山洪对桥墩的冲击力,有效地保护桥梁免遭洪水的冲毁.石拱桥形态各异,圆弧拱是跨度不大的小溪小河通常采用的拱桥类型,取某圆周的一部分构成巷道拱部的形状,拱顶圆滑一致,在巷道周围压力作用下不易产生应力集中,并且可以减少工程量.半圆拱和全圆拱一般半径较少,主要应用于园林景观桥.当桥梁的跨度很长时,通常采用高陡拱桥样式.徽州石拱桥一般桥墩高,桥面宽,体量大,不论单孔还是多孔,都显得巍峨壮观.太平桥、紫阳桥和万年桥统称“古歙三桥”,是徽州石拱桥的经典杰作,其中“太平桥”是徽州现存跨度最长、桥孔最多的石拱桥.
1.2 石板桥及其艺术特征
大量散落于乡野小溪和村落沟渠间的石板桥,尽管极少被历史文献记载,却可能是徽州先民劳作时走得最多的桥.石板桥一般结构比较简陋、规模较小.石板桥由桥身和桥墩组成.绩溪龙川的中桥就是一座灵秀漂亮的双孔石板桥,横卧于龙川小溪上,由并行数块长条石板铺设而成.
1.3 廊桥和亭桥及其艺术特征
亭桥即桥上建有亭子.廊桥原称屋桥、虹桥或风雨桥等,廊桥是由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首次提出的.廊桥是由亭桥演化而来:“单亭→多亭→亭+廊→廊、楼、阁”.廊桥就是将桥与亭、廊、屋、楼、阁、塔等巧妙的相结合在一起.尽管廊桥主要功能仍旧是交通功能,不过还具备遮蔽风雨、关锁、镇魇、祈福、休憩和行商等功能.徽州廊桥现存十座左右,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以下五座:婺源清华镇的彩虹桥和甲路的花桥、歙县北岸的北溪廊桥、唐模高阳桥、许村高阳桥等.
影响徽州古桥修建的因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徽州受传统文化特别是程朱理学影响深刻,为修桥动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不同阶层的徽州先人具有强烈的修桥动机.修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一般都是由官府负责.不过,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兴起,为民间自发修桥提供了物质基础.
2.1 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桥梁是当时主要交通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因此地方官员都会将修桥筑路作为任期内的主要目标.这种由地方官员主导的修桥方式,根据官员主导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官府独立修建;二是官府倡导,民间修建.官府修建方式是指桥梁建造和组织直接由官府自己出资最终完成桥梁修建工程.在国家财力强盛国库充盈时大多采用这种建造方式.当国家经济比较衰弱时,国家无力承担修桥所需的资金,面临修桥需求官府往往求助于当地的民间力量,采用官倡民修的建桥方式.
2.2 徽商回馈桑梓
徽商亦商亦儒,重义轻利,长年累月背井离乡苦心经营所积累的财富,很多被捐助用于公益性或慈善型事业,如置义田、义屋、义塾、义冢等.修建桥梁也是徽商常见的一项义举,如歙县岩寺镇的“佘公桥”和徽城的古虹桥、歙县的关桥、祁门利口的利济桥、绩溪上庄的环秀桥等.
2.3 风水观念
根据堪舆学的理论,村落中河流的出入口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在河流的出入口出建造桥梁,也就是俗称形成独特的水口环境.按风水术的说法,水口处的水是财的象征,不能轻易让其流失,建造桥梁可以封锁和围聚风水,不让水顺势流走.如绩溪县的冯村,在上水口建安仁桥像应天门,在下水口筑理仁桥关锁,形成“天门开,地户闭”的格局.
2.4 长寿行善或期待长寿
遵从父母之命或受父母之托或为父母祝寿而修建桥梁,在徽州古村落时有所见.如歙县许村的“八十桥”,就是清代康熙年间许村许如策之妻八十寿辰时,命儿子捐资三千金而修建的祝寿桥.期待人生长寿而修建的古桥还有:歙县岩寺镇的通济桥、绍村的延寿桥和长生桥,婺源晓起的嵩年桥、长清源的长生桥,黟县的长生亭桥等.
2.5 求子或嗣续
不少徽州古桥是缘于求子或嗣续的动因而修建的,可以分为三类:“求子桥”、“观音桥”和“花桥”.清康熙年间歙县大皮坑的“求子桥”、绩溪县的“嗣续桥”都直接具有求子续嗣的意图,是徽州众多求子桥中的经典代表.徽州尚存有十余座命名为“观音桥”的古桥.徽州尚存为数不多的几座“花桥”.“花桥”的独特特点就是不仅具有求子功能,而且还具有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的功能.
2.6 佛教的因果报应
在地方县志中记载徽州孀妇捐资修桥的事迹多达二十余次,很多古桥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歙县岩寺的得济桥、西村的水溪乔、郑村的延龄桥,婺源西门的登瀛桥、韩家坞的敦义桥、灵山的伟溪桥等.徽州孀妇之所以捐资建桥,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文化根源.从经济角度分析,但凡捐资修桥的孀妇,其丈夫非贾即宦,为其留下大笔丰富的遗产为捐资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从文化角度分析,尽管总体来说佛教在徽州并不盛行,但是“谈佛法者,为妇女居多”.
徽州古桥数量众多,为了便于区分,通常每座古桥都会有一个名称.古桥的名称各有特点,有的朴实,有的文雅;有的婉约,有的豪放;有的含蓄内敛,有的直观明达.不过,古桥的命名与古桥总有某种渊源,得到周围人们的普遍认可的.徽州古桥的命名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修建者的姓名
这类古桥的命名通常为了铭记古桥的修建者及其善举,吃水不忘挖井人,寄托人们对造福桑梓的修桥者的尊敬、怀念和感恩.如歙县牌头的永宁桥,该桥是由清康熙年间洪永宁捐资修建的;歙县宋村的郑翁桥,是由郑武相、郑凤相等兴建;休宁古城山下的赵公桥为赵廷贤捐资建造;婺源汪口的曹公桥早在唐代由曹仲泽建造,此后多次被洪水冲毁后都是由其后人曹钰、曹俊和曹鸣远捐资或动员族人捐输主持修复或重建的.
3.2 桥的所在地
以桥的所在地作为桥的名称是桥梁命名的主要方式.这种命名方式即简单又实用,有利于记忆,也很容易知道其所在的大概方位.如以县城或府城不同方位命名:歙县河西桥,婺源的东门桥、西门桥、南门桥和北门桥等;以所在村落命名:歙县桂林桥、休宁蓝渡桥等;以所处山川河流命名在徽州是一个普遍现象:绩溪的徽溪桥,歙县的谷川桥、前山桥、百步岭桥,祁门的和溪桥,屯溪区的屯溪桥等.
3.3 重要的历史事件
徽州古桥的名称有时来自于某一重要历史事件,以期铭记和纪念.如歙县八都的登第桥,其桥名的来由就是修桥过程中,村庄中余献可兄弟同时登第考中进士,为了彰显这一功名,同时激励后生,就被命名为“登第桥”了;绩溪城西的来苏桥,据说是绩溪父老乡亲欢迎苏辙来绩溪担任县令,相迎于徽溪之潭石渡,故称“来苏渡”,后来在此修桥,名曰来苏桥;休宁岩脚的登封桥,是倡导并主持修桥的徽州知府古之贤升任广东按察副使,于是该桥遂取名“登封桥”以示祝贺;休宁西街的惠政桥是为了纪念知县刑钺在休宁施行的各种惠民政策而命名的.
2.4 诗词章句
婺源的彩虹桥,该桥行将竣工之际,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彩虹,此情此景简直就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现实呈现.绩溪石家村的南山桥则取自于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明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后人远离政治喧嚣,安于田园生活的人生信念.祁门闪里的桃源桥,源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暗喻闪里就是桃花源,表明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歙县桂溪的毓秀桥则取自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等.
3.5 佛教教义
相当数量的徽州古桥以佛教教义或人物命名,如徽州各县都可见到的“通济桥”或“永济桥”等古桥、婺源的普济桥等.取名“观音桥”的古桥在徽州现存9座,民间信奉观音菩萨普度众生、救苦救难,同时也认为观音是送子观音.
3.6 寓意吉祥
桥梁通常是一个村落的代表性建筑,寓意吉祥的桥名寄托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不少徽州古桥以寓意吉祥的用语来命名,如古歙三桥中的太平桥、万年桥.
徽州古桥是灿烂徽州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体现了徽州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对徽州古桥建筑文化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徽州古桥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有利于引起各方面对保护古桥的关注与重视,有利于徽州古桥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杰.徽州的桥[J].水利天地,2013(11).
〔2〕朱永春.徽州水口园林中的廊桥[J].中国园林,2015(5).
〔3〕齐欣.徽州古村落(10)经风洗雨话古桥[J].照相机,2013 (10).
〔4〕查娜.无锡古桥艺术特色研究[D].江南大学,2014.
〔5〕乐振华.绍兴古桥遗产构成与保护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6〕王利羽.徽州古桥的装饰艺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TU-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040-02
收稿日期:2016-03-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C76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