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仁杰
雨季来临你的鱼塘准备好了吗?
○邱仁杰
在南方每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冷暖空气交汇多,会呈现雷阵雨及暴雨多,降雨量大而集中,气压低,湿度大,且闷热难耐的气象特点。此时,温度升高,湿度大,对鱼塘生产影响极大。直接表现在多雨后光照条件差、水质混浊、水体的光合作用能力弱,溶氧水平较低,易出现浮头缺氧;用于投喂的饲料易滋生霉菌而变质;水体中致病细菌繁殖数量多而速度快,鱼类等病害偏重发生。因此,掌握雨季养鱼塘管理技术,确保鱼类顺利进入生长旺期,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预防氨氮、亚硝酸偏高
(1)对于部分可干塘的池塘,在卖鱼后干塘,暴晒处理20-30天,可有效较少养殖过程亚硝酸盐偏高现象。
(2)干塘或晒塘后,先进20-30cm水,采用漂白粉等彻底清塘消毒,并快速肥水,可减少前期肥水难引起的氨氮和亚硝酸盐问题。
(3)低温期肥水难,而采用鸡粪、鸽粪等堆包肥水,易导致氨氮、亚硝酸盐偏高,存在暴发寄生虫的风险。建议肥水时以无机肥为主,或采用“汇海调水6+肥
水素”搭配使用快速肥水。
2.预防浮头缺氧
养殖池塘受雨季天气的影响,水质一般较混浊,特别是暴雨后的一段时间。此时水体中泥沙含量较多,池水缺乏足够的光照,藻类生长不旺,光合作用弱,易出现池塘缺氧现象,导致鱼类等浮头,严重者泛池。因此,养殖户在缺氧发生前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开启增氧机,并适当延长开机时间。对未配备增氧机械设备的池塘,要事先配备好“”、“”、“”等化学增氧剂,以便及时泼洒。对淤泥较厚的池塘,每隔3-5d在下半夜时分使用上述化学增氧剂,可起到提高池塘底层水溶氧量的作用,减少塘底有害物质的产生。还可经常加注外塘新水,适当提高塘口水位,以扩展鱼类的生长与活动空间。同时选择雨后天气晴好的中午时段开启增氧机1-2h,提高池水的整体贮氧能力。
3.预防底层鱼类死亡
池塘水质较差的鱼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常出现底层鱼类的死亡问题,每次阴雨天气之后,在升温后3-4天,容易出现鲫鱼等的死亡,如果控制不好,在阴雨天气到来时,会出现草鱼的暴发性出血病,严重影响下一阶段的投喂管理和疾病预防。建议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在亚硝酸盐容易偏高、鱼吃食偏差的池塘,采用加强底质和水质的处理。
1.饲料的保存由于雨季多雨,空气湿度大,若保管不善,饲料极易发霉变质。为此保存饲料的仓库必须要保持通风干燥,房顶不漏雨,在地面上最好铺一层塑料薄膜,并用高10cm的木质物垫底,饲料袋堆放的上方及四周要留有空隙,保持空气流畅无死角。尤其是饲料不要紧贴仓库墙壁堆放,防止因阴雨天墙壁受潮殃及饲料。在晴天的中午可打开仓库的门窗通风透气,饲料总体堆放量不宜过多,先入库的饲料先使用。
2.饲料的投喂在雨季,遇到闷热阵雨天气,鱼类的食欲下降甚至拒食时,应减小投喂量,以免造成鱼类饱食后回吐,大量的残饵在水中发酵,既浪费饲养,又恶化水质;另一方面如草鱼等食草性鱼类在大量摄取青饲料、饱食后需要消耗水体中更多的溶氧以帮助消化,又加大了缺氧浮头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投饲的品种选择上,应以配合饲料为主,青绿饲料为辅,尽量选择优质、稳定、营养均衡的饲料,如等,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草类等排泄物的大量产生对水质造成影响。
在高温天气又突降大雨后池塘养殖的草鱼、鲫鱼等鱼类容易发生暴发性鱼病,造成养殖鱼类的暴发性死亡。为了防止养殖鱼类发生暴发性疾病而造成经济损失,建议大家做好预防工作。
2.高温季节和大雨过后,饲料中要及时补充免疫多糖及维生素C和维生素E添加剂,以增强养殖鱼类的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方法是:按每100kg饲料添加维生素C 50g、维生素E 30g和免疫多糖200g,把维生素C、维生素E和免疫多糖溶解后喷洒在饲料上。凉干,每天按正常量投喂,连续投喂一周。
3.高温季节和大雨过后,尽量减少分池,避免鱼体受伤感染疾病。对分池后的鱼类,应及时用浓度为3%的食盐水浸洗消毒鱼体,预防赤皮、烂尾等疾病的发生。
4.高温季节,特别是大雨过后,要及时对鱼体及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方法可以选用:(1)泼洒二溴海因药液。池塘养殖,按池塘总水体计算,用药浓度为每立方米0.2g。先将药物充分溶解后均匀洒向池塘,隔天1次,连用2次。(2)采用挂袋法消毒。在每个食场的四边中部吊挂二溴海因l袋,每袋装药200g,药袋每天换1次,连用4天。
(汇海农牧集团)
河蟹养殖实战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