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峰,郭宝贵,刘彬,薛继彪,肖殿军,蒋金玲,于雪飞,马永艳,曲淑君
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鉴定
何俊峰,郭宝贵,刘彬,薛继彪,肖殿军,蒋金玲,于雪飞,马永艳,曲淑君
(辽源市农业科学院,吉林辽源136200)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个自选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3种不同密度下,对自选系的株高、穗长等8个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证明:一是多半自选系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位渐渐升高,穗长、百粒重、单穗粒重逐渐变小,秃尖长逐渐增大,而生育期、穗行数变化不大;二是10个自选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的差值变化较大,耐密系数N值亦有差异。
玉米;自交系;种植密度;耐密系数;耐密性
玉米是增产潜力最高的作物,在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现在农业生产环境条件越来越好,育种水平也越来越高,玉米的单产也在一直增加。若想提高玉米产量,一是提高玉米单产,二是依靠群体产量的增加。由于现在玉米种植技术已经很发达,按第一种方法来得到大幅度增产很难有所突破。因此,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是逐渐增进玉米的种植密度以此来提高玉米产量。
近几年根据国内外多项调查证明,美国的玉米产量高于中国,原因是美国玉米的种植密度高,群体产量就高。由此可知,逐渐增进玉米的种植密度,实现玉米提高产量的要领便是种植耐密型品种。所以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研究玉米的耐密性及选择培育耐密型品种。而自交系的耐密性同时也是杂交种的耐密性的保证,所以耐密自交系的选育工作十分重要。
玉米是高产、稳产作物。但是由于越来越突出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以及不断提高的育种和生产水平。想通过提高群体产量来提高玉米单产的主要途径是种植耐密型玉米,这是玉米品种选育及未来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也是满足未来玉米需求最经济有效的增产路径。
从育种角度看,边际玉米植株,充分满足生长发育前提,且充分发挥了该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而导致的结果。相反,群体内部的植株因为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无法充分满足生长发育所需条件,因而也没有充分发挥生产潜力,导致品种单株生产力不高。
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有差异的品种在同一密度前提下,单产下降的幅度是有差异的,这说明了有差异品种对特定的试验密度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差异。因此,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即是指一个玉米品种在高密度种植下,仍有较高单产,且在差异种植密度下,反应不敏感的这种能力。
加强单株玉米的耐密性,育种方案为以提高品种群体增产潜力为目标的即为耐密性育种,以通过加强个体耐密性,来提高种植密度使群体产量大幅度上升为其宗旨,所以,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是未来发展的必定方向。
研究玉米的耐密性及选择耐密玉米品种培育十分重要。在密植前提下群体产量程度明显稳定比适宜密度下稀植型玉米高的类型即为耐密型玉米品种。它是和稀植型玉米相对的,目前还没有明确解释耐密型品种的定义。
耐密育种法得到了一些育种专家的认同,但选育自交系还存在以下一些目前解决不了的困难。在高密度压力下,耐密种质资源贫乏;玉米自交系的适宜密度的筛选;在哪个世代的自交过程中施加压力能得到最明显的效果等;株型好,配合力高的黄早四类群原料,是高密度育种的首选品种,该类群内没有抗叶部病害抗原,需要从PB群种质中引入抗原,才能解决这个困难,但是破坏了原来的杂优模式,又为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组配造成困扰;通过判断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情况来正确定义耐密育种。
玉米的耐密性不是由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性状、多个因素及环境一起影响的结果。单个或者几个的表现性状不能说明其耐密系数的大小即对密度的敏感水平,所以在生产试验中不能根据性状来选择。因此,要想严密准确的耐密性鉴定,应该通过差异密度试验来进行。
若提高玉米总产,可以通过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来实现,因此,选择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种植,能够推动我国玉米科研和生产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加速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
在基础理论方面:关于玉米耐密性遗传方面的研究,要越发完善并提高。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讨论研究有关耐密基因的位置和克隆等,同时从分子程度上说明作物耐密性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功能,更深层次研究作物耐密性的遗传机制。
在育种方面:一是加强汇集整理有关耐密型玉米的各种种质;二是通过育种手段,把生物技术和常规相融合,将株型表现与产量、品种抗病性、抗倒性以及配合力等相联系;三是加强研究有关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的鉴定技术,特别是有关稳产性的鉴定。在品种鉴定时,需要将多年及多点鉴定与严格的鉴定标准相结合,同时要注意不同气候、土壤类型及灌溉条件的影响,真正选育出具有“广适、耐密、多抗、高产、稳产”的玉米新品种,以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程度。
[1]苏方宏.玉米耐密性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J].玉米科学,1998,6(01):52-54,68.
[2]张娟,王立功,刘安民,等.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灌浆进程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9(03):40-43.
[3]魏永权,周国军,张瑞博,等.种植密度对青贮高油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06):25-28.
[4]樊景胜,阎淑琴,马宝新,等.对玉米的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品种的探讨[J].玉米科学,2002,10(03):50-51,55.
S513
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4.011
何俊峰,本科学历,辽源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方向:玉米种植。