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3)
——团头鲂疾病

2016-03-28 14:34汪建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9期
关键词:团头鲂病鱼清塘

○ 汪建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3)
——团头鲂疾病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一)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白头白嘴病

【病原体】黏细菌(Myxobacteria sp.)。

【流行与危害】此病最易在团头鲂夏花鱼种饲养过程中发生,鱼苗下塘后l周左右,即发生此病。一般有经验的饲养者,鱼苗下塘后饲养25天左右就及时分塘,可以减少损失。

【症状及病理变化】鱼体的吻端、头部有白色的症状,眼球的周围皮肤溃烂,鱼体体色发黑而瘦弱,病鱼离群,在鱼池边和下风头较多,病情严重时头部出现冲血现象,这种鱼不久就会死亡。

【诊断方法】在水中,病鱼的额部和嘴的周围色素消失,呈现白头白嘴,当从岸边观察在鱼池水面游动的病鱼,这种症状颇为显著,但将病鱼拿出水面肉眼观察时,往往不明显。严重的鱼病灶部位发生溃烂,个别病鱼的头部有充血现象。病鱼体瘦发黑,散乱地集浮在近岸水面,不停地浮头,不久即出现大量死亡。

【预防方法】

(1)鱼池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鱼种放养时,用8mg/L硫酸铜溶液浸洗鱼种约20分钟。

(3)对鱼体达夏花鱼种时,可用0.5mg/L的硫酸铜全池泼洒。

(4)加注新鲜水,改善水质。

(5)施放漂白粉,用l mg/L漂白粉溶液(含氯量30%)全池泼洒。

【治疗方法】

2.细菌性出血病

【病原体】一种短杆细菌引起的疾病。

【流行与危害】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广泛流行、危害性较大的鱼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发病时间5~10月,池塘中养殖鲢、鳙、鲫、团头鲂鱼种,发病严重时会造成全军覆灭。

【症状及病理变化】鱼体体表,外观暗黑,带微红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现象。口腔、下颚、头顶和眼睛周围充血,肌肉有块状充血,鳃盖、鳍条基部、鳃部出现白鳃,肠道充血。感染力强,死亡率高。

【诊断方法】依据症状确诊。

【防治方法】

(1)从外地购买的鱼种,必须抽样检疫,以防病原带入。

(2)鱼种入塘前一定要进行药浴:用2%~4%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或者用20mg/L高锰酸钾洗浴2小时左右。

(3)加强水质管理。在池塘中鱼体发病之前半个月,及以后每隔半个月用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用量为15kg/亩(水深1.5m),有条件的池塘进行换水和加水,严格控制水质,用药物拌饲投喂。

(4)常规防病措施:除了加强水质管理以外,在6月,可用0.5 mg/L的精制敌百虫粉全池泼洒1次,以防寄生虫病。

(5)专人巡塘。观察鱼体摄食和活动情况,发现鱼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及时处理病鱼:一定要及时捞取病鱼,集中收集,埋在土中。在埋病鱼时,最好用漂白粉消毒,捞过病鱼的工具用10 mg/L的硫酸铜溶液或5%食盐水中消毒后才能使用(引自翟子玉)。

3.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体】细菌

【流行与危害】团头鲂肠炎病是在密养的情况下,发病常比较严重。团头鲂鱼种和成鱼均出现细菌性的肠炎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江苏、上海市郊养鱼区域均有出现,一般出现在主养团头鲂的鱼池中,搭养的鱼池出现比较少。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发病后食欲衰退,以后随病情发展,鱼体色变黑,离群缓游,鳍条基部稍有冲血,肛门外突红肿。主要症状在肠部,剖开鱼腹,有许多腹腔液,肠壁微血管充血或破裂,肠壁有红褐色,肠黏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肠内无食物,常含有淡黄色的黏液。有些鱼体内脏肿大,颜色淡黄。肝发黄,胆囊大。

【预防方法】

(1)1mg/L漂白粉全池遍洒,或用生石灰溶液全池遍洒,水深1.5m,每亩用15kg,如塘泥较厚的鱼池要适当增加生石灰。一般每月泼洒2次,非鱼病季节每月泼洒1次,一般预防效果可达60%以上。

(2)做好食场消毒、饲料消毒及工具消毒。

【治疗方法】

(1)磺胺胍,每100kg鱼体重第1天10g,第2~6天每天5g。制成颗粒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6天为一个疗程.

(2)地锦草、铁苋菜、辣蓼,每50kg鱼体重用干草250g,每天1次,连续3天。

(3)上海市第二制药厂研制的“鱼家乐”,对团头鲂细菌性鱼病可起抑制作用。如果是预防用服药为l‰,治疗用药为3‰,用药3天后可以减轻,用药7天后可以抑制,对细菌性鱼病有较好的效果,对病毒性及寄生虫肠炎无效果。

(二)霉菌病

1.鳃霉病

【病原体】鳃霉(Branchiomyces sp.)

【流行与危害】鳃霉病大都在水质恶化、有机质含量很高、水质发臭的池塘中发生。在长江和西江流域各地的养殖场都有流行,以广东、广西地区最为严重,从鱼苗到成鱼都会被感染。每年的5~10月的夏秋两季,此病最为流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鳃瓣失去正常鲜红色,而呈粉红色或苍白色。菌丝不断向鳃组织里生长,破坏鳃组织,堵塞血管,使鱼的呼吸功能受到阻塞。鳃霉病的出现,往往是急性的。环境条件适宜,从发现病原体开始,1~2天即可大量繁殖,使鱼突然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水质恶化。用混合堆肥代替直接下池沤制的大草肥和粪肥,培育优质鱼苗鱼种。用石灰清塘,二氧化氯溶液作全池泼洒,有极好的效果。尚未发现团头鲂被感染鳃霉病后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

2.水霉病

【病原体】水霉(Saprolegnia spp.)

【流行与危害】此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以早春和晚冬温度低时最为流行。各种鱼类均可感染。密养的越冬池鱼最易发生此病。

【症状及病理变化】主要由于扦捕、搬运操作不当,擦落鳞片,寄生虫破坏皮肤,使霉菌侵入伤口而发病。霉菌的动璁子从鱼体伤口侵入后,吸取皮肤中的营养,即能迅速萌发向外生长。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能看到毛状菌丝时,菌丝早已向肌肉深入和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棉毛状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黏附,使组织坏死,游泳失衡,食欲减退,瘦弱而死。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如果鱼卵感染了水霉菌,就会造成大批鱼卵的死亡。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可减少此病发生。扦网、运输操作要细致,勿使鱼受伤。要注意合理密放,并以4/10000~5/10000浓度的食盐水浸泡鱼体。

(三)寄生虫性疾病

1.斜管虫病

【病原体】鲤斜管虫(Chilodonella cyprini),是一种可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鳃、皮肤及鼻腔的纤毛虫。

【症状及病理变化】由斜管虫病引起的疾病,在鱼苗、鱼种阶段发病较多,分布也较广,各地养殖场都有出现。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严重时鱼体发黑、消瘦、游泳缓慢、呼吸困难。鳃和皮肤覆盖有灰白色的黏液层。大量寄生时能破坏鳃片上皮细胞和产生凝血酶,使鳃小片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病鱼游泳至水面和池边,在下风头最多,以后就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

(2)用0.5 mg/L浓度硫酸铜全池泼洒,疗效很好。

(3)用0.5 mg/L浓度敌百虫(含80%精制敌百虫粉)全池泼洒,亦有同样的效果。

(4)药浴:鱼种放养前使用。①食盐,用2%浓度的食盐浸洗5~15分钟;3%浓度浸洗5分钟以上。②用20 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钟;水温20~25℃时,浸洗15~20分钟;25℃以上时,浸洗l0~15分钟。③5 mg/L浓度硫酸铜溶液,在水温15~20℃浸洗15~20分钟。

2.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

【病原体】多子小瓜虫(Ic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症状及病理变化】虫体大量寄生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片上,肉眼可以看见许多白色小点状囊泡。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鳃丝脱落,鳍条裂开、腐烂。鳃上和鱼体上大量寄生,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鳃部贫血。鱼体游泳迟钝,浮于水面,有时在鱼池的边区活动。

【预防方法】因为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须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经常进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鱼下塘前应进行抽样检查。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用福尔马林治疗,当水温在10~15℃时,用1/5000的药液;当水温在15℃以上时,用1/6000的药液浸浴病鱼1小时;或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泼洒浓度为2.5 mg/L。也可用冰醋酸浸泡治疗,病鱼可用200~250 mg/L的冰醋酸浸泡15分钟,3天后重复1次。或者用1%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1小时,或者用亚甲基蓝全池泼洒,泼洒浓度为2~3 mg/L,每隔3~4天泼洒1次,连用3次(仅限于观赏鱼的治疗)。或者分别用干辣椒和干生姜,各加水5kg,煮沸30分钟,浓度为0.35~0.45 mg/L和0.15 mg/L,然后兑水混匀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次。如果干生姜改为鲜生姜,浓度为1mg/L。

(2)提高水温将水温提高到28℃以上,以达到虫体自动脱落而死亡的目的。

3.血居吸虫病

【病原体】鲂血居吸虫(Sanguinicola megalobramae Li,1980)。

【流行与危害】团头鲂的鳃肿病,只出现在夏花至2寸(6.6cm)左右的鱼种,1龄以上的成鱼还未发现此病。每年5~ 6月间,饲养鱼苗阶段,是血居吸虫尾蚴侵入幼鱼的季节,因而往往出现幼鱼大批死亡。用尾蚴感染鱼苗的试验表明:鱼苗孵化后3~4天下池,如池中有大量鲂血居吸虫尾蚴存在,则鱼苗被急性感染而死亡。当数量较多的尾蚴同时进入鱼体时,可使鱼苗在1~2天内死亡。

【症状及病理变化】当虫卵在鳃丝内大量存在时,整个鳃丝,甚至各鳃小片都被虫卵充塞。虫卵在那里发育长大,使鳃小片浮肿膨大、弯曲,产生扁圆形、球形、葫芦状等畸形。继而整个鳃丝体积大大增加、迫使外鳃盖及鳃盖膜向外张开,发生鳃肿症状。

尾蚴钻进鱼苗体内后,沿着血管附近的皮下组织钻穿移动,扰乱皮层与肌肉之间的联系,阻碍皮层营养的流通。当侵入鳔、前肠周围或未被吸收的卵黄囊内而频繁活动时,使肠管的分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引起肠管膨胀,使鱼苗死亡。如幼虫在眼框周围活动,发育成长,则通入眼球的血管产生血栓。如侵入背鳍和臀鳍之间,则引起组织增生而产生畸形,甚至鱼苗尾柄发生向上弯曲。幼虫如在心脏外围来回蠕动,虽未进入心脏和动脉球内,但由于虫体贴在心脏外表,占据了一定的位置,直接影响心脏的跳动,终使鱼苗死亡。

【防治方法】

(1)清塘消毒团头鲂血居吸虫的中间寄主是白旋螺。为了避免白旋螺随水流进入鱼池,应采用带水清塘法。首先尽量除去池底淤泥和鱼池四周杂草,特别是能被池水淹没的水草、杂物等应彻底清除。鱼池边坡上如有裂缝或漏洞,要堵塞填平。按水深1m、每亩用生石灰165kg带水清塘。使用时视生石灰的质量好坏而增减,在下药时要注意池边水草多的区域,生石灰能有效地杀灭鱼池中的白旋螺。茶粕对杀灭白旋螺效果也较好,但是对水生植物无杀伤作用,甚至能促使水绵、水网藻等的生长。

(2)诱捕法在没有清塘的鱼池发现有白旋螺,但又急于要放鱼苗或夏花鱼种,可用杨柳树根及其他有根须的水生植物或水草、网具,让白旋螺附着而进行诱捕。

(3)尾蚴的杀灭5~6月间是鲂血居吸虫尾蚴从白旋螺体内大量逸出时期,也正是鱼苗培育季节,池中如有大量尾蚴时,在鱼苗下塘前拖1次复网,去其杂物,再用0.5 mg/L敌百虫(精制敌百虫粉含量90%)或用0.5 mg/L硫酸铜全池遍洒。

(4)口服敌百虫当团头鲂夏花饲养时发现,心脏和血液中寄生血居吸虫时,每万尾鱼的饲料拌喂晶体(含量90%)的敌百虫15~20g,每天1次,连续5次。其方法是将15~20g的精制敌百虫粉加入少量的水使其融化,然后与1~1.5kg米糠或麸皮、豆饼等拌和,做成适口的小颗粒投喂。

4.复口吸虫病

【病原体】由复口吸虫的尾蚴、囊蚴寄生鱼体而引起。在鱼苗、夏花被尾蚴侵入后,病鱼在水中上下往返不安地游泳,或头部向下、尾部向上地挣扎。当感染严重时,鱼的脑部充血,以后造成大量死亡。如果尾蚴不是一下子钻入鱼体,鱼苗不会致死。随着鱼苗生长,尾蚴紧贴在鱼体眼睛的水晶体上,使水晶体混浊,严重时造成水晶体脱落。

【防治方法】复口吸虫尾蚴侵入途径及寄生部位比较特殊,一般药物很难起作用。所以只能从切断生活史中某一个环节,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1)彻底清塘鱼苗、鱼种放养以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亩水深lm时用生石灰165kg,视生石灰的质量好坏和池塘中淤泥多少,再增减生石灰的用量或者用菜饼50kg,均可以达到杀灭椎实螺的效果。

(2)诱捕法发病初期,可以用水草根须、杨柳树根及棕榈皮捆成把,插入发病池水中,每天早晨取出捆把,连续数天,可大大减少池塘中的椎实螺。

(3)加强饲养期防治措施饲养期间发病,可用0.3~0.5mg/L敌百虫(精制敌百虫粉含量为80%)全池泼洒,效果良好。同时也可用0.7mg/L浓度的硫酸铜全池泼洒,在一天后再用同样的浓度泼洒第二次,这样就能将椎实螺杀死。

(未完待续)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1)五倍子:五倍子煎汁,按2mg/L的浓度全池泼洒。

(2)大黄:浓度为2.5~3.7 mg/L,按500g大黄用0.3%氨水(取含氨量25% ~28%的氨水0.3mL,用水稀释至100mL,即成0.3%氨水),大黄全部浸泡在氨水中12~24小时,用煎煮沸10分钟,用水稀释泼洒。

猜你喜欢
团头鲂病鱼清塘
王玉林作品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油茶粕制备复合茶皂素清塘剂产品对鱼和虾毒杀效能的研究
春山闲话
3种药物清塘效果对比试验
裂唇鱼
八指鱼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团头鲂幼鱼饲料中α-亚麻酸、亚油酸的适宜含量
八指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