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近十余年词体研究述评

2016-03-28 18:16:31黄贤忠
关键词:燕乐词调词体

黄贤忠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21世纪近十余年词体研究述评

黄贤忠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进入21世纪以来,词体的研究不断向专业细分和精深演进。文章分别从词体的起源、词调、词乐和词律等四个方面对近十余年词体的研究现状予以梳理。近十余年来,学界对词的起源问题不但没有达成共识,反而连前期被广泛认同的“燕乐说”“民间起源说”也遭到了质疑。单纯的词调源流考证论文寥若晨星,多数的词调研究则进一步向宏观视角迈进,并与词体研究的其他分支问题相互交叉结合。词体的格律体式研究渐趋繁荣,论文数量大增。

文体学;词体研究;研究述评;21世纪;词学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文体学方兴未艾。各种文体的研究不断细化和深入,词体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学术大背景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各种论文不断涌现。由于受现代学科划分的影响,这些研究总体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一,词体研究论文数量众多,远胜之前任何一个时期。其二,词体研究逐渐按学科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传统文学专业的人关注词体的起源问题;词乐问题的研究者多数来自音乐学专业;词体用韵和格律等问题,往往备受语言学专业的人关注。本文将分别从词体的起源、词调、词乐和格律等四个方面对相关的研究予以梳理。

一、关于词的起源的研究

在21世纪的近十余年里,学界对词的起源问题不但仍未达成共识,反而连前期被广泛认同的“燕乐说”“民间起源说”也遭到了质疑。新世纪伊始,即有文章如许伯卿《词体起源新论》、王辉斌《李白〈菩萨蛮〉辨伪——兼及词的起源问题》等参与这一问题讨论,其中也有人试图从广阔的文化场景和其他的文学视角来解释词的起源问题,如赵山林《南北文化融合与词体的确立》、杨雨《略论歌妓文化与词的兴起和传播》、吉星《论曲江宴等宴饮活动在词的起源中的作用》、成松柳和陈江雄 《南北音乐文学体系的对立融合与词的起源》、曹辛华《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词体生成问题新论》、李博昊《进士科考与晚唐词体文学发展关系考索——以温庭筠为个案》、木斋《论唐代乐舞制度变革与曲词起源》、李明华《论佛教俗讲与曲词兴盛的关系》、龙建国《论唐声诗与词的关系及词体的形成》等。这些论文的出现意味着对词的起源问题的研究正逐渐告别以往的单一源头研究,转而走向越来越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寻求更为全面完整的解释。但最为引人关注的还是李昌集在《华乐、胡乐与词:词体发生再论》一文中表达的观点,他认为胡乐入华是一个从汉代就开始的历史现象,杂言歌词也是一个在历代都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们均非始于唐代,或唐代以后所特有。他更认为所谓的隋唐燕乐其实是一个空洞的时代音乐概念。传统的“燕乐说”不仅夸大了其中的胡乐成分,而且把长短句的形成错误地解释为词体对燕乐音乐形式的适应性发展。他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没有证据和逻辑联系的错误推测。事实上,他认为胡乐成分和影响力是很小的,词体的发生是唐代中华民间歌曲和语言双双发展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1]。此文一出,立即引起学者反驳,2004年,《文学遗产》刊发了岳珍的 《关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再思考——与李昌集先生商榷》。岳珍认为“词起源于隋唐燕乐”是20世纪学术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已被学界公认,一旦被证伪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她认为李昌集的错误在于他没有很好地理解隋唐燕乐的概念。岳珍进一步指出,隋唐燕乐是20世纪人们对隋唐时期新音乐的科学概括,这个概念不等于历史上的宫廷燕乐概念,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胡乐或者汉乐。隋唐燕乐的音乐核心是南北音乐融合以后新的二十八调,它的成立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与历史依据。岳珍同时还认为李昌集所主张的词起源于唐代中华民间歌曲音乐的新论还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2]。此后李昌集连续发表《“词体发生于民间”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词之起源:一个千年学案的当代反思》等文章,不仅是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同时也对学界就此问题的争论做了学理上的思考。他认为“词体发生于民间”与“词起源于燕乐”,在音乐文艺活动的层面上是相关联的学术命题。对词体发生学的研究,应当跳出空洞推论某种音乐特性导致词体产生的单一思路,以“人的行为”为中心,探究在歌曲传唱与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中词体生成的行为机制,以求“词体起源”获得符合历史真相的解释,从而使文体起源与流变的研究得以深化和拓展。他通过对历代词体起源研究的学理与逻辑分析,发现20世纪的“词之起源”论争存在着许多学理缺陷,例如学术语境和研究指向单调模糊;以局部现象覆盖整体,歪曲唐代华乐、胡乐交流史实;阐释前提的“新音乐生成新词体”不能成立;脱离词的传唱和创作实践,忽视文艺形式建构中的社会运行和人的主体性。这些争论无疑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启发和学理反思。事实上,除了李、岳之间的争论,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从未停止,例如周桂峰《词源:一个凝重的文化命题》、曹明升《清人词体发生诸说检讨》、王叔新《论词的定义域及区别性特征》、李飞跃《“词的起源”新论》都是就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予以反思的文章。而在李昌集的论文发表后,另一个引起争议的学者是木斋,他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诸如《论李白词为词体发生的标志》《论白居易曲词写作的词体发生史意义》《论中唐中前期文人词的渐次兴起》《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等,论述自己对词体起源的看法,这些观点后来收录在他2011年出版的专著 《曲词发生史》中。木斋最引人争议的观点是反对传统的“民间起源说”。他认定词起源于宫廷,而李白受人质疑的词就是词体发生的标志。从音乐与词的关系来看,他将传统的“燕乐起源说”修正为“法曲起源说”。这些观点虽然新颖,但目前却未能让世人信服,欧明俊在《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一文中评价说:“词是配合法曲而非燕乐的歌词,词体发生于盛唐宫廷而非民间,李白词是词体发生的标志,皆是对近百年词学界盛行的主流观点的‘颠覆’。这些观点新颖深刻,但要令人信服,仍需进一步充分论证。词体起源与发生研究,众说纷纭,不少问题皆应认真反思。”[3]显然,关于词体起源的争论在未来还会持续下去。

二、关于词调的研究

继上世纪词调研究的学术转向之后,近十余年来,单纯的词调源流考证论文寥若晨星,而多数的词调研究则进一步向宏观视角迈进,并与词体研究的其他分支问题相互交叉结合,如金志仁《唐五代词创调史述要》《两宋词创调四大家论略》,谢桃坊《唐宋词调考实》《宋金诸宫调与戏文使用之词调考略》,田玉琪 《唐五代词调在两宋的运用》《论金词的用调》,吕肖奂《从琴曲到词调——宋代词调创制流变示例》,刘尊明、李志丽《唐五代词调和用调的统计与分析》,刘尊明、杨东林《宋代词人词调运用的定量分析》,王志鹏《敦煌佛教曲子词之调名源流考辨》,高人雄《西域传入的乐曲与词牌雏形考论》,陈星、张隽《唐宋词调与皖南目连戏声腔曲牌的关系》等文章,以断代为群体划分单位,集中研究一段时期词调的使用和内在规律。另有一些研究民间曲艺的论述,虽然并非专论词调,但其中也有不少内容涉及词调研究,或者对认识词调的演变发展有重要作用。如龙建国《论诸宫调与曲子词的关系》,彭国忠《论宋代〈调笑〉词》,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陈中林、徐胜利《从调笑转踏看宋词对戏曲的接受》等。还有一些论文以单个词调为切入点,探求词调在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特征与规律,如汤君《敦煌〈苏幕遮·五台曲子〉试考》,伍联群《论唐宋文人竹枝词的新变》,贺闱《唐宋〈调笑令〉创作述略》,于东新《〈五更转〉源流演变及其意义刍论》,解旬灵《贺铸〈东山词〉词牌改换新名现象探微》,陈华兴《〈乐章集〉首见词调初探》,杨黎明《论词调〈满江红〉在宋朝的创作流变》等。就单个词调的研究而言,张清秀、孙伯君《西夏曲子词〈杨柳枝〉初探》辑录了现藏于俄罗斯的西夏古竹枝词,颇具文献价值,对研究宋代竹枝词在西域的传播提供了又一实证。2002年以后,对史上最长词调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现,先后有田玉琪《词调〈莺啼序〉探源》、左洪涛《〈莺啼序〉词调新考》、陈宏铭《〈莺啼序〉创调者考略》等多篇文章论述这一问题。最后的结论是史上最早使用《莺啼序》词调的人不是吴文英,也不是比他更早的高似孙,而是全真教创始人王喆(重阳)。这一结论的发现应该归功于研究者对《道藏》和地方文献的细致梳理和挖掘,这说明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献的整理工作仍然还有很多遗漏,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梳理[5]。

三、关于词乐的研究

近十余年来,首先要提到的是刘崇德在2002年推出的专著《燕乐新说》,这本书不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创见,而且表现出良好的系统性。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分论乐律、词乐、曲乐三大内容。上编以律本为突破口,力辨众说,得出燕乐之律为下徽林钟律的结论,并进而论及燕乐音阶、调式、燕乐节拍、今存唐代乐谱的翻译等前人涉猎较多的重要话题。在此基础上,他在中编和下编分别对词乐和曲乐做了研究,前者主要以《白石道人歌曲》为对象,讨论词与音乐的关系,后者则以《事林广记》中记载的宋代曲乐、西安现存鼓乐、《九宫大成谱》为对象,分析燕乐在戏曲中的发展变化。他在著述中对燕乐的节拍、“角调之谜”等长期争论不休的疑难问题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6]。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同时也结合音乐研究揭示词曲等文体发生、兴衰的成因。但从十多年来的总体情况来看,词乐研究昔日的热点问题如今已变得沉寂,对《白石道人歌曲》和《敦煌琵琶谱》的研究虽仍在继续,但没有突破性的重要研究成果出现,同时也未出现显著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对古代乐理研究投入的减少。相反,近十余年来,古代音乐研究论文的数量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态势,仅以对燕乐有关的古代乐律和乐理研究的论文为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就已经超过了200篇。而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古代音乐的研究已经走向专业化、精细化的道路,很多研究论著已经完全属于音乐学的范围,鉴于这些论著与词学研究的关系正越来越远,所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不过其中有不少学位论文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详尽的论述,为词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有用的学术积累。如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项群胜《“西凉乐”考辨》、刘媛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研究》、杨洁 《汉魏、隋唐大曲结构及其差异性研究》、朱玉葵《论唐代法曲的起源与流变》、张国强《宋代教坊乐制研究》、张丽 《宋代乐队编制研究》、王旭《唐大曲之流变》、曾美月《唐代宴乐活动类型考》、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等。发达的古代音乐研究也给词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和益处,这让以前仅仅依靠文献梳理的词学研究多了来自音乐实证研究的支持。其间以古代音乐和词学相结合作为视角的学术论文也时有出现,如龙建国《诸宫调研究》《论诸宫调与曲子词的关系》、谢桃坊《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张春义等《南宋雅词派与“大晟乐”关系蠡测》、刘洁《唐代教坊乐伎与文学研究》、黄贤忠《论唐五代词与南方音乐的关系》等等。随着古代音乐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细化,可以预见未来在词乐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多的重要成果不断涌现,这无疑对加深人们对词体的理解和认识是大有好处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词乐的原貌也许不再是痴人说梦,而是一个可能出现的事实。

四、关于词的格律和体式的研究

21世纪以来,对词的格律体式研究渐趋繁荣,论文数量大幅增加。虽然仅仅十余年光景,但论文总量已超过上世纪后50年之总和。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对宋代词人用韵的研究,在上世纪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研究论述出现,诸如:魏慧斌《词韵“上去通押”与“浊上变去”》《宋词阳声韵的数理统计分析》《宋代两湖词人用韵》《宋代西北词人用韵考》《宋代江浙词人用韵考》、骆新泉《宋词句、韵、平仄摭谈》、刘华民《宋词次韵现象探讨》、曾文峰《韦庄词用韵考》、肖霞和刘可可《冯延巳词用韵考》、吴珊珊《姜夔词用韵考》等等。其中,魏慧斌对宋词用韵的研究最为系统和集中,他发表的论文多以其博士期间的研究为基础,经过完善扩充,这些研究成果汇集在他2009年出版的《宋词用韵研究》一书中。与前人的研究方法最大不同之处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他在研究中使用了数据库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这种穷尽样本的研究比传统的归纳法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为精确而理性的说服力。其基本结论可归纳为:宋词用韵可分为17部,其中方言的影响虽然存在,入声韵部亦有合并、弱化的迹象,但宋人基本还是按通语入韵,在两宋三百年的时间里,基本保持稳定[8]。其次是对前人词韵研究的勘误、总结、反思和再研究,此类论述如:谢桃坊《唐宋词声律的总结〈词律〉简介》《唐宋词韵的拟构〈词林正韵〉简介》《词谱检论》《〈词谱〉误收之元曲考辨》、潘慎《〈钦定词谱〉关于〈秋蕊香〉调名的谬误》、张仲谋《沈璟〈古今词谱〉考索》《〈词学筌蹄〉考论》《论徐师曾〈词体明辨〉的词谱性质——兼论〈啸余谱〉与〈词体明辨〉之关系》《张綎〈诗余图谱〉研究》、田桂芬《明清词谱的发展概况》、高淑清《〈词林正韵〉述评》《〈词林正韵〉研究》、曹明升《清人对宋词用韵研究的得失与意义》、袁志成 《〈天籁轩词谱〉研究》、江合友《徐师曾〈词体明辨〉的谱式体例及其词学影响》等等。这些论述有单篇论文,也有博士论文,或浅或深,标志着学界已经意识到了对古代词体音韵研究重新检查、审视的重要性。除上述两者之外,对词序的关注也是值得一提的。虽然对词序前人也有提及,但近年来关注者之众多、论述之深广是前人所远远不及的,诸如:李冬红《宋词题序略论》、刘华民《宋词小序综论》、李惠玲《苏轼与宋词题序》、张晓宁《宋词题序研究》和《宋词题序研究述略》、周京艳《姜夔词序与白石词的生发效果》、郑园《东坡词题序研究》、李春丽《题序:苏轼对词叙事功能的开拓》、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傅明善《白石词序赏析》、姚大勇《姜夔词小序研究》、欧阳逸《宋词小序泛论》、赵晓岚《论宋词小序》、王海南《宋金词词序研究》等,超过20篇。其中有单篇的学术论文,也有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这充分表明人们对词体的认识,尤其是对词序在词体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独特研究价值已经有所觉察,并正在开展深入的研究。此外,对词体其他问题的研究也仍在继续,此类论文有:洛地《词调三类:令、破、慢——释“均(韵断)”》、刘华民《宋词联章现象探讨》、徐菲《唐宋词中领字的功能》、白朝晖《三言句式在词

中的出现及其词体意义》、雷淑叶《试论〈西江月〉结句所叶仄声》等,均对词体格律及其相关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思考。

[1] 李昌集.华乐、胡乐与词:词体发生再论[J].文学遗产,2003(6):60-80.

[2] 岳珍.关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再思考——与李昌集先生商榷[J].文学遗产,2004(5):71-84.

[3] 欧明俊.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J].中州学刊,2009(4):203-206.

[4] 陈星,张隽.唐宋词调与皖南目连戏声腔曲牌的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6-118.

[5] 田玉琪.词调《莺啼序》小考[J].文学遗产,2003(4): 110.

[6] 刘崇德.燕乐新说[M].合肥:黄山书社,2003.

[7] 黄贤忠.论唐五代词与南方音乐的关系[D].重庆:西南大学,2007.

[8] 魏慧斌.宋词用韵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责任编辑:罗清恋

Ci Research Review of the Past Decade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HUANG Xianzhong
(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Since the 21st century,Ci research continues to evolve into professional and sophisticated refinement.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origin of the word body,word tone,word music,words and othermetrical the Ci research review reality of the past decade since the 21st century was clarified.Over the past decade,the scholars didn’t reach the consensus on the origin of the Ci, and even thewidely recognized“Yanyue saying”,“folk origin saying”were questioned.It is rare to study on the origin of Ci simply,whilemost of the Ci studymoved to themacro perspectives,and the branches of Ci study were cross linked with each other. Classical styleword research is becoming prosperity,and the number of papers are increasing.

stylistics;Cistudy;review;twenty-first century;Ci

I222.8

A

1673-8004(2016)03-0044-05

2015-12-08

本文系2014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词体发生的文艺生态研究”(项目号:2014YBWX078)的研究成果。

黄贤忠(1970— ),男,重庆渝中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燕乐词调词体
《喝火令》词调格式探析
中华诗词(2023年5期)2023-02-06 08:48:08
唐代燕乐与多部伎的关系①
词调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论唐宋词与“燕乐”的关系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文教资料(2017年9期)2017-06-08 08:12:02
词调异名现象与词调流行之关系
《燕乐考原》中的燕乐调音阶理论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11 08:43:00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08
尊词之体 辨词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