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文
(白城市洮北区国营保民农场,吉林白城137000)
充分依托资源禀赋着力打造特色农业
杨树文
(白城市洮北区国营保民农场,吉林白城137000)
本文重点论述了白城市洮北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发展特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洮北区的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及下一步发展建议。
依托优势;白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白城市洮北区特色产业发展面积60.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203万亩的30.0%,其中:水稻19万亩、花生14.8万亩、大挠子5万亩、葵花4万亩、绿豆3.5万亩、粘玉米2万亩、烟叶2.5万亩、蔬菜2.1万亩、西瓜2.5万亩、香瓜5万亩、黄菇娘0.3万亩,实现产值16.0亿元,纯收入12.2亿元。这些特色产业有规模、有销路、有效益,并有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支撑,发展前景非常好,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1 有基地规模
洮北区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平安镇、青山镇、到保镇等乡(镇)为主的花生、豆类产区,以德顺乡、三合乡等乡(镇)为主的大挠子产区,以金祥乡、洮儿河镇、林海镇等乡(镇)为主的西甜瓜产区,以东胜乡、平台镇、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区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全区已建设温室大棚15120栋,规模化建设西甜瓜、蔬菜、黄菇娘种植园区26个。特色产业村屯发展到189个,其中著名的村屯有洮儿河镇德昌村、林海镇马营子村的西甜瓜,到保镇民有村的圆葱,东胜乡巨宝村的黄菇娘,德顺乡洮儿河村、平台镇民乐村的蔬菜,三合乡大房子村的大挠子等。
2.2 有龙头企业支撑
龙头企业带动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如先达食品的甜玉米、亿龙葵花的葵花加工、烟叶公司的烤烟、裕丰粮贸的稻米加工;专业合作社是农民集体闯市场的有效方式,有近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三合乡大房村大挠子农民专业合作社、洮北区大鹏农牧产品专业合作社、洮北区大伟精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洮北区金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
2.3 有品牌保障
全区特色产业品牌已发展到40个,有机食品2家。先达食品的“年香玉”品牌,今年计划生产粘玉米2500万穗、咖啡玉米3000吨;亿龙葵花的“思亲”品牌,计划生产葵花仁5500吨。
2.4 有技术支持
全区近千名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取包乡、包村、包项目的方式,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烤烟、大棚基本实现了标准化、模式化种植。
2.5 有销售渠道
洮北区特色产业除花生外,水稻、大挠子、葵花、绿豆、粘玉米、烟叶、西瓜、香瓜、黄菇娘等都有稳定的市场销路,花生产业受市场价格影响,种植面积每年随市场价格变动。
目前,洮北区特色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经营粗放、规模小、效益低等问题,需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要更新观念。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增强农业的效益。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西甜瓜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要规模化发展。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乡一品或数村一品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三是要延长产业链。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4.1 抓好布局规划,不断提高基地规划建设水平
按照洮南市特色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规划建设以蔬菜、西甜瓜、大挠子、花生、烤烟、美葵等为主的6条特色产业带,集中培植一批生产专业户和专业村,创建黄菇娘、圆葱、粘玉米、杂粮产业集群,依托亿龙葵花、先达食品等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标准高、规模大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4.2 抓好龙头企业培育,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资金扶持和技术改造力度,迅速扩大规模,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加工能力。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协调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
4.3 抓好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现有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采取契约制、合作制、会员制、股份制、返租承包制等形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有效对接。积极培育和壮大特色产品运销队伍,搞好销售服务,实现农户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
4.4 抓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依据行业标准,制订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和技术规程,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推行市场准入,完善保障体系。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培育,加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蔬菜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
4.5 抓好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好技术创新,提高加工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种养殖水平。大力发展设施栽培,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形成以农业部门为主体,覆盖全市各乡(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4.6 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全市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名牌产品认证与保护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努力把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F327
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8.002
杨树文,大专学历,白城市洮北区国营保民农场,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